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跨女】印尼女排曼加南 一向被質疑性別 退役後終自揭「男兒身」

曾經多次代表印尼國家隊女排出征,去年宣布退役的排球選手曼加南(Aprilia Manganang),過去就曾被質疑過性別,近日,被印尼軍方證實,他的性別確實是「男性」,而曼加南「男跨女」的身份終於被掲出來。

據印尼傳媒報導,曼加南不但沒有女性特徵的器官,只是因為罹患一個罕見疾病「尿道下裂」就被誤會多年,目前他已完成第一階段的矯正手術,印尼軍方也同意修改所有文件,承認曼加南為一名男性。

曼加南出生時生殖系統天生畸形,罹患罕見的「尿道下裂」,意即尿道口位於陰莖下方而非頂端,因此父母一直誤以為他是女孩,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水平和經濟問題等,曼加南的性別因此被誤會長達28年。而這段時間,曼加南參賽時也一直備受質疑,2015年的東南亞運動會,當時菲律賓就曾向大會提出要曼加南驗明正身,不過當時遭到大會拒絕,接着他還參加了2018年的雅加達亞運。

直到2020年曼加南退役,加入了印尼的陸軍部隊後,近日才在軍方的安排下召開記者會,向大眾澄清自己的性別,印尼軍方表示,經過仔細檢測後發現,曼加南擁有多項男性特徵,還有與男性相同的睪丸素「他甚至沒有女性特徵的器官。」印尼軍方同時也宣布,已經協助曼加南完成第一階段的矯正手術,且會修改所有相關文件,合法承認他的男性身份,同時也強調他不是變性人。

對此,曼加南相當激動地表示「這是我一直在等待的時刻,真的太高興了,我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醫生」。

(米妮 / 綜合報導;Aprilia Manganang@Instagram)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At The 2015 SEA Games, Gender Was Questioned, Now Aprilia Manganang Is Confirmed To Be A Male

Former female volleyball pro Aprilia Manganang now legally male in Indonesia’s rare acknowledgement of sex change

【絕世好老竇】上堂學做稱職老竇

生兒育女,很多人第一件想起要準備的,可能是新床、新房間,甚至是一間新屋,但當年還是新手爸爸的Stephen Tsang很有趣地選擇學做「爸爸」,找一間「爸爸學校」,學的不是下餵奶換片,而是做爸爸的態度,以及如何讓孩子和太太每天活在愛中,現在女兒讀了小一,小兒子也讀幼稚園了,Stephen則由香港衝出世界,自費到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澳洲等地開爸爸訓練班,推廣「爸爸學校」。

很多爸爸在孩子出世前,以為自己只是陪玩就沒有甚麼要做,但Stephen很聰明,2013年時就上課學做爸爸:「當年其實未正式做爸爸,第一胎未出生。上一個四堂課程,有一個主題,之後就畢業⋯⋯未做爸爸先聽別人做爸爸,聽到好多分享,講下有啲乜嘢做好或者做錯,睇下有乜進步空間。是個好好的學習,做個好爸爸的地方。」

做爸爸聽起來好像談及如何養育和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但課程強調兩公婆的關係對兒女的成長十分重要,當中又以讓孩子看到父母相愛是很重要。他說:「我如果沒有上爸爸學校,就不會在孩子面對自由放鬆,我會故意對住女兒親親太太⋯⋯我屋企比較傳統,不會很開放在家中做很多親密動作,即使是我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頂多只會拖着我們,他們兩個人不會很親熱,甚至在我們面前也沒有拖手。」

在孩子面前親熱會令親子不開心嗎?Stephen說不會,而且女兒會看在心裏,有時會說:「爸爸好錫媽媽」知道爸爸會遞湯給媽媽喝,讓女兒知道婚姻、丈夫是個甚麼回事。同時,又因為『爸爸學校』中會教爸爸如錫媽媽;也會有互相分享各人獨門的方法,實在是獲益良多。

