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為孩子拍面試片前 先調整心態

疫情下,今年幼兒園面試改用拍片進行,有學校開始要求家長為孩子拍片,以取代傳統面試。以前的幼兒面試班即時變陣,改為面試拍片班。記得以前有1500元半打幼兒園入學相,今有數千元的短片課程,家長孩子粉墨登場,拍片表演自我介紹,砌圖形積木、讀ABC和做體能運動親子互動自理能力學術才華,3分鐘的短片盡情展示。

這一代家長的枷鎖

對於直升機家長而言,這些當然是輕而易舉之事,平時事無大小均已經用拍片展示成就,父母間會轉載至朋友圈,這是家長們的生活日常,3分鐘他們會埋怨太少,不知道應最好展示甚麼。不過,對於一般父母,這可成為他們擔憂的短片。既擔心萬一「求其」拍會令孩子失去讀優質幼稚園的機會,但同時在拍攝過程中又覺得自己做不到那種專業的效果,會輸給其他孩子,沒有給孩子「最好的」,往往成為我們這一代家長的枷鎖。

其實這是一個謎思。試想想,如果今日還未入學,學校給你的要求已經讓你感到吃不消,這就只有兩個可能:1. 學校的要求合理,但你太緊張了,或者 2. 學校給你的要求過份,你感到很難受。無論是任何情況,也只反映一個實況:這學校和你「唔夾」,勉強冇幸福,可以的做法是「直接略過」。

筆者曾分享過這說法,大家回應都很一致:「為何不為孩子着想,這可以他而不是你們兩個父母的未來。」筆者很認同他們的說法,但我的回應也很簡單:「你還未入學就開始對學校有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即使學校如何如何好,勉強真有幸福嗎?孩子長大後對社會、對學校會有甚麼感受呢?」

家長大都選擇配合

任誰也說想孩子有快樂童年,但面對學校這龐大的社會機器,家長很多時很快就會選擇配合,因為任誰也知道配合制度,生活會容易一些,不過任何孩子總有差異,大人說一句要配合,也要幾過做幾十年人,才勉強可以做到,我們何必要求一個兩歲 BB 必須要在兩、三個月內能做到完整的自我介紹,可以成功與人互動嗎?並不是說孩子們不可以,只是我們不必強求,也不用因為孩子做不到而覺得壓力很大,很內疚,甚至要每天訓練,強迫孩子做到那些學校的要求。

再說,不少幼稚園老師和校長,有時看的東西,也未必就是他寫出來的東西。你拍的片,孩子能自我介紹砌積木說ABC,最後也可以不收你的,原因可以很多,例如:看到你仍然着紙尿片,就是未戒片,他們就會擔心,所以不收;看到家中背景比較亂,可能不整潔,又會不收。一間學校要不收一個孩子,原因有千千萬萬。這些很多時都不是家長的錯。

所以,這些片段,開心時在遊戲中一起拍就好,那些指引能跟就跟,不能跟也不強求,重點是孩子和家長在過程中快樂舒服,否則給你勉強完成任務,他收了你的孩子,就等於他認同你「勞苦」的成果,然後你們可能要捱3年不同種類,但辛苦程度應該相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親子活動」。如果你不樂在其中,一家三口活在痛苦之中。何苦呢?

(撰文 / 林育昌)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新睦鄰關係】顯徑友自發搜派口罩 感動日商成港澳經銷

都說現代的香港人鄰里關係淡薄,但一場疫症加上網絡,把新式的鄰里互助精神再度發揚。

大圍顯徑居民,近半年透過Facebook專頁,自發搜購口罩並贈予有需要人士,更由社區一直推廣至全港有需要的群體。至今已捐贈超過12萬個口罩,經11個組織單位分發,甚至成為日本口罩生產商的港澳地區網絡經銷商。

出錢出力搵口罩

從2012年開始在顯徑開辦私營教育中心的Lydia,已非常融入社區。於本年年初疫症爆發時,她與幾位同在顯徑居住或工作的朋友,有感港人買口罩困難,於是生起念頭:「怎樣可以幫香港人買到口罩?」

於是當時發現海外有口罩可以訂,但必須大批,牽涉龐大資金,Lydia稱自己負擔不到,於是便與幾個朋友集資,於海外下訂單,但她強調「出錢買口罩的人,是不會得到口罩的,全數都會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意謂完全是善舉。

圖像中可能有一人或多人、大家坐著和室內
除了義工,並沒其他人力資源

感動日商授經銷權

本來是一件小規模的善事,就是幾個朋友想要讓缺口罩的香港人有口罩,沒想過要有系統地發長,及後延續只因一次意外。

Lydia指三月時,有一大批口罩本打算為社區訂購,惟當貨物到手後,買家卻說是一場誤會,他原來並沒有要訂口罩,導致大批存貨堆在Lydia的教育中心。「所以其實不是有計劃地做,只是因為要『散貨』,便開始賣口罩。」

於是Lydia與朋友便在Facebook「顯徑友」呼籲,除了有買家買下存貨轉贈有需要的人,也招來了義工,Lydia形容是「一呼百應」。

目前Lydia與3至4位義工繼續經營運作,會作普通零售,定價視乎來貨價,也不過問買家的用途。但若以捐獻價(約100元一盒)購買,就必須寫明捐贈單位,Lydia與義工們會親自送貨,拍照作紀錄。

圖像中可能有2 人、顯示的文字是「 Hong Kong Vision Quest A0S 」
其中一受惠單位Hong Kong Vision Quest 在12/9 以福袋形式派到深水埗低收入及經濟困難的500個家庭
圖像中可能有一人或多人和大家站著
圖為將口罩分發無家者的單位

這種熱誠甚至感動日本Iris Healthcare口罩生產商的代理,授權成為港澳地區網絡經銷商。

圖像中可能有文字

既要營運中心,又要應付派口罩的事宜,如何兼顧?Lydia笑言,因為整件事不是有計劃去做,所以也沒其他辦法,只能與義工們「訓少D」去應付工作。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日本兒童身體健康名列第一 精神上卻不幸福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9月初公布針對38個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兒童幸福度的調查報告,其中日本的兒童雖然在「身體健康」排行第一,但「精神上的幸福程度」卻名列第37位。

綜合媒體引述報告內容,稱日本的孩子雖然在經濟上富有、身體健康也不錯,卻因為學校的霸凌問題與家庭失和等負面因素,感到「精神上的不幸福」。

該報告針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EU)成員國的兒童情況,分就「精神上的幸福程度」、「身體健康程度」、「學力及社會技能」給出評比,調查所使用的資料是2015至2019年的統計數據,時間在新冠病毒疫情流行之前。

兒童狀況綜合排名前三位分別是荷蘭、丹麥、挪威,北歐國家的孩子顯然過得不錯。至於精神嚴重不幸福的日本只能位列第20,美國位列第36,墊底的則是智利。

若從「精神上的幸福程度」來看,15歲兒童對生活滿意度高的比例荷蘭為90%,