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梁春柳報道)當我約瑤瑤見面,今年已是踏入第16年,而眼前的瑤瑤也正是16歲,一位來自內地惠州農村的少女。如果要講述她的故事,便要由她不足1歲開始,橫跨16年,並要讚揚香港人的愛心及那份無私的關懷。
記者與瑤瑤結緣是來自2003年的那次採訪。當時瑤瑤只有3個月左右,在母親的懷裏顯得份外嬌弱,不過,瑤瑤一雙圓而大的眼睛卻流露着堅強生命力,令記者好生感動。
記者當年接到報館通知採訪瑤瑤的父母。在鏡頭下的瑤瑤是那麼天真可愛,當年瑤瑤母親說:「瑤瑤3個月大時發現心臟多處嚴重缺損,我們已決定傾盡家財,甚至四出向親友借錢,但由於手術非常複雜,內地醫生最後決定放棄醫治。當時親友也勸我們放棄,但我們看着那麼可愛的女兒,又給我們重新振作的勇氣。」瑤瑤媽媽堅持醫治愛女,這便是母愛!

“ 幫助瑤瑤的捐款如雪片飛來,很快已超過百萬。”
後來記者報導了瑤瑤的故事,感動了不少港人的熱心捐助。幫助瑤瑤的捐款如雪片飛來,很快已超過百萬;捐款中不盡是大額數目,反而有不少一千幾百的。

籌得足夠的醫療費用,並不代表瑤瑤的醫治道路平坦無阻,因為自嬰孩至孩童階段,她先後要接受過三次大型的心臟手術,且每次都要入住個多月的深切治療部觀察,但憑着瑤瑤堅韌生命力,加上父母不分畫夜的照顧和鼓勵,她每次都能跨過死門關,最後一次的大型手術亦於2010年順利完成。瑤瑤過去9年除了定期服藥和來港覆診外,現在的身體活動情況已與常人沒有分別。
“當年香港人都有着較大的同情心,會幫助身邊的弱者,會守望相助,會珍惜重視別人的生命。”
過去16年,每年瑤瑤到港覆診都會聯絡昔日幫助過她的記者,我們不知不覺間成了忘年的好朋友,及至最近這些年,記者已不再在報館工作,甚至轉換了行業,但我們仍會相約共聚。
瑤瑤每次來港都帶着一顆感恩的心,她經常掛在口邊是:「感謝香港人的愛心。」是的,當年香港人都有着較大的同情心,會幫助身邊的弱者,會守望相助,會珍惜重視別人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