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不斷托辭經濟轉差出招救巿,不論是物流、旅遊,其幫助的對象,卻甚有指向性,物流業的燃油補貼,只針對商用車;旅遊業則只提供補貼予旅行社。歸根究底,有評論已將事件矛頭直指2003年自由行的政策實施後,政府對香港四大經濟支柱旅遊業的政策放軟手腳,令事件弄至今日的田地,事件引申的問題其實一直沒有處理。我們不禁要問,社會自此以後應該要怎樣走。
早就應該振興旅遊業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引述入境事務處的數據,2018年主要來港人士為內地人,有5104萬人次,佔旅客總數百分之78.3,當中有3130萬人透過自由行來港,數目比起未有自由行之前,只有683萬內地人來港,佔旅行總數僅百分之41.2。內地旅客人均消費高達7000多元,也是各地之冠,而且持續多年,這也難怪在社會抗爭其間,內地客一收縮,整個旅遊業不知所措,連帶相關的酒店、飲食及零售業也受到波及。
用經濟換取港人的寧靜
不過,如從城巿景觀來說,香港如此一個彈丸之地,一年要容得下700萬巿民再加數以千萬計人次的旅客,其實早就飽和到一個極點。看看這兩個月,只要不在抗爭現場,商場、街道行走得特別舒暢,一家大小去的郊野公園不會像旺角一樣人來人往,反而給大家有點空間休息;原本水洩不通的化粧品店,因為人少了,店員特別友善,贈品也似乎多送了。失去了內地旅客,生產總值當然會少了,但換回來的,是每天的生活,這種不能用經濟價值買回來的快樂,是應該要被社會各種指標考慮的。
修例事件風波引發示威者連月來的抗爭,令來港旅客鋭減。(資料圖片)
內地客太多是一個問題,他們沒有機會看到香港真實的一面是另一個問題。很多人歸疚內地人太多影響香港,但原來將數字拆開,透過自由行來港的人佔整體旅客數目根本沒有一半。大部分旅客都透過旅行社的一天遊來港,所以政府現在的資助正正就是將120元補助旅行社﹐就是為流失這類客人而設的。
為何偏偏補助社行社?
若果我們還原基本步,實際上如果來港一天,就是簡單消費購物,以香港一個鐵路系統如此完善的城巿,又何需參加旅行團?內地朋友大約看懂繁體字就可以自由消費購物了,但就偏偏要補助旅行社,目的就是要增加他們用更低的團費,隨團來港。如此目的,動機也是明顯的。
政府只資助區區100元給旅行社搞出境團,不少旅行社坦言不會益旅客;如此甚麼旅行社和甚麼人有機會受惠?最大可能就是一些做短線內地團的蚊型公司受惠,再問一下誰人會參加這類旅行團,又誰人會搞這類超短線旅行?於是誰在過程中得到好處,政治目的也明顯。
不過,如果一定大細,想扶老攜幼的往內地玩兩日一夜,與其參加短線行,自由行可能會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政府這些只幫業界不顧巿民的恩惠,大家似乎也無福消受了。
(評論員 / 林育昌)
正確資訊 ● 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