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時性格不似一般社會的性別定型,例如男仔比較「娘娘腔」,女仔比較「男仔頭」,社會就會標籤他們。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這類被認為「非常規性別行為(gender non-conformity)人士」的心理和生活比一般孩子要承受更大挑戰,如果家長和學校處理不當,容易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以及性別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有關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性別發展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聯同香港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進行。研究分兩個部分,合共安排了315名4至9歲居港華裔兒童參與。
結果發現4至5歲的兒童原來已經開始對非常規性別行為的同輩有負面看法,不願意與他們分享,當中又以對男孩的偏見更明顯,情況到8至9歲也未有改變,甚至變得嚴重。惟研究發現,8至9歲的兒童如果有機會接受教導,讓他們了解這些性別規範與朋友的特質無關,例如「娘娘腔」和所有同學也一樣,可以運動、讀書或遊戲,一樣可以優秀,這樣可以減少他們對非常規性別行為的同輩的負面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