9成長者2個或以上疼痛部位 醫生:非醫藥處方更有效緩解痛症

根據世衞統計,每5名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痛症,在本港慢性痛症尤其困擾不少長者,中大研究長者痛症團隊的薛詠珊醫生直指醫生和藥物都幫不了多少,要靠患者個人飲食和運動習慣。

慢性痛症指身體間歇或持續出現三個月或以上的痛楚,患者除身體不適,情緒和心理亦會受影響,繼而影響正常工作及社交。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去年1月開展為期三年的「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為本港長者提供相關服務,健康教育及研究,推廣痛症緩解方法和增加大眾對長者慢性痛症的關注。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 的跨專業團隊與受惠長者

團隊於去年首十個月,訪問396名參加計劃的60歲或以上、持續患有痛症至少3個月的人士,發現接近9成有2個或以上的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38%),其次為背部(21%)及肩膀(15%)。

照顧痛症需跨專業 身心健康全關顧

計劃由跨學科團隊包括醫護、護士、中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體適能教練等領導,旨在關顧慢性痛症長者的身心全面健康。計劃亦包括培訓社區家庭醫生、義工等,讓受困於痛症的長者可在自己社區接受支援。

長者在教練培訓下以核心鍛鍊運動強化肌肉,經指導後,在家中亦能做

現年75歲的李婆婆5年前開始有膝關節痛症問題,本已在輪候進行換膝手術,但參與計劃6個月後,痛症明顯改善,故暫可擱置手術安排。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總監薛詠珊醫生稱,是次計劃採用全方位治療,亦設有痛症復康運動、太極痛症班及普拉提課程,提高長者參與痛症治療的誘因,同時亦會邀請照顧者參與按摩課程,好讓他們更有效關顧長者的痛症問題。長遠薛詠珊盼運用收集的數據,找出有效長者肌骼健康的方案,亦期望在未來申請撥款,展開預防慢性痛症教育工作。

中心裡長者有專業教練指導肌肉鍛練,並有VR設施助長者享受虛擬戶外活動樂趣

(盧珺鈺/採訪報導)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