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2007年的印度電影,描寫一位約八、九歲男孩伊夏的故事,值得一家大細觀看,反思教育的意義。
伊夏不愛上學,天天遲到,考試包尾,經常發白日夢。常常令老師及父母頭痛,不善與人相處也令同學不喜歡他。他最喜歡在課室內望向外面的景色,是被老師「罰企」的常客。他曾偽造請假信,不上學一天到處流浪,四周觀賞,令他十分開心。但「品學兼差」的他令老師及父母最後忍不住,決定把他送進有如「少林寺」的寄宿學校讀書,這類學校有非常嚴格的紀律,例如學習軍訓式步操,家人希望這樣能幫助伊夏學懂「自律」。

但「不自律」的背後原因是甚麼? 父母似乎沒有探討。有一次,母親在家教導他學生字,已經教過他無數次,但他仍然可以寫錯。於是母親不耐煩,叫伊夏「專心一點」,這或許是不少家庭寫照。母親把子女所有學習問題都歸咎於不專注,而沒有細心想過背後原因是否真的如此。

雖然伊夏讀書不叻,但他享受整個世界,喜歡看熱鬧的街道,注目溝渠中的小魚,聽著樹上小鳥唱歌。他也很享受家庭生活和跟父母相處。雖然父親常常責罵他,但當父親有一次作弄他,說因為伊夏不聽話,所以要離開他時,伊夏十分難過,聲淚俱下說對不起,希望爸爸不要走。又有一次,當爸爸放工回家時,伊夏像一隻小狗,很興奮地走向爸爸身旁,依偎著那比自己巨型的身軀,露出溫暖和平安的笑容。對伊夏來說,世界仍是美好,家庭仍是他的安樂窩。直至父親堅持要把他送去寄宿學校,他感到這個安樂窩拋棄了自己,非常難過,一聲不發,連自己最喜歡的畫畫也感到沒有動力。
幸好,他遇上一位經歷跟他一樣的美術科老師,他看得出伊夏空洞的眼神正向大人發出求救信息。有兩幕是必看場口。第一是這位老師探訪他的父母,父親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好好管教他,才有今日局面,因此希望寄宿學校能幫他「教仔」。父親認為伊夏讀書差是因為態度不好,因此需要好好管教。但老師指出態度不好是「病徵」,而非「病因」。真正的病因是伊夏有讀寫障礙,會寫下鏡象文字,跟學習態度無關。但這些抽象的解釋未能令父親明白,仍堅持需要嚴厲管教。老師立即在他家中拿了一盒不知是中國內地或日本出產的爆旋陀螺玩具,要求他讀出上面的中文字。但爸爸不懂讀,老師就堅持要他讀出,令爸爸反感,最後老師罵他:「學習態度不好」。這時父母才恍然大悟,原來母親天天跟伊夏覆習生字,對伊夏來說,他就是有讀寫困難,而非不專注。伊夏只感到矛盾無奈,不知如何才能討父母歡心。

第二,是老師向學生介紹不同的孩子,經歷跟伊夏一樣,有讀寫問題,但他們日後是影響世界的人,包括愛因斯坦、達文西、愛迪生等。老師於是用伊夏喜歡的畫畫及不同活動,慢慢教導他數學和英文。最後令伊夏的心病得到醫治,成績也有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