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快樂的孩子】「less is more」的管教模式 移英家庭悟出的智慧

某大化妝品廣告的宣傳口號:「less is more」,各位一定耳熟能詳。這品牌以「無添加」為賣點,但是否愈少添加劑,會令面容更美麗動人,這我倒不知。但孩子在成長階段,過多的外加要求及知識的催谷,會消減孩子的好奇心,失去學習興趣;相反,給予孩子足够的空間及尊重,卻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認識及內在動力,令孩子自發地學習及進步,這不就是「less is more」嗎?

在英國做媽媽比在港時壓力減少

最近,從Facebook看見很多移民英國朋友的家庭生活,我看到最多的影像,是孩子在廣闊及綠油油的公園裏追逐、玩集體遊戲,有些在後院瘋狂地玩水戰、跳彈床,也有些温文的在種植花奔、在家裏做糕餅,或安靜地看書、奏樂器等。似乎在香港習以為常的課後補習,追趕興趣班等片段都消聲匿跡了。這個轉變孰好孰壞呢?對孩子有甚麼影響?那少了課後學習活動的孩子是否有所損失,還是有所得着?基於這個好奇心,我聯絡了幾位移民英國的家長,嘗試了解他們的實况。其中一位媽媽回應,她表示就讀小學的兩個兒女非常適應英國的學習生活,孩子的功課普遍會在學校完成,回家後兒女多了空閒時間,他們會自發地看自己喜歡的書本及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彈琴或畫畫。她更表示,以往在香港,都是要不斷提醒女兒練琴,說多了會損害彼此的感情,而且,即使女兒屈服練琴,也是馬虎應酬。此外,這位媽媽很欣賞英國老師,因為老師在見家長時,都會不吝嗇讚賞孩子,即使未達標的項目,也是鼓勵家長相信孩子的潛質,是可進步的。這位媽媽發現,短短幾個月間,她管教兒女的壓力感減少了很多,加上社會沒有像香港那種把孩子作比拼的氣氛,她認為在英國做媽媽比香港的容易得多。

不即時指出錯處可建立孩子自信

另一位與我分享的媽媽,她的兒子就讀幼稚園,她認為英國幼稚園的老師重視培養孩子的理解力及提升內在動機。她表示老師對兒子寫錯字的處理方法不同於香港的,香港的老師會指出孩子的錯處,並要求孩子改正。但英國的老師不但不會在錯字處加上“X”,甚至在家長日上,也會把孩子寫錯字的練習展示,一視同仁。對香港的家長而言,我們可能會憂慮這個不矯正的做法,會否令孩子一直錯下去呢?我認為家長不用擔心,我的大兒子在香港就讀一所外國課程的雙語小學時,他的外籍英文老師同樣地用這方法教導他。

家長表示老師對兒子寫錯字的處理方法不同於香港的,香港的老師會指出孩子的錯處,並要求孩子改正。

老師除了不改錯字外,功課上更容許我兒子畫他喜歡的卡通圖畫。幾年下來,我發現孩子不會因此就不懂得正確的文化和串字,相反, 這方法大大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可鼓勵孩子學習,不會打擊他們的學習動機,而孩子寫錯的字會隨着他閱讀量及書寫量增加而自我改進。我兒子在這種教導下,英文能力從升讀小學一年級時仍然分不清楚he、she、it 是甚麼意思,到現在在英國大學修讀法律, 這種信任孩子的教學方法功不可沒!

這位兒子就讀幼稚園的家長,她對兒子的觀察與我的經驗很吻合,我們都見證在老師不急於修正學生錯處及給予學生自主空間的環境下,我們的兒子的學習動力提升了不少。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接納及鼓勵,激發他們的上進心,自發地用功,希望自己能跟得上甚至超越別人的學習水平。當孩子的內在動力啟動了,自然不用鞭策,也會不斷進步,這不就是家長最希望看見的事情嗎?

應讓孩子自行經歷及思考

以上的例子引證了我一直鼓吹的管教方法:尊重孩子的個性及學習速度,並給予足夠的自主空間。心理學大師Erik Erikson指出人生可分成不同階段,每個階段均有重要的成長目標,幼兒至小學階段是孩子建立好奇心、自發性及能力感的重要階段,如孩子能健康過度這階段,他們會對身邊的事物存有好奇心,主動去探索,從而促進自我認識、能力感及自信心;相反地,當孩子未能過度這階段時,他們會呈現膽怯、退縮及自卑的行為,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眼見很多小學或中學生,對學習欠缺興趣及動力,他們上學好像是為應付家長及社會的期望,學習成為了苦差。移民英國幾位朋友的經歷,讓我們再一次反思怎樣才是對孩子長遠成長有利的管教方法,尊重孩子的個性及學習速度,並給予合適的自主空間,讓孩子自己經歷、感受、思考,以至整合生活,這才是正確管教的良方。

我相信這種情境不只是在英國才可做到,只要香港的家長,為孩子安排課外活動、補習班,或在比拼孩子成就時,多加思考甚麼是對孩子長遠成長最有利,我相信即使在香港的社會環境,有智慧的家長絕對可以成為孩子的守護者,可以培育出滿有自信及自主的下一代,這就是「less is more 」的管教智慧了。

(作者/陳煜丹,資深教育工作者;圖片 / 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