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不懂打手語。」教育聽障學童近四十年的龐劉湘文自豪地說。
她是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總幹事,由1981年開始致力教導聽障孩子口語說話,至今服務超過230位聽障孩子,有些今天已考進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名校,甚至已踏足社會成測量師等專業,說起話來與普通人無異,難於察覺他們的聽力障礙。
秘訣在於「早」
龐太本為小學英語老師,因緣際會協助一位美國宣教士教聽障學童學英文,及後宣教士開辦聽障兒童學校,邀請龐太協助,便展開了數十年教育聽障童的路。

她感慨自己已投身此業數十年,坊間對聽障兒童學口語的認知還是太淺,以致許多孩子錯失機會。「我認同手語能協助部分聽障朋友表達,但若有學口語的機會和條件,只因不知道而錯失,孩子的前途將大大被限制。」
而她所言之「條件」,便是「及早發現」。她說零至三歲是小朋友發展語言的黃金時間,若到4、5歲仍未開始學口語,恐怕為時已晚。「4、5歲的孩子,除了錯過語言發展黃金期,更重要是,他已經是一個很多表達的孩子,若4、5歲都未學口語,他肯定已在打手語,那便大大減低他學口語的動機。」
已習慣打手語,要改為學習艱難多的口語,孩子一般已不肯。但手語的表達沒有口語的豐富,孩子漸長才會知道有許多情感和形容詞手語無法表達,也因而限制了他們的學習和工作前景、對別人言語的了解等。
聽不見 如何學?
聽不見的孩子到底怎可能學到發音?
龐太糾正一個錯誤觀念:聽障不是聽不到,聽力有等級之分。
輕度聽障童,在一對一的隔音房中,老師大聲、逐個音去教學便可;中度聽障則需戴著耳機;至於嚴重聽障,戴耳機幫不了的話,龐太會鼓勵他們造耳鍋移植手術。總之只要聽到一點聲音就有機會,只是需要花比別人長的時間。惟耳蝸移植須於1至2歲期間做,又再證明必須「早發現」。故龐太十多年前已推動每個嬰孩剛出生便要進行聽力測試。


在宣美,聽障童大概花六年時間可像一般小朋友般說話,順利進入主流小學後,一般已無大問題。在宣美中放置了無數獎盃,就是從宣美「畢業」的學童一直升學,在中小大學階段獲取的獎項,他們大多轉贈龐太,以表謝意。
「我也有幫不到的人」
龐太坦言,她也有幫助不了的聽障童。
第一是「家長不配合」的。宣美的聽障學童,每周接受45分鐘培訓,家長除了陪同這一節,回家還要每天練習,若家長配合不了,龐太也無能為力。她指來宣美求助的家長,上至醫生專業人士,下至街市商販,經濟能力不一,但都不能規避這個責任。她指曾有一位作位老師的媽媽,乾脆辭職陪孩子,也有一位醫生媽媽診所也關門,就與孩子一同學習。
龐太這種做法錯遭資助宣美的單位詬病,認為她也要服務無能力全時間陪孩子的家長,但她堅拒。她理解香港生活不容易,但聽障童要學會口語這艱難的事,若無人每日陪伴訓練,是成不了,「除了孩子的父母,誰還要更著緊孩子的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