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本地新聞

【新聞評論】 財爺又再走數 苦候家庭上樓無期

(評論員 : 陳珏明) 常云:「政治一天也嫌長」,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才在2月27日發表完《財政預算案》,換來一片劣評但他仍能自我感覺良好,當那邊廂中美角力持續,這邊廂當北京召開兩會會議,同時傳來「23條」或將立法的「壞消息」,當日那一份理應跟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預算案,便似乎已淡出公眾的眼球。

預算案民調不滿度 低處更見低

陳茂波在預算案發表後,曾回應指市民對預算案的反應「還可以」,惟事實是「還可以」之後原來是續有形容詞,正是「更低」二字,因為根據次輪的民調數字,這份民生措施不足的預算案,獲得的不滿度進一步「加分」至50個百分點,亦因此令其滿意率淨值大增至負26個百分點,是自2011年以來新低。

預算案負評如潮也許不令人意外,因為不管是「安居」還是「樂業」,又或是衣、食、住、行等四大日常需要,市民從預算案中都只能期望落空,而且不同的承諾更是循環走數,再加上連派糖、派錢的短期方案也欠奉,自然令預算案失去最後的一根稻草了。

特首林鄭月娥競選之時,不住強調自己對公共財政有其「理財新哲學」,但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底宣讀出他第三份《財政預算案》,理財新哲學未見影蹤,但來的卻是建制派加泛民主派同皆狠批,受直接影響的市民,更透過民意反映不滿。

大部分市民認為財富分配不公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月28日至3月1日期間,就公眾對預算未的滿意度作次輪的民調,透過抽樣電話訪問了512位18歲或以上操粵語香港居民,發現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不滿率由即時民調時39個百分點,大幅上升11個百分點至50個百分點,而滿意率就輕微上升1個百分點至24個百分點。總體而言,滿意率淨值大幅下跌,由負16個百分點跌至負26個百分點,創2011年以來新低。

究竟市民的不滿原因何來?民調顯示,66%認為香港財富的分配不合理,另外對政府理財策略的不滿意率達56個百分點,是自1998年以來最高,說穿了,就是認為港府未能透過稅收及公共政策,處理財富再分配問題,亦對港府雖然坐擁巨額財政儲備,卻未能解決民生問題亮出紅牌。

「財爺」曾洋言建屋目標28萬個單位

本欄曾另行撰文,分析今年整份的《財政預算案》缺乏以人為本的思維,結果令香港人、由人組成的家庭均未見受惠。事實是,如果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那《財政預算案》滿意度低迷,亦非一個年度之結果,因為大家似乎已視預算案未能解決切身的民生問題為新常態,而其中一個「走數熱門」,更是跟市民甚為關心的居住問題有關。

眾所周之,香港公屋輪候時間長年維持高企,翻查過去的《財政預算案》,陳茂波在其出任「財爺」後的2016至2017年的財政預算案,已稱「土地是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明言政府「會繼續增加供應,滿足香港的住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提出未來十年期,即至2025至26年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8萬個單位。

公屋輪候年期愈等愈長

及至翌年的預算案,陳茂波就稱「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是特區政府施政重點之一」,而雖然只是過了一年,他也同時已經「出口術」,聲言「要達至十年建屋目標,在公營房屋方面的土地供應仍有相當缺口」,惟他同時承諾會通過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統籌及督導土地供應工作,力爭盡速縮窄差距,「讓輪候公屋的市民,早日上樓」。他同時更製造矛盾,聲言:「我再次懇切呼籲區議會、地區人士以至立法會議員,以整體社會利益為重,支持政府改劃房屋用地和其他土地、建屋工作,讓苦候『上樓』『上車』的市民,早日有一個安居之所」,猶如暗示正是他們在阻礙政府建設足夠房屋。

不過,地區人士以至議員的反對,並非無中生有,例如他們會認為一些土地改劃欠缺詳細規劃,會影響社區的平衡,長遠帶來更多的社區甚至家庭問題,最終隨時令本來的社區人口及新增的人口淪為雙輸。

而翻查數據,根據今年2月的最新數字顯示,現時公屋輪候冊最新錄得26.76萬宗申請,一般申請者要等平均5.5年,才獲首次編配。換言之,就算陳茂波提出的十年建屋目標達成,至2026年時,也不過剛好解決現時輪候冊上的申請數字,而未來十年新增的輪候名單,便會成為另一條難以望到終點的長龍吧!