他說:「其實爸爸學校的課程,知識很簡單,坊間也很容易找到那些知識,但我們着重分享,每個爸爸的成長故事很不同,也見到很多父親的改變,所以很多意義,有時自己得益是最多的,因為參與的人次次不同,也很多,所以學習到很多不同的東西。」據悉,媽媽、家人會獲邀請出席「爸爸學校」的畢業禮,除了分享爸爸學習成果外,還會有特別的活動,給家人一個大驚喜。

Stephen由在「爸爸學校」上課開始,到最後成為義工,更因為自己的工作比較彈性,很多人也以為他是「爸爸學校校長」。他說:「其實整個『爸爸學校』的人員都係義工,不過自己付出時間比較多,所以感覺上像負責人。」

做生意容易照顧小朋友?

Stephen本來在攻讀博士課程,太太則在一間公關公司工作已達17年,但一次機會之下,太太決離開原本工作的地方,做發行電影到飛機的生意。Stephen為協助太太的生意,同時決定放棄當時他仍在攻讀博士讀程,二人一起開始做生意的生活,過程中時間就變得比較彈性,當時也儲了一些錢做生意,於是就開始做到今日。他說:「主要係太太做生意,我只係支援,家中照顧孩子的生活,也是太太主力負責,因為太太也親力親為,想做好,我就協助佢。」

因為是自己生意,時間、空間也很有彈性,例如去年疫情期間,因為航運業大受影響,他們就將辦公室搬回家,一家四口一起在家工作和讀書。他說:「女兒開始讀小一,天天要用網上學習平台,實在需要家人陪伴,我們則在一天忙碌完後,待孩子睡覺才開始工作,有時一天的生活就是很忙碌,不過又因着在工作,我們可以更好陪伴孩子。」

未來如果疫情好轉,孩子能回校上課,能在辦公室工作也是好的,至少工作效率會高一點。他說:「依家我在家中,主力負責與細仔玩耍,因為讀緊K2沒有甚麼玩,一天到晚就覺得很悶,想要玩,要我花時間陪伴他。有時女兒放學後也有很多時間,我要找些東西和他們打發時間,同時也要帶他們離開一下媽媽工作的地方,好讓媽媽可以專心工作。」

誤打誤撞入好學校

Stephen笑言真言為女兒找學校的過程非常幸運。

雖說stephen太太重視孩子,但他笑言很多事有時也有百密一疏。Stephen的女兒揀小學就很神奇,當時因為遲了發現原來要報名,最後只得很少學校可以報讀,當中又只有一間有機會面試,女兒走出來時說:「我最後見了校長,佢問咗我5條問題,但係我一條都唔識答。」兩夫妻以為機會很小了,最後自行收生時本來就沒有取錄,幸好後來獲得一個機會,女兒才有機會讀這間學校。

Stephen也很照顧孩子,每天返學之前和回家睡覺之前也會一起祈禱,stephen也會為祝福孩子,希望他們每天都有一個時間祝福他們,他說:「這也是爸爸學校的課程內容之一」。爸爸每天將孩子帶到上帝面前,成為孩子的祝福。(圖為Stephen在港鐵為上學途中的女兒祈禱。)

Stpehen說在疫情之中最多時間行山,他們三代同堂時有遠足的時候,有時stephen和他爸爸一起甚至會探索山路。他們三代有時為了不走回頭路,會走非官方的路徑,跟着其他人走過的「山路」就探着回家。

( 【香港機構領袖的維家故事系列】/ 鳴謝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

(陳章心 / 撰文;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祝福未來】美國連體女嬰出生時「擁抱」一起 成功分割一家現歡顏

當媽媽知道自己誕下雙胞胎,既開心又擔憂,因為一對女兒是連體嬰;因此連體女嬰在14個月大時接受了長達11小時的手術終於順利分開,母親艾麗森(Alyson Irwin)終於露出歡顏。在手術半年後接受訪問時表示一雙女兒因手術「重獲新生」。

