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 陳珏明) 常云:「政治一天也嫌長」,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才在2月27日發表完《財政預算案》,換來一片劣評但他仍能自我感覺良好,當那邊廂中美角力持續,這邊廂當北京召開兩會會議,同時傳來「23條」或將立法的「壞消息」,當日那一份理應跟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預算案,便似乎已淡出公眾的眼球。
預算案民調不滿度 低處更見低
陳茂波在預算案發表後,曾回應指市民對預算案的反應「還可以」,惟事實是「還可以」之後原來是續有形容詞,正是「更低」二字,因為根據次輪的民調數字,這份民生措施不足的預算案,獲得的不滿度進一步「加分」至50個百分點,亦因此令其滿意率淨值大增至負26個百分點,是自2011年以來新低。
預算案負評如潮也許不令人意外,因為不管是「安居」還是「樂業」,又或是衣、食、住、行等四大日常需要,市民從預算案中都只能期望落空,而且不同的承諾更是循環走數,再加上連派糖、派錢的短期方案也欠奉,自然令預算案失去最後的一根稻草了。
特首林鄭月娥競選之時,不住強調自己對公共財政有其「理財新哲學」,但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底宣讀出他第三份《財政預算案》,理財新哲學未見影蹤,但來的卻是建制派加泛民主派同皆狠批,受直接影響的市民,更透過民意反映不滿。
大部分市民認為財富分配不公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月28日至3月1日期間,就公眾對預算未的滿意度作次輪的民調,透過抽樣電話訪問了512位18歲或以上操粵語香港居民,發現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不滿率由即時民調時39個百分點,大幅上升11個百分點至50個百分點,而滿意率就輕微上升1個百分點至24個百分點。總體而言,滿意率淨值大幅下跌,由負16個百分點跌至負26個百分點,創2011年以來新低。
究竟市民的不滿原因何來?民調顯示,66%認為香港財富的分配不合理,另外對政府理財策略的不滿意率達56個百分點,是自1998年以來最高,說穿了,就是認為港府未能透過稅收及公共政策,處理財富再分配問題,亦對港府雖然坐擁巨額財政儲備,卻未能解決民生問題亮出紅牌。
「財爺」曾洋言建屋目標28萬個單位
本欄曾另行撰文,分析今年整份的《財政預算案》缺乏以人為本的思維,結果令香港人、由人組成的家庭均未見受惠。事實是,如果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那《財政預算案》滿意度低迷,亦非一個年度之結果,因為大家似乎已視預算案未能解決切身的民生問題為新常態,而其中一個「走數熱門」,更是跟市民甚為關心的居住問題有關。
眾所周之,香港公屋輪候時間長年維持高企,翻查過去的《財政預算案》,陳茂波在其出任「財爺」後的2016至2017年的財政預算案,已稱「土地是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明言政府「會繼續增加供應,滿足香港的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提出未來十年期,即至2025至26年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單位。
公屋輪候年期愈等愈長
及至翌年的預算案,陳茂波就稱「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是特區政府施政重點之一」,而雖然只是過了一年,他也同時已經「出口術」,聲言「要達至十年建屋目標,在公營房屋方面的土地供應仍有相當缺口」,惟他同時承諾會通過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統籌及督導土地供應工作,力爭盡速縮窄差距,「讓輪候公屋的市民,早日上樓」。他同時更製造矛盾,聲言:「我再次懇切呼籲區議會、地區人士以至立法會議員,以整體社會利益為重,支持政府改劃房屋用地和其他土地、建屋工作,讓苦候『上樓』『上車』的市民,早日有一個安居之所」,猶如暗示正是他們在阻礙政府建設足夠房屋。
不過,地區人士以至議員的反對,並非無中生有,例如他們會認為一些土地改劃欠缺詳細規劃,會影響社區的平衡,長遠帶來更多的社區甚至家庭問題,最終隨時令本來的社區人口及新增的人口淪為雙輸。
而翻查數據,根據今年2月的最新數字顯示,現時公屋輪候冊最新錄得26.76萬宗申請,一般申請者要等平均5.5年,才獲首次編配。換言之,就算陳茂波提出的十年建屋目標達成,至2026年時,也不過剛好解決現時輪候冊上的申請數字,而未來十年新增的輪候名單,便會成為另一條難以望到終點的長龍吧!
過渡性房屋實屬倒退
面對嚴峻的住屋需求問題,有關注團體就建議,政府應在預算案中應推動過渡性房屋供應,以紓燃眉之急。結果,陳茂波也採納了有關的建言,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NGO)興建過渡性房屋,據政府消息指,以每間「組合屋」平均成本約50萬元計算,料可興建4000個單位。
然而,簡單不過的數字計算,在20多萬的住屋需求下,數千個過渡性單位肯定是杯水車薪,更何況這些單位終歸是臨時性,難以達至「安居」的最低標準吧!更甚是,過渡性房屋對上一代的香港人來說恐非新鮮,卻是他們見證香港進步的集體回憶,當年的徙置區與臨屋區,正是過渡性房屋的表表者,但當香港早已成為亞洲國際都會,再進一步「被升格」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但港人的居住狀況,卻全面倒退至七十年代,負評的預算案,自然是意料之內吧!
(以上評論並不代表《風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