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象】為何青年人不聽我們的意見?

(特約時事評論員:林育昌)這幾天,手機上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相繼出現一個現象,面對近日的政治話題,不同群組的成員討論漸趨激烈,兩邊的意見拉扯,互不退讓時,部分人因為不贊同,不理解,出現脫離群組潮,嚴重者甚至互不見面。不過,今次特別的是,離群的不是年輕人,而是中年人。原因:後生的一輩,學懂了三不:不割蓆,不篤灰,不指責。

“ 甚麼是三不:不割蓆,不篤灰,不指責? ”

這「三不」是青年抗爭者們面對不同的人選用不同的抗爭手段,共同所作的清楚原則。不割蓆,即是即使他們做了一些在自己眼中不對,不好,不應的事情,我們不會因着要面對責任而與他們畫清界線,甚至願意一起承擔責任;不篤灰,即是不會說誰是出賣人的人。在抗爭過程中,很難知道誰做的是會否出賣了誰,但互不篤灰,變相就是互相也維護着對方了;不指責,很簡單就是互相不批評對方的做法。

那麼,抗爭手法是否真的完美,又真的全部動機純良,而且執行起來順暢?當然不是,但當抗爭者選擇了因着更大的倡議目標時,他們就決定放棄一些自己覺得很對的想法、價值觀和對社會行動的想象,容許、不干涉對方做他的抗爭。所以,今次抗爭中,有人唱詩歌,有人衝入立法會,有人遊行,有人回收垃圾,有人破壞畫象,有人整有抗爭字句的襯衣,有人眾籌幾百萬去不同地方賣廣告,有人去大阪G20峰會跳海表達訴求。由最和平、理性、非暴力,到不合作運動,到暴力抗爭均有出現。

在抗爭者眼中,這叫「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這做法令整個運動的濶度不斷提升,到今日因為訴求未有得到滿足,仍然有不同的活動,由不同的人在計劃。同時,又因為整個運動沒有主要單位領導,各自各的小團隊在網絡自行籌組和行事,沒有特別的通報和計劃,各人按自己才能去貢獻自己能夠做的部分,最終常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又過程中因為互不指責,在做決定是又互相尊重,即使決定最後是困難的,但他們做了,因着三不原則,大家也不指責。因為大家知道,這些決定不易做。

“ 處處指責他們做法不善,動機不良,甚至認為他們最後沒有做好所謂的運動,反而搞破壞,又有人批評他們未能見好就收,爭取階段性勝利⋯”

當然,這些只是抗爭者們的共識,卻不代表社會所有人都必然要這樣做。所以仍然有些人,雖然大家對整個議題的立場與抗爭者們相似,但處處指責他們做法不善,動機不良,甚至認為他們最後沒有做好所謂的運動,反而搞破壞;又有人批評他們未能見好就收,爭取階段性勝利等等。這些「花生友」的言論被網上其他人再引申及轉發,令抗爭者士氣大傷,也令整個運動的效果打了折扣,有時甚至會成為另一方立場的彈藥,社會終於爭吵不斷。

“ 如果未有認知的朋友,選擇繼續按自己紙上談兵的想法,以為電視直播等於真相就去指點江山的話,我只能說一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今次,抗爭的朋友們,面對這些責難,努力堅持三不,因為知道繼續的爭吵,只會增加怒氣,對事情發展沒有太大幫助,但同時不離隊,因為大家目標一致,只是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心態去做。如果未有認知的朋友,選擇繼續按自己紙上談兵的想法,以為電視直播等於真相就去指點江山的話,我只能說一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如果你真的有興趣了解抗爭者們的心態和生活日常,我鼓勵你權衡個人的能力和承受的後果,以學習和認識的心去現場了解一下。如果只是網上花生的朋友,請容小弟說句:花生有毒,小心跟車。

(編者按:林育昌是資深傳媒人,他分析現時的社會現象,繼「雨傘運動」後仍未完全修補,再因「逃犯條例」又出現社會撕裂;年長的指責年輕人衝動及盲目,完全不理後果的「廢青」,而青年人又指責年長一輩甚麼也不懂的「廢老」,兩代之間有否平心下來,彼此認識對方的想法?求全存異。)

青年人在牆上的抗爭塗鴉。(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