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VIU TV的《反起跑線聯盟》,令我再次反思父母教育的角色。

劇集十分貼地,反映不少香港家庭現況。現在的父母比以往學識多,也接觸很多資訊,因此不同的父母會帶著各自的人生觀和經歷,塑造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從而有各自「最好教育方法」的堅持。同一時間,小朋友也有著各自獨特的學習風格和面向。究竟是否有一個統一最好的教育方法?
愉快與壓力學習?
現在流行愉快學習(happy learning),孩子在沒有壓力和愉快環境下增長知識,發揮自己的潛能,發掘自己的興趣。這是對昔日怪獸家長、無數補習和高壓教育制度的反撲。因此,現時有些學校(如小學)也實行愉快學習,受一班家長吹捧。然而,同一時間又有另一班家長擔心,現實歸現實,現實仍是要升小學、中學和考公開考試。適當壓力也是需要。 愉快學習會否只是延後了子女將來更大的「壓力」?不是人人的家庭都有能力讓子女避開本地的公開考試。他們最終都要面對「不愉快」地讀書準備考試的過程。

電子與傳統學習?
另一個流行的教育方法是電子學習。小學甚至幼稚園應否讓小朋友使用電子器材如平板電腦、虛擬實景科技學習呢? 有家長認為這是全球大勢所向,況且你「避得一時,避不到一世」,否則自己的子女只會落在世界後面。因此有家長十分鼓勵子女使用電子科技,學習編程等,增值自己。但有另一種父母,拒絕讓子女接觸智能產品,不想它們成為子女的電子奶咀之餘,也怕他們容易沉迷,當他們上中學後就更難糾正。這類產品也可能令人忘卻現實世界的關係互動,更不用說影響眼睛和容易失眠。
劇集中的父母寫實地反映以上兩群家長的心聲,當然也有一群是沒有意見的,或者是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感到混亂,這也可以諒解。
子女的不同模樣
同樣,子女也是有很多不同模樣。望子成龍及事業能幹的父親對兒子Martin有很大期望,但後來發現他IQ 90,在話劇時只想「扮樹」,完全跟父親的性格和期望不同,但他記億力超強,有自己的強項。另一父母希望女兒欣欣專心讀書,不想她浪費時間做話劇,但偏偏女兒很想做公主,喜愛表演。教育方式已經夠多夠煩,現在子女和父母的期望又有很大出入,令今天的父母比昔日的父母更頭昏腦脹。

校長的定立
編劇似乎把他的教育理念放了在校長身上。校長是有趣的角色,面對家長們意見紛紜的教育理念時,他的做法是息事寧人,用耍太極的方法處理,最後「打和」完場,似乎沒有自己主見和堅持。但當他看到小朋友與父母關係出現問題,他就會嚴肅處理,致電家長在學校見面,而且態度堅定,例如約見扮肚痛和在圖畫中把媽媽畫得很小的學生的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