過渡性房屋實屬倒退

面對嚴峻的住屋需求問題,有關注團體就建議,政府應在預算案中應推動過渡性房屋供應,以紓燃眉之急。結果,陳茂波也採納了有關的建言,預留20億元支持非政府機構(NGO)興建過渡性房屋,據政府消息指,以每間「組合屋」平均成本約50萬元計算,料可興建4000個單位。

然而,簡單不過的數字計算,在20多萬的住屋需求下,數千個過渡性單位肯定是杯水車薪,更何況這些單位終歸是臨時性,難以達至「安居」的最低標準吧!更甚是,過渡性房屋對上一代的香港人來說恐非新鮮,卻是他們見證香港進步的集體回憶,當年的徙置區與臨屋區,正是過渡性房屋的表表者,但當香港早已成為亞洲國際都會,再進一步「被升格」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但港人的居住狀況,卻全面倒退至七十年代,負評的預算案,自然是意料之內吧!

(以上評論並不代表《風新聞》立場)

【保護海洋】 港珠澳大橋通車半年 中華白海豚未見回歸


已通車接近半年的港珠澳大橋,由大嶼山赤蠟角機場海面,延伸出去,橋躉下的水域,正正是香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表示,即使大橋工程完成後,暫時未發現海豚回來這一帶生活,整體數字亦未見回升,他認為這一帶水域,在完成港珠澳大橋工程之前,香港國際機場興建第三跑道的工程亦開動,他形容工程「一單接一單」從未停止,影響白海豚的棲息地。

海豚保育學會恆常出海評估本港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數目,由五年前有87條,至去年只有47條,數目銳減近一半。這日有三十名市民跟隨學會出海,有參與的大學生YAMMI表示,從未見過中華白海豚,初次出海想親身一睹牠們的身影,亦擔心中華白海豚最終會「滅絕」。

船經過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對開,先後見到兩條中華白海豚的身影,但其中一條海豚,背鰭被割傷,望上去就好像被斬了一刀。

有家長指,親眼見到海豚的生存環境,反思自己應如何帶正確思維給下一代,本身是公務員的陳先生指,野生「海豚」在現實的環境,受盡環境污染,甚至被繁煩的航道和船隻所傷,與在海洋公園的海豚十分不同。

他又指,目前小朋友較注重在科技發展,以為科技就是未來,但大自然才是孕育生命,人類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曾經在海洋公園任職的鄭家泰指,希望家長教育他們子女,被困在水池、訓練做表演的海豚,並不是他們原本自然生活的方式。

他指在被困在樂園內的海豚,會出現「刻板行為」,即是太悶,海豚繞著水池繞圈、咬牆,反映牠們情緒出現問題。

他又指, 保育最終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空間,人類是生存在這個地球上,如連自己的家都不保護有誰會守護家園呢

鄭家泰指單靠少數保育海洋的人士,不能動搖社會發展的巨輪,唯有令市民心中了解海豚都是香港的一部分,才可以幫海豚收復失地。

【專訪】無意主動延長產假至14周 中小企:商業始終以成本行先

Winson由爸爸手上,接手「威威」這個洗衣粉品牌,公司30名員工當中只有8名男性員工,Winson拓展業務至護膚品及面膜,他說女性員工更能掌握市場部及女性市場:「Marketing team基本上都是女性,她們會以她們角度找出產品賣點」