綜合媒體報導,33歲美國媽媽艾麗森誕下一對女兒拉貝絲(Sarabeth)與艾蜜莉亞(Amelia),她們出生時就「緊抱彼此」從胸部到肚臍都是相連在一起。她們有各自的胳臂、腿和心臟,但肝臟是相連的。

2020年8月,這對連體嬰在密歇根醫學中心兒童醫院(「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 Michigan Medicine) 進行11小時並動員超過24名醫護人員的手術,最終成功分離。她們現在與母親艾麗森及父親菲爾(Phil)和4歲姊姊甘妮迪(Kennedy)快樂地住在一起。

艾麗森談到當日見到女兒各自躺在床上,自言感覺太奇妙了:「光是看着她們的小肚皮就讓我喜極而泣。」

艾麗森透露懷胎20周時發現肚裏孩子是連體嬰時,「感覺就像收到最壞透的消息,尤其得知成功分割的數據不太樂觀。」最後這對連體嬰在艾麗森懷孕35周時剖腹生出,2人出生時體重都超過2公斤。

兩人在分離手術時植入人造胸骨,並填補她們心包上的洞,她們還各自得到一個量身「訂做的肚臍」。主診醫生表示雙胞胎目前需要接受物理治療,而未來可能隨着身體發育而需要進一步的手術,但樂觀地相信她們會像一般孩子一樣長大。

艾麗森期待兩姊妹美好的未來,但強調「永遠不會忘記這段『分割』的旅程。」

(米妮 / 綜合報導;圖片 / 翻攝 「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 Michigan Medicine)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Mother of conjoined twins who were born connected from chest to belly button before being separated in 11-hour operation reveals they’re thriving six months on

Conjoined Michigan twins separated in 11-hour surgery

內地7歲妹不想再努力喊着去放羊 媽媽帶她到草原 女童淚崩喊「只想放一隻」

香港學童即將面對全面復課,他們願意乖乖的上學嗎?剛過完春節長假,香港不少人開工第一天都相當憂鬱。內地有一名7歲女童在春節長假期後,因不想寫作業喊着要去「放羊」,媽媽看到她一副「我不想努力」的樣子,真的帶她到草原放羊,結果女童哭儍了。

補習班,並替她買了一些學習講義,想着等放完半個月的假後再讓女兒好好學習,沒想到放了這麼長一段假期,女兒玩得不亦樂乎;回家後就不願寫作業,當媽媽催促她時,竟然回應「我要放羊」,於是媽媽決定真的帶她去放羊。

媽媽表示,因為女兒曾跟外公一起去放過羊,覺得是一件好玩的事,媽媽就專程找了一個放羊的地方,將女兒帶過去後要她不能弄丟任何一隻羊,還要數清楚有幾隻,若是羊走丟了就要賠錢,讓女兒相當崩潰。

女童看見滿草地的羊群,嚇得直喊「數不過來」、「我放的是一隻羊」,讓媽媽哭笑不得。從媽媽用手機拍下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女童站在一片草原中,媽媽在一旁錄影並表示「你不是想放羊嗎?放呀!」然而女童看到大批羊群奔跑,整個人都被嚇呆,最後哭喊着說:「太多了,我放的是一隻不是這麼多」、「我放不過來」、「我數不過來」⋯⋯發現放羊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這麼好玩。

女童媽媽最後解釋,女童還是回去寫作業了,並認真的學習,媽媽坦言,有時候跟孩子講道理不一定講得通,必須讓她親自去做,也是想讓女兒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職業都是很不容易的。

(米妮 / 綜合報導; 圖片 / 翻攝《經視直播》官方微博)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TIC 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女孩過年回村不寫作業想放羊# (微博)

【雙胞胎大增】英國最新研究指 近代愈來愈多人借助人工協助生殖

英國科學期刊《人類生殖》最新研究指出,過去40年來,全球雙胞胎出生率平均增加三分一,其中八成雙胞胎在亞洲或非洲誕生,各大洲雙胞胎出生率增加的原因不同,例如歐洲、北美、大洋洲國家的雙胞胎出生率增加主因是1970年代至今,愈來愈來多人借助人工協助生殖科技。

