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子女升上中學校後,父母可能會經驗到子女更直接了當地分享自己的意見,作為父母的挑戰是如何在這情況下仍然能維持親切坦率的親子溝通。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從孩子小時候起,便用互愛互重儲蓄回來的結果。所謂的青春期反叛行為,其實早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已經會出現,青少年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很多時是因為早期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沒有恰當地處理,累積至青少年時期便爆發出來。
不少父母害怕子女踏入青春期
我曾經聽過一些朋友說他們很害怕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變成另外一個人,有的甚至請太太辭職留在家中看管孩子。我聽後覺得很奇怪,他們都是中產家庭,父母受過高等教育,從事教育及助人的行業,父母也很疼愛孩子,過着正常的家庭生活,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孩子怎麼會到了青春期突然性情及行為大變呢?原來他們擔心孩子會認識一些不良的朋友而受他們影響。
有一次我坐在朋友的車上與他討論這個問題,我說我從來不擔心我的孩子會學壞,他問我為甚麼這麼有信心,我說:「因為我每天都讚他們乖巧的。」我的答案令他感到很不可思議,他那時正在駕駛汽車,幸好沒有釀成交通意外。是否真的這麼簡單——說孩子乖,他們便會乖呢?
別人的期望可改變自己行為
心理學裏有一個詞彙叫做「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思是當你對一個人有所期望,這個期望便會影響這個人做出相應的行為。我曾經在報章上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哥倫比亞的女子17年前被男友用鏹水毀容,痛苦地生活多年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天主教的教宗求死,誰知教宗對她說:「你非常勇敢及美麗。」這簡單的一句話足以激起這女子的求生意志,令她改變主意要活下去。教宗認為這女子是勇敢及美麗的,他的看法影響了這個女子對自己的看法,從而令她的行為證明這個看法是對的。
此外,我也看過另外一則新聞報道,英國有一名年薪很高的律師放棄高薪厚職去從事教學,後來他在一所服務低下階層學生的學校做校長,他竟然可以令學校中大部分的學生進入英國及美國的名校。你猜猜這位校長有甚麼辦法呢?原來他也是用自證預言的方法來激勵學生,當學生懷疑自己能否上大學的時候,他會告訴學生他們會入讀牛津或劍橋,成為將來的法官或首相。校長在學生心中是權威人士,他的說話在學生心中是有份量的,校長的信念能改變學生對自己的看法,當學生漸漸採用校長的看法來看待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也會因這信念而改變,最終將那個預言實現了。

父母的看法可改變孩子的行為
父母在孩子心中也是權威人士,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往往能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自我的兩個孩子還是手抱嬰兒開始,我便每天向他們說他們又乖又可愛。說了十多年至今仍然沒有停止。日子有功,我不用費力管教,他們自然地呈現好孩子的行為和性情。大家不妨試試這個又簡單又有效的方法!
(圖片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學士、碩士及哲學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文憑。 曾任全職社工、全職媽媽、 全職義工、全職博士生;現職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