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快樂的孩子】建立孩子的性別自信 (一)

近年香港同志運動愈見普及,在大小遊行中均發現他們的蹤跡;因同性婚姻的權利與政府對薄公堂的例子,也有所聞。在學校裏「性傾向」已成為中小學生的熱話,筆者時有聽聞某某男同學被傳是「gay」,或某某同學公然宣稱自己是「同志」等。

天生另一性別心理特質很明顯或懷疑自己是同性戀

作為父母,面對這種社會風氣及文化,未免憂心子女會受影響。究竟性傾向是怎樣形成的?是與生俱來的嗎?家長可以怎樣協助及回應子女這方面的問題呢?

一個人的性傾向與心理性別及性別認同有密切關係,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指出,心理性別是因各種生理、心理和人際關係多種因素的互動而成。到目前為止,遺傳學研究仍未找到引致性別認同的基因,若有人說性別認同是與生俱來的,這似乎是沒有生物學上的根據。

然而,人天生的個性特質也是很獨特的,有些孩子天生的另一性別心理特質很明顯,在成長上可能會出現性別認同及人際相處的問題,或懷疑自己是同性戀者。例如有些男孩子天生個性温柔,重視人際關係,與女性較投契,會被指是「娘娘腔」,被同性排斥。

父母需建立孩子的「性別自信」

作為父母, 相信不希望孩子成為同性戀者。即使問題沒有這麽極端,然而在成長上,孩子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身份及性別認同的困擾。因此,現代的父母需要建立孩子的「性別自信」,性別自信是指一個人對生理性別的認同及自信心,有性別自信的人,能接納及喜歡天生的性別,與同性及異性的相處關係也會更合宜。

曾聽説有對夫妻害怕兒子變成同性戀者,因而自小刻意建立兒子男子氣概,避免兒子玩洋娃娃或女性化的玩具,也禁止兒子穿粉紅色的衣服等等。然而,心理學家卻提醒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陷入性別定型;相反,要尊重及接納孩子天生特質,才能幫助建立孩子的性別自信。

記得我子女還小的時候,他們經常一起玩耍,當哥哥玩槍時,妹妹也來參與槍戰,瘋狂一番;有時哥哥又穿起妹妹的公主睡衣,與妹妹在玩具屋前裝作煮飯及照顧娃娃﹐扮演媽媽的角色。孩子自小扮演不同性別角色,是正常及健康的行為,父母不需過份敏感。

父母需檢視自己有否偏差的價值觀

此外,父母可從小肯定和稱讚孩子的原生性別,以孩子的原生性別稱呼或稱讚他們,例如「乖仔」或「乖女 」﹐而不是「乖BB」 或「乖豬豬」。同時,父母不應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傾向,這樣會損害子女的性別資訊,產生性別自卑或對某性別有偏見。

中國人社會或多或少會有些性別偏見,例如男兒眼淚不輕彈;女子無才便是德,重要是嫁個有錢人等等。其實品格的培養及思考擇偶的問題,男女都需要,不是某性別的專利。為人父母需要檢視自己是否有這些偏差的價值觀。

當孩子入學後,父母可為子女建立同性別的友誼而培育他們的性別自信,尤其是對四至九歲的孩子而言,他們很需要被同性接納和愛護,以同性為模仿及學習對象。在這階段,父母宜騰空更多時間,參與子女同學的聚會,認識他們的家長,主動建立子女的同性友誼。

另外,如果孩子的氣質跟傳統的性別角色不一樣,父母需多注意他們在學校的生活。這個階段的孩子傾向與同性別的朋友在一起,而排斥另一性別,所以很可能孩子因另一性別氣質的原故而遭同性別的同學嘲笑、排斥,甚至欺凌。若父母察覺這情況,必須負起保護孩子的責任,疏導孩子的情緒,與及與校方商討處理和改善的方法。

其實,父母的相處關係是孩子的學習對象,夫妻彼此相愛及尊重,做好應有的角色,彼此配搭經營家庭,已是兒女建立健全人格及培養性別自信最好的養份。

有性別自信的人,能接納及喜歡天生的性別,與同性及異性的相處關係也會更合宜。(圖片/pixabay免費圖片庫)

(作者/陳煜丹,資深教育工作者)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