全球每年約有160萬對雙胞胎出生,即每42個新生兒就有一對雙胞胎。英國期刊《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文章指,研究團隊收集2010年至2015年165個國家的雙胞胎出生率,並與1980年至1985年的雙胞胎出生率做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歐洲、北美、大洋洲國家的雙胞胎出生率持續增加,主要原因是1970年代以來,愈來愈多人使用人工科技協助生殖。該研究報告又指,婦女選擇晚生、愈來愈多人採用避孕措施、生育率降低都可能對未來幾年雙胞胎出生率增加造成影響。研究人員指出,如果要關注未來雙胞胎出生率,印度與中國將是重點國家。

不過過去30年中,非洲的雙胞胎誕生率也一直很高,這可能是因為非洲人口增長所致。該研究報告作者亦是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教授蒙登(Christiaan Monden)說,非洲有許多異卵雙胞胎。他說可能的原因是非洲人的遺傳差異。

蒙登教授指出,雙胞胎誕生時的安全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因為雙胞胎誕生時的併發症較多,出生的體重較輕,早產與死胎的比例較高。該研究指出,中低收入國家的雙胞胎命運讓人擔憂,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許多雙胞胎在出生1年內失去雙胞胎手足,估計該地區每年超過20萬對雙胞胎的其中一人死亡。

全球每1000次分娩中,雙胞胎出生率從9次增加到12次,但各國之間有差異:亞洲的雙胞胎出生率增加32%,歐洲增加60%,北美增加71%,英國增加約62%。

(米妮 / 綜合報導;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Twin Peaks: more twinning in humans than ever before

World at ‘peak twin’ as birth rates reach historic high, study finds

Twins peak with more born than ever before

計劃共收回4.5噸乾淨飲品紙盒 綠領行動促飲品盒應納入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內

「綠領行動」與本港27間物業攜手,以行動支持本地回收「紙包飲品盒計劃」,已於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間推行,以紙包飲品盒新穎的造型,吸引和提升市民對回收的興趣,提醒市民適當處理紙包飲品盒,方便本地回收商循環再造成其他有用的物料。計劃期間合共回收超過4.5噸乾淨的紙包飲品盒,回收重量相當於約45萬個紙包飲品盒。

隨着本地首間紙包飲品盒回收處理廠於2019年落成,該會積極建立回收網絡,並於2019年10月起自資舉辦共有27間公司參與,於全港不同地點,特別是人流集中的商場和商業大廈,設立紙包飲品盒公眾回收點,教育市民乾淨回收紙包飲品盒。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計劃回收量不俗,然而單靠民間力量難以維持。該會現正申請環保基金延續計劃,同時亦呼籲政府必須將紙包飲品盒納入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提高回收率。

何漢威說:「港人每天棄置 75 噸紙包飲品盒到堆填區,情況十分嚴重。我們強烈要求政府能將紙包飲品盒納入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內,以按樽制形式推行,每個紙包飲品盒可退回 5 角至1 元按金,並設置更多包飲品盒回收箱,鼓勵市民參與回收。」他認為政府可增撥社區資源,提升回收點及回收設施配套,如同紙類、塑膠、金屬及玻璃等可回收物料一樣,供市民乾淨回收。」

根據環境保護署2019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數據顯示,本港每日棄置約75噸紙包飲品盒,一年相等44萬棵高1.2米的樹木。綠領行動認為過去社區回收覆蓋率不足,以及大眾市民未熟習紙包飲品盒回收方法,令大量紙包飲品盒最終被棄置堆填區。

(絲敏 / 撰文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亂世家人】《有求必應日》(Yes Day):子女最期望,父母最害怕的一天