他說香港人生活節奏快,以往一般面膜敷15分鐘,公司研發到8分鐘就可達同樣保濕效果的面膜,讓職業女性和媽媽都節省時間。不過對於女性生育,必定十月懷胎,未能加快速度,如有女性員工申請產假:「生小孩是喜悅的事,我們公司都是人情味濃,會盡量配合」

作為老闆,WINSON說明白在職媽媽很在乎產假多定少,雖然政府帶頭推動將產假由十周,延長到十四周,不過WINSON說中小企一般都只能依從《勞工法例》,目前公司維持法定十周產假,不會增加。

雖然在這期間未有任何員工申請產假,但作為中小企,認為女員工請產假對成本、人手都帶來負擔,他認為亦會影響員工士氣:「 本來一名員工收一份人工,卻多了額外工作去做,若政府延長產假,同事辛苦十個星期變長十四星期,變相「頂多」一個月,這是人性來的,無端要加班誰也不想」

WINSON指香港地、做生意,始終是成本行先,商界講求效率的文化,亦不利於在辦公室兼顧在職媽媽的親子需要。本身是三個孩子父親的WINSON指,自己在外國受教育,見到香港跟外國辦公室文化有很大分別:「無奈香港整個環境跟外國很不同,在外國拿小朋友回來湊沒所謂,會顧及多些,Child Care幼兒園突然不開,老闆會讓小朋友在會議室玩,不過香港是另一個環境,以成本行先,或以制度行先,如果放給你,然後第二位、第三位同事呢?其他公司又會如何想呢?」

【專訪】首名在職懷孕的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育兒是父母共同責任」

容海恩今年一月底誕下女兒。(受訪者提供)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一月底開刀產子,是首位在立法會當選後,在任內懷孕產子的立法會議員。不過她無按傳統要留在家中,未坐足月就已經復工,她說議會和地區工作,不能因為自己做媽媽而停下來。

容海恩指,自己生產後兩星期,已開始做公務,出席春茗、落區等。亦曾到訪沙角邨冬菇亭,跟商戶見面道別。

農曆新年還在「坐月」期間,容海恩就已去過沙田沙角邨落區視察「冬菇亭」大排檔,她說開刀之後復原得快,無顧慮太多就出門,不過同不少「新手媽媽」 一樣,容海恩都被餵哺母乳難到。「我覺得最辛苦是餵哺母乳的時間,不懂、沒經驗,突然一天感覺胸很痛,碰一碰也痛,行路也痛,反正不能碰到它。很緊張又要繼續泵,泵好還是不泵,痛到每個媽媽都叫苦連天,每一滴都是心血。

她說經歷這次痛楚之後,加上公務繁忙,唯有放棄餵母乳,轉用奶粉,未來時間分配都要以議會為重,通常要到夜晚才趕回家看嬰兒。

她說未來一定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議會,「家中就是只得晚上八、九時,到凌晨兩時, 我想我能家庭的時間就是這樣, 每日6小時,希望慢慢調節時間,例如小朋友長大,先生要出差,自己花多時間才會調節。」

容海恩說,自己當選議員時已經39歲,組識家庭一直都自己的希望,至於如何平衡議員與媽媽的角色,她就說湊BB是夫妻共同分擔的責任。

她說「有想過任內結婚,但當時未知會否有小朋友,因年紀「有返咁上下」,有些身邊朋友也不想有就有,爸爸媽媽大家有自己角色,共同撫養小朋友」

【新聞評論】新預算案無視家庭 幸福感欠奉

(評論員 : 陳珏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月27日發表他「財爺」生涯第三份的《財政預算案》,換來頗明顯的一片劣評,即時民調結果顯示預算案獲有紀錄以來最低評分,但陳茂波似乎仍自我感覺良好,向傳媒指認為現時市民對他的預算案整體反應「還可以」。

市民的反應,其實直接反映在民調數字上,亦同時建基在他們的期望中,例如公眾普遍期望庫房儲備充裕的政府會「派錢」,甚至最少「派糖」,惟卻發現政府最是對配合「國策」的大灣區發展大破慳囊,失望與不滿油然而生。

