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浪卡途經香港可有打亂你的計劃,筆者就在3號波後,8號波前的8小時在急症室見盡基層社會的縮影。
人到中年,去醫院同喪禮多過參加婚禮。人生上半場為家中長老們出入醫院急症室上救護車經驗豐富,開始踢下半場身體尚算健康,前3次因為小病及意外而拜訪過私家及公營急症室,估不到兩次公營急症室不用1小時就離開,可能是剛巧沒有急症又沒有長龍,加上眼睛受傷被列為緊急處理,反而是私家等了2、3三小時才可處理皮外傷
第一小時
黃昏時到達醫院,急症室內滿是坐着輪椅及躺臥病床上的病人,可見的座位都坐滿候診及陪診人士。筆者第一時間去登記交費,不到15分鐘就去完兩次分流站量血壓及見分流護士講解病情,獲發一張登記紙及戴上手帶,看看現時的編號,相距超過100,如果去飲茶等位,應該是去另一間食完都未到我,不過在香港的急症室,這個現象是既正常又合理吧!
我在急症室大堂等候初期,完全找不到空位,惟有靠在救護及警崗外,以及走廊中不停徘徊,竟然沒有任何人會指責你阻住公務人員出入,可見大家都習以為常,長期是站着不同的病人或陪診者,期間那個101編號距離,完全沒有改變過。
第二小時
好不容易筆者終於等到一個空位,職業八掛病忍不住收聽鄰座兩位女士的交談,其中較年輕的女士,詢問中年資深陪診工友的工作景況(從對話中得知她是來自政府買位老人院的時薪兼職人員),不同職位可有空缺,人工如何等等。中年工友表示長期人手不夠,所有職位都缺乏人手,不時需要請短工及臨時工。
第三小時
在急症室內的筆者可以「選擇」觀看大台的新聞台,或者收聽播放中的錄音「如何在家處理發燒」,而本人最想見到是報幕版上編號展示,原來不用由1數到101,中間不時跳幾個數字,都算令人有點安慰,間中不時有護士真身叫人名,大概4、5個名字就有一個非華人的名字,更多的是「幾號房出病床」或「請推XXX到三號房等候」,急症大堂的高大工友即時彈起去推床,或是大聲叫XXX的名字,年長加上昏睡的長者多數聽覺較差,工友要逐一詢問你是不是某某或檢查手帶。如此種種,筆者坐在大堂觀賞絕對是殊不寂寞。
第四小時
坐在筆者前後左右的病人及陪診親友可算是貨如輪轉,包括:
- 病房助理推着輪椅上的孕婦:我們去生BB啦!喺人都分享到她們的喜悅;
- 年輕人又疲憊的媽媽將手上的哭泣BB交給同樣年輕又疲憊的爸爸,年輕爸爸成功阻止了BB哭聲,令他安然入睡,媽媽可以坐下來休息一下;
- 生病的孩子由手抱到小學都有,媽媽們都是憂心戚戚的;
- 打了幾小時Candies Crush 的女生;
- 輪椅上女生運動受傷,幾位穿運動服的年輕女生一路陪伴登記、等待、見醫生及檢查;
- 打手語的家人與病者;
- 家人陪伴一位長者等候多時,見到藍衣護士便詢問何時上病房 (原來已經見了醫生要入院),護士表示還有大量病人未上房,請耐心等候一定不會漏;
- 白髮瘦削的老先生睡在病床上,陪伴着他的是一位瘦削衣衫單薄的白髮年長女士,老先生每次要上洗手間她都很細心的請工友協助;
- 等候轉去另一間長期照顧的醫院持續等候,工友不時按需要去移動泊床位置,可360度參觀急症室的景色。
半夜時分的急症室,完全不受外間風風雨雨影響,依舊客似雲來,絡繹不絕 (相片來源:互聯網)。
第五小時
時近半夜的急症室只有一次公布,十分鐘後有緊急病人由救護車送到,大部分有救護人員送來的病人都不是危殆級別,細心的救護員協助病人登記後,添置小量物資就離開,他們多數都是年輕有禮,相信對於要來醫院的病人及家人,都會帶來一點點安慰。
筆者急症室內的女洗手間都頗為乾淨,即使我等待的位置離洗手間很近都沒有異味,以一間使用率如此高的醫院來說,已經有70分以上。
坐在車水馬龍急症等候大堂的筆者已經不吃不喝4小時,終於發現報數的指示版過了50多個數字,心忖豈不是要等8小時才可以見醫生? 想不到這時分流站叫筆者的名字⋯⋯
