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德育是一種內在的轉化(internalization):孩子願意棄惡行善 ,非因父母責罰,或為求師長的欣賞,而是他深深知道,「這是正路,要行其間」。
每到開學時,總聽到不少眾說紛紜的開學片段:「我的學校老師,用了整整幾課的時間解釋幾頁紙長的校規呢!」一位小女孩說。
「我以為我很忙,怎知兒子比我還忙!因為第一天上學就要參加大小不同的會議,如校規會、興趣學會、交功課程度會——」一位雙職母親曾如此說。「我一聽到了下課鈴聲便收拾課本,怎知老師說『你們不是機械人,不是一聽到鐘聲就作出程式反應!』要我們等她吩咐才可「執書包」。」一位男孩苦惱地說。
開學了,類似的故事仍會流傳。為了課堂的秩序,為了讓孩子學習服從,為了維持課室運作的效率,校規與規矩都是必須的。然而,培育下一代最大的目的,除了訓誨他要作一個見到師長叫早晨,頭髮過長要束辮,小息排隊入課室等等的循規蹈矩的好學生外,還有沒有其他藍圖呢?

不少從事道德教育的學者均認為,若以規條賞罰去約制孩子,的確可以令他表現良好(或起碼中規中矩),然而一旦離開這制約的處境,極有可能「原形畢露」。
最有效的德育是一種內在的轉化(internalization):孩子願意棄惡行善,非因父母責罰,或為求師長的欣賞,而是他深深知道,「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並欣然實踐出來。
曾聽過一個有關德育傳遞的故事。話說有一位父親,為了表達對孩子的信任,每日總會把外衣掛在那固定的衣櫃,衣服的口袋總塞了各式各樣的錢幣,有五元、十元、兩元不等。當兒子向他索取零用錢時,他便著孩子到那外衣口袋掏取所需。至今,孩子仍深深記得那杉木衣櫃的味道,與那份濃郁得化不開的親情與信任,自我期許要更努力讀書,不要辜負父親的厚愛。 為人父母的我們,也該想想,除了無止境的功課,冗長嚴苛的校規外,還有些什麼「口傳」的智慧,德育的寶藏,通過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留給下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