事實上,庫房儲備常被形容是市民的「血汗」,而「財爺」的角色之一是把這些社會資源再分配,但縱觀整份的《財政預算案》,卻缺乏以人為本的思維,即思考如何分配這些財政未能由人出發,結果令香港人、由人組成的家庭均未見受惠,便既不能解決積累的社會矛盾問題,甚至令問題進一步劇化。

財爺死撐呢份功課「還可以」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後,進行了即時民意調查,隨機抽樣訪問621名受訪者,詢問是否滿意預算案,以及為預算案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評分,結果顯示預算案整體評分只得47.1分,是自2008年該民調增設評分選項後的歷史最低分數;另外,共四成受訪者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新一份預算案,多達49%受訪者表示,如果有權明天投票,就會「罷免」陳茂波。

民意清晰明顯,惟雖然如此,陳茂波及後於傳媒訪問中仍表示,聽聞有部分市民對「派糖」措施減少感到失望,但認為市民整體反應「還可以」。

預算案文本反映背後重心

究竟是否真的還可以?未來將有另一次後續調查,將呈現市民「消化」了預算案後的意見,應該足以更客觀去顯示市民之反應。惟在此之前,單是簡單分析預算案演辭的文本內容,卻可能已反映出預算案的重心,是否有以人為本及以民為本。

分析整份預算案,雖然陳茂波在引言中聲言預算案是以「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利民生」為大方向,惟「民生」一詞只出現了5次、「福利」只出現3次,而香港出現人口老化及導致相關社會問題,但「長者」只被提及了9次;相反,全文逾2.6萬字的演辭中,161次提及「發展」;最少20次提及「大灣區」。另外還包括45次提及「金融」、43次提及「創科」,以及38次提及「投資」等。至於「家庭」,就只被提及了6次;「家長」就只有一次矣。

預算案乏政策支援家庭

今年的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只在「關愛社會」章節中,較直接觸及家庭、與社會支援層面的部分,惟段落卻只得寥寥10段,只由170段至180段,涉及的政策就以「幫助有需要的市民」為主,包括:增加社福設施、加強安老服務、提高幼兒中心服務的資助水平,紓緩家長經濟壓力;分階段在北區、觀塘、沙田、葵青及元朗增加合共約四百個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加強對離異家庭及其子女的支援,以及增強青少年精神健康及提升抗壓能力。

而就算計及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的人士發放額外津貼和寬免課稅等補助,家庭照顧者均未能直接受惠,針對以「家庭」為幫助目標的政策更是乏善可陳。

港人家庭支出負擔大

那麼,何謂以「家庭」為目標的政策?或許更要追本溯源,先檢視今天香港家庭所面對的種種困難及問題!

從經濟層面,財政上涉及的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均可能構成對家庭收入與支出上的壓力,例如家庭的收入與支出不相稱,當中跟高價樓致令供樓支出佔家庭支出比例高,又或在住屋租金支出高等有關;其次,供養子女及父母均涉及不菲的開支,而部分家庭亦未必能獲稅務扣減;此外,衣、食、行等日常開支,少數怕長計,累積的金額,均是一般家庭必須思考的經濟負擔。

然而,今年的預算案,紓困措施近乎全部「炒冷飯」,7大「派糖」措施中,雖然包括中產退稅、寬免差餉等,但均較上一年度減少,而對基層家庭而言,更可能並沒受惠;而學童雖然略為受惠,合資格學生會獲發2500元津貼作支援學習需要,但其實仍不過是杯水車薪,總括而言,對家庭來說,如此的預算案,肯定是難以令他們開懷的吧!