(布米菲 / 撰文;相片來源:醫院管理局網頁)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本港7個環保團體近日(16日)立法會及相關議員遞交請願信,促請議員支持重啟垃圾徵費法案委員會。
環保團體拉起「垃圾徵費 機不可失」橫額,希望立法會議員聆聽社會訴求,重啟垃圾徵費法案委員會,繼續審議條例,並促請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主動推進立法工作。
環保團體認為,經過社會15年的討論,已有超過八成市民支持垃圾徵費,但各 黨派對條例的細節仍有爭辯,包括回收配套及執法人手不足等問題。
現時香港固體廢物量連年上升,即使現時3個堆填區預期擴建後的容量,都只能應付至 2030年,若不盡快推行垃圾徵費,就無法減緩堆填區的擴建速度。條例亦能鼓勵市民和商界積極回收,促進回收產業發展之餘,亦能締造更多就業機會, 形成綠色經濟循環,為社會帶來更多好處。
(絲敏 / 撰文;圖片 / 受訪者提供)
(特約記者: 米雪兒)為孩子締造美麗回憶,你可以去到幾盡?英國一項調查發現,家長平均每年花2,327英鎊(折約23,000港元),舉辦一些難忘的節目,例如生日派對,到主題樂園盡興,又或到動物園遊玩等。
半數父母與子女一日遊
調查由英國超市連鎖店Asda委託市場調查公司OnePoll進行,訪問2,000名父母,他們的孩子年齡介乎6至16歲。調查發現,半數受訪父母會安排到別的地方一日遊,44%會到戲院。而會舉行生日派對的,就有超過三分一。
論到開支,花在舉行生日派對或出席其他人的派對方面,每個家庭平均年花581英鎊。而在大時大節,例如復活節、萬聖節和聖誕節,則花上727英鎊。到動物園、主題公園和戲院消遣,則年花541英鎊。玩保齡球、高爾夫球或陶藝
,則要花上186英鎊。
有78%受訪家長擔心這些珍貴家庭回憶帶來的財政負擔。不過68%認為能看着孩子成長,是一種享受,54%珍惜他們所分享的體驗。。三分二受訪者喜歡為自己及家人締造回憶,42%樂意與家人一起外出探險。
金錢可能阻礙與孩子共享時光
與此同時,近三分二受訪者憂慮,如果他們無法騰出時間與家人共聚,就無法彼此建立關係。調查同時反映英國家長珍惜家庭時間,包括假日及平衡的工餘時間,比任何事情更甚。過半數受訪者認為,在疫情期間,更要珍惜受限制的相聚機會。86%受訪者同意,不能用金錢衡量與家人共享有質素的時光,締造美好回憶。
惟同時亦有64%受訪者慨歎,財政問題窒礙他們與摯愛一起共享良辰美景。尤其現時受疫情影響,不少家庭收入減少,調查指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少收400英鎊,一般家長要用接近兩個月,才能儲夠錢為一家人安排外出活動。過半數受訪家長表示,如今更難應付得起外遊的開銷。
有份參與今次調查的理財專家阿蘇科 (Emmanuel Asuquo) 坦言:「在這段不穩定的日子,一家人更要珍惜相聚的日子,締造難忘回憶,奈何代價不菲。」他建議家長作出一些改變,例如變賣家中沒用過的東西,與孩子一起規劃財務預算,以及選用一些較廉價的自家品牌等,一家人盡量將財政集中用在最珍貴的事情上。
(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Parents spend more than £2,000 a year on ‘making memories’ with their children, study finds
Parents spend £2.3k a year ‘making memories’ with their kids – with birthday parties and the cinema totting up
Parents spend more than £2,000 a year on ‘making memories’ for their 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