《有求必應日》(Yes Day)是適合一家大細看的Netflix家庭喜劇。特別在疫情期間,不少親子關係處於困獸鬥的惡劣情況下,這電影令大家輕鬆一下之餘,又可以讓父母和子女換位思考,體諒對方的內心世界。

電影一開始以媽媽視角出發,她自小是一個常常說 YES 的人,為人樂觀正面,婚禮時牧師未講完,她就急不及待說YES。但直至她和丈夫生了三個子女,情況就改變了,她由一個事事說「YES」的人,變成事事說「NO」。子女企圖用手指插入電插蘇、子女用電子產品過時等,都會聽到NO、NO、NO。而很多時,專注事業的爸爸就是家中「好人」,負責安慰子女和不理會太多事,因此所有責罵的重任都交在媽媽手裡。這也是不少香港家庭的寫照,媽媽成為最多擔心和責罵最多的一個,子女更喜歡跟爸爸玩。

相片來源:Netflix 《Yes Day》Official Trailer

母女的打賭

父母想改善跟子女的關係,於是設立「有求必應日」,只要子女的測驗和功課達到某一標準,就可以有「有求必應日」。那天,除了危險和犯法的事外,子女說甚麼,父母都一定要說YES。起初大女兒不相信媽媽能堅持廿四小時,正值青春期的大女兒一直覺得媽媽是大悶蛋,是「開心殺手」(Fun-killer)。媽媽跟她打賭,如果自己能堅持24小時,大女兒一直很想跟朋友去的演唱會嘉年華,媽媽就要陪她一起去。但如果媽媽輸了,大女兒就可以一個人跟朋友去。

相片來源:Netflix 《Yes Day》Official Trailer

偷看子女手機

大女兒跟媽媽的互動是一條主線。當大女兒開始看到「愛玩」的媽媽也有輕鬆貪玩的一面,對她有所改觀時,媽媽無意做了一個所有父母都很想做,但所有子女都很討厭的行為:偷看子女手機。那時大女兒的手機有信息,媽媽無意看到有一張相片,是兩個男生。於是她好奇看到女兒的女性朋友說,在演唱會介紹這兩個男生給她認識。於是媽媽質問女兒,但女兒解釋這事跟自己無關,只是朋友傳來,也很討厭媽媽偷看自己手機的行為,不信任自己。

相片來源:Netflix 《Yes Day》Official Trailer

最後,父母因為某些事被關在警局,子女在外享受剩餘的「有求必應日」,而且是真正的Yes Day,因為父母已不在身邊,自己做甚麼都可以。大女兒一個人去演唱會,女性朋友建議她去帳篷找新認識的男性朋友,但大女兒覺得只是初次見面,因此拒絕。她最後電話無電,找不到其他人幫助,十分驚恐。媽媽最後趕來,跟大女兒相遇,二人相擁。

相片來源:Netflix 《Yes Day》Official Trailer

「父母被關警局」的情節,讓父母被迫「放手」,容許子女自己走自己的路,給他們真正的「有求必應日」。雖然只是幾個小時,子女學到一生的功課,將來更有能力判斷事情。很多時,父母會想到最壞的情況,特別看到她的電話信息,害怕女兒在品流複雜的嘉年華會被欺騙。但女兒最後拒絕朋友「入帳篷」的邀請,女兒在父母的長期教導下,自己也有底線,但父母總是不放心。女兒在嘉年華會四處邊哭邊走的驚恐,其實也是她人生難得的經驗。女兒從此學到,自己選擇的路,需要承擔可能出現的遭遇和後果,不要後悔。子女這堂課,是需要父母適當地放手,才能學會。若父母不肯放手,子女會十分安全,但當他們一走出溫室,反而立即變得危險。倒不如父母自小就容讓子女間中離開溫室,慢慢學習外面世界,學懂自我決定的能力,反而令子女更安全。

相片來源:Netflix 《Yes Day》Official Trailer
相片來源:Netflix 《Yes Day》Official Trailer

【亂世家人】《寂靜之地》:末日下的身份 (A QUIET PLACE)

【亂世家人】《寂靜之地》:爸爸鴉雀無聲的愛 (A QUIET PLACE)

【亂世家人】「靈魂出竅」放大人性的執著:三人要守密兩人得死去 《BEHIND HER EYES》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不合倫理】內地女大學生賣卵 一次賺13萬人幣 直言「不生孩子就浪費了」

一顆卵子流入黑市,可能牽連着一個新生命和數個家庭;而這樣的非法交易,禍延不絕。內地的非法生殖近來伸向女大學生,若是年輕、高學歷又漂亮的女大學生,卵子價格更特別好,甚至每次交易可獲得人民幣3萬元的報酬,就連介紹同學都可得高額獎金。有女大生直言每個月都會排卵,「不生孩子就浪費了」。

既然愛心贈卵何來月入過萬

據多間內地傳媒報導,許多大學周邊的小食街、公廁、醫療機構都能看到賣卵廣告,「愛心贈卵、月入過萬」、「微創無痛採卵」,以招攬許多女大學生賣卵賺錢;以17至28歲女子為目標,以年齡、外貌及學歷來決定,價格約在人民幣1至3萬元。

有記者深入採訪,據一名21歲許姓女大生說:「女孩子每個月都會排卵,不生孩子的話也就浪費了,我想利用它們,賺點錢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是壞事。」她稱取卵後腰痛了數日,但身體沒有其他影響,事後直接買了最新的手機,相當開心。

有女大生為賺快錢身體受損

一名李姓女大生則沒有這麼幸運,她表示因為沒有麻醉,取卵時痛到極點、長時間無法動彈,「事後還引發感染導致下腹部積水,住院治療了很長時間。」李女相當懊悔,為了賺快錢而讓自己身體大受影響。

報導指出,若女大生可介紹同學賣卵,一次還能拿到介紹費人民幣3000至5000元,讓賣卵行為愈來愈吸引。廣東省一名賴姓女大生並以此為兼職,介紹大量同學賣卵,上個月遭法官判10個月有期徒刑。

醫生促女性不要拿身體開玩笑

如果尋找卵子的婦人不想自己懷孕,「非法生殖」黑市人犯還會幫忙找代孕,以廣西、貴州、四川等比較貧困的農村地區為主,主要是20至33歲已生育過的女子,代孕一個孩子約得到人民幣20萬元,向外打着試管包生男的一條龍服務。

浙江大學婦産科主任朱依敏表示,賣卵的行為會過度刺激卵巢,嚴重可能導致腹水、血栓、腎衰竭、肺水腫、腦血栓乃至死亡。她表示促進排卵可能會造成卵巢及輸卵管壞死,完全喪失生育能力,提醒女性不要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以身試法,也是不合倫理規範的。此外,客户還會退單「棄養」,可能衍生出買賣兒童等犯罪行為,禍延不絕。

(米妮 / 綜合報導;圖片 / 互聯網)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取卵黑手”竟伸向女大學生!學歷外貌等成“賣點”

警惕!黑中介盯上女大學生,這類“愛心”小廣告頻現,號稱一次可賺1至3萬元

“無色情”、“可賺萬元”的女大學生兼職,背後藏著什麽樣的黑幕

疫情下辦「社區文化市集」 助失業者解決經濟困難

過去持續一年的疫情嚴重影響本港經濟環境,不少市民生計大受打擊,面臨開工不足甚至失業的狀況。有機構自發租用私人場地舉辦「社區文化市集」,從而為失業人士,青年及婦女提供多一個可作收入來源的場地。

「社區文化市集」活動由3月27日至28日。發言人指,雖然隨着疫情緩和現今可以預約康文署轄下場地,但申請場地作墟市仍需時甚久,根據以往經驗,需要3個月甚至半年時間才能成功申請。故此,「關注草根生活聯盟」決定自謀出路。借用私人場地更能有效解決生計上的燃眉之急。

檔主故事:Winnie

原本屬於美容行業的Winnie 發覺香港的護膚產品未如理想,於是她直接向土耳其農夫購買原材料自行製作護膚產品,既能直接支持當地產業,免除中間廠商抽佣損害當地農民利益,而且產品成份透明,讓公眾可安心選購。她期望是次市集能宣傳自家製手作產品以及增加收入。

檔主故事:陳小姐

作為社會新鮮人的陳小姐,創意和手藝樣樣具備,擅長利用身邊各樣物件製作新的產品。然而在今天的香港就業艱難創業更難上加難,香港的青年不乏能力只是缺乏發揮所長的平台,因租金昂貴苦於無奈,只能在線上發展業務。因此,市集成為年輕人有興趣發展自己業務的場地。陳小姐期望透過市集能令更多市民認識她的產品,為她的創業鋪路。

  • 社區文化市集
  • 日期:27-28/3
  • 時間:11:00-21:00
  • 地點:旺角618上海街
  • 活動內容:7檔乾貨

(絲敏 / 綜合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誰是創造主】加國卑詩省去「男女」改用「非男非女」更中性字眼 肯定性別平等

加拿大卑詩省由3月11日開始,理論上所有的公式或法定文件再沒有「女」或「男」的稱謂;由這天開始,在卑詩省民再無父、母、叔、伯、兄弟、姊妹、也無夫、妻、子、女這些中國倫理上家族稱呼。如果說造物主創造了男女,那卑詩省政府就是「現代造物主」,創造了「非男」和「非女」。

未來仍有3400個用語待修訂

卑詩省督3月11日簽署的命令當天生效, 屬性別稱謂的如: 他(he)、她(she)、他的(his)、她的(her)、妻子(wife)、丈夫(husband)、侄子(nephew)、侄女(niece)、叔叔(uncle)、阿姨(aunt)等字眼,在卑詩省都屬於「政治不正確」的用語,要改用更中性的用字,以考慮到所有性別身份。

卑詩省政府認為「這些修訂將確保所有卑詩省民眾,不論性傾向、性別身份、族裔或文化信仰,都能夠公平地獲得政府服務。」因此夫妻要改稱配偶 (spouse);兄弟(brother)、姊妹(sister)要統稱為兄弟姊妹(sibling);而叔伯(uncle)、姨媽、姑母(aunt)等一律統稱做父母的兄弟姊妹(parent’s sibling);要使用更具平等的字眼,以肯定性別平等和多元。

第一批600個性別用語(gendered language)涉及15個省廳的70項省級法律法規都要改,未來還有3400個待修訂。就業經濟復興及創新廳長柯議倫 (Ravi Kahlon) 說:語言是非常重要,這令人感到獲認同。透過包容性的用語,省政府正採取措施保障卑詩省民眾的人權。這些「過時」而且妨礙省民給人了解他們真正身份的用語,應該除去,以杜絕性別歧視。

禱詞末加上Awomen成笑柄

為了「性別平等」,美國也不遑多讓;今年1月,民主黨籍裴洛西(Nancy Pelosi)在聯邦眾議院新會期蟬聯議長後,引入新的議事規則,其中便包含改用中性用字,禁止使用帶有性別意涵的字眼,如男人(man)、女人(woman)、他(he)、她(she)等等,以尊重不同人的性別認同。具有牧師身份的民主黨籍眾議員克里弗(Emanuel Cleaver)便在帶領新會期禱告時,在禱詞末尾說道:「我們奉唯一真神之名祈求⋯⋯阿門(A-men)和 A-women。」

事後被不少人批評,「阿門」最早源自亞蘭語(Aramic)和希伯來語,經希臘文、拉丁文,再引入英文,意思是「就這樣吧」(so be it)的意思,寫成英文的「men」只是音譯,並不具有性別涵義,若硬要說出「A-women」就顯得不知所云。

(米妮 / 綜合報導;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BC Is Rewriting 70 Different Regulations to Include All Gender Identities

B.C. scrubs 600 instances of gendered language from laws and reg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