經濟支援層面未聞福音,政策幫助層面亦未能對市民帶來希望。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現時香港的勞動人口近400萬人,而香港的勞動市場,衍生出的問題包括超長工時、脫節的最低工資水平,缺乏退休保障等不同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同時引伸出其他社會問題,例如在長工時下家庭如何照料子女及長者,惟現時社會的相關的配套,卻遠遠追不上需求,社區日間托兒服務寥寥可數;長者中心缺乏、公營長者宿位一席難求,而如果向私人市場尋求,又變成額外的家庭開支,最終導致的,是如同成為家庭負累。

家庭照顧者屢被無視

翻查報導,香港家庭幸福情況早成為社會關注議題,香港家庭福利會曾進行「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便發現港人家庭幸福感不言,其中年齡30歲以下的受訪者,礙於工作及學業等壓力,幸福感更是再低。

而其實另一同樣值待關注,是另一班「沉默的群組」,他們表面似對推動經濟貢獻不大,但其實卻為社會帶來甚大的價值,惟在多年來的預算案中,近乎從來未有被觸及,他們就是一眾全職「家庭照顧者」,即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
「家庭照顧者」填補着公共福利服務的不足,同時擔當支援家庭的角色,從而提高其他家庭成員的生產力。雖然他們也是「勞動人口」,但卻屢被忽視,最少他們不會受惠於退稅,免稅額對他們而言也毫無意義,期望政府政策可紓緩照顧者的工作量更年年落空。反過來,當他們希望利用自己的勞動力,如透過兼職工作賺取收入,相對就業支援卻極度不足,托兒服務供不應求更足以令他們卻步。數據就顯示,全港資助獨立幼兒中心與附設幼兒園的幼兒中心托兒名額,只有約3萬個,當中只有約7千個為資助名額,全港18區中,最少有6區沒有資助獨立幼兒中心, 5區沒有資助獨立幼兒中心,不少幼兒需跨區尋找服務。

一年之計在於春 新年為愛而立願

2018年將去,你有達成年頭的目標嗎?2017年年尾一個有趣的調查,人們希望今年要儲蓄,減肥和食得健康點,而有15%人的為這一年立願要覓得真愛。

2019年,你會考慮加入一個頗重要的新年立願——改進和他的關係嗎?許多人每日都為所愛的人付出和拼搏。研究更顯示,在一段穩妥依附的關係裡,對我們的情緒、精神和體質健康,有莫大裨益。

尋得真愛並未足夠,還要維繫到健康的關係。

為了增進關係而訂立目標,都不是一般人首要考慮之列。但是,無論那關係現況如何,刻意地改善溝通、信任、關係滿足感等,收獲將會出人意表。

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新年立願成功,因為80%的立願在兩個月內就被放棄。

關於改善關係的失敗原因,普遍有幾種。

當目標與個人價值觀違背時,就不能發揮真正的自我,更莫論改善與別人的關係。

當目標訂得太高太遠,很易放棄。把目標設計為幾個細小步驟,持之以恆相對容易。定期檢視目標,有調較高低的期望,成事機會更高。

目標太抽象,不能量度,就彷彿永遠都不能達標。「我想溝通更好」作為目標,幾時才知道已經達成「更好」呢?是否到達終點,要能一目了然。

以下有些貼士,幫助你在2019年建立目標。這些目標都是清楚、可量度的,而且是針對增進溝通、信任和整體關係滿足感。

全人飯局

全人的意思是沒有電話、社交媒體和電視機。為何重要?研究顯示,低頭族飯局降低關係滿足度。吃飯時,把全個人都留給對方。

排定每周約會的時間

要填滿行事曆是很容易的。為你所愛的人預留一格,可以締造美好的連繫。為假日計劃新穎的活動(到博物館參觀新展覽、到一間新的餐廳、行山、其他運動等)。

計劃旅程

研究顯示,計劃是享受出外旅遊的一部份。預備須要你們發揮合作、節儉和創意。

參加義工

一同去服務別人是大增連結的活動,而且還可以以身作則,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刻。

共同閱讀

有些書專為建立關係的,但讀些大家都喜愛的書,也是可以。

關係的茁壯,是需要投放心血的。為此而訂立目標是非常有效。

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不妨不定時地為對方預備些中途達標的小獎勵,增加繼續堅持的動力。

願大家在新一年都促進到有意義和充滿愛的人際關係。

文章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