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快樂的孩子】 國際課程可取之處                                        

我的兒女曾經就讀於本地及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雙語的幼稚園及小學;到中學也曾就讀於直資中學及國際學校。我任教了本地中學二十多年,也曾有一年任教IB雙語中學(以下稱國際課程),故我及兒女都經驗到本地及國際課程的分別。

國際課程培訓出來的孩子給人的觀感一般是英語能力高,這當然是事實;但另一事實卻是中文程度不及本地學生。此外,我發現國際課程培育的學生更有創意、更有自信、視野更闊、也更快樂。我試從兒女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經歷及我個人的體會分享點滴。

我與兒女親身經歷國際課程

國際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同級橫向的及跨級縱向的課程均由老師共同討論設計而成。在國際課程裏,教師是課程設計者,一般會就教學單元設定主題關鍵問題,以探究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課題,很多功課均以個人或小組專題報告形式進行,有些甚至要求學生自定題目,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及溝通合作的能力。除了文憑課程外(DP),其他中學課程(MYP)及小學課程(PYP)不設教科書,老師會與圖書館主任合作,選定合適讀物,包括書本及網上讀物供學生學習及參考。這樣學生自小會學懂從不同途徑學習知識,老師也教導學生分辨何謂知識、何謂意見,自小培養他們資訊素養,例如尊重知識版權,在功課上記錄參考資料出處等。

國際課程的教學內容,不設教科書,老師會與圖書館主任合作,選定合適讀物,包括書本及網上讀物供學生學習及參考。

本地課程令學生知識面不夠闊

本地學校則多用教科書,教科書是有系統及濃縮地編排知識,是學生共同學習及温習的文本,也有利於老師備課、教學及考核。但使用教科書有可能給與學生錯覺,以為學習好教科書中內容已足夠,而事實上背誦好書中內容,也就能取得高分,只是學生分數高不表示其知識面闊。​此外,國際課程編輯了10個學習者素質(IB learner profile),其中一項為均衡(Balanced),是指要平衡思想、身體及情緒,以達至健康的生活(well being)。這理念會落實成為學校政策、文化及價值觀。

記得兒女剛轉國際學校,學校家教會安排了一位家長作為我們的導師(mentor),那位家長的兒子說有一次中文老師在長假前安排很多功課,他與老師理論,表示太多課業違反學校平衡學生學習生活的政策。最終老師接納意見,減少功課量。

此外,學校鼓勵學生自發成立學會,推廣不同的課後活動,我兒子在音樂老師的鼓勵下組成樂隊,他作鼓手,在校內校外不同場合表演,這有助擴展他內斂性格。我眼見不同興趣及能力的學生都在學校生活上找到他們的位置及成功感,平衡的功課政策為學生的全人發展創造空間,難怪國際學校的學生給人多才多藝及有自信的印象。

中國文化重管教 西方重獨立探索

​近年本地學校也重視全人發展,讓學生展現各自的才華,也改善課堂單向教學,提高互動性,走出課室、學校和香港,擴闊學生視野及生活體驗,這些是值得欣賞的。但在整體規劃及統籌上仍需反思,尤其是在平衡學生及教師的健康生活上,仍需努力,找出方案。我個人認為,導致本地學校和國際學校基本分別的原因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重視管教,學校老師都很勤奮地備課,向學生傳授知識,基本上是一個以知識為本的教育。

本地課程使用教科書有可能給與學生錯覺,以為學習好教科書中內容已足夠,只是學生分數高不表示其知識面闊。

西方社會重視獨立自主的探索,他們沒有中國人所謂「惟有讀書高」的概念,培養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格是他們的教育目標,基本上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也給予老師和學生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這有助學生自我認識及發揮自我潛能。本地學校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在教育目標上有所反思,並且全校上下一心地推行,才能在本質上作出改變,有利學生長遠的成長。

(圖片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作者/陳煜丹,資深教育工作者;圖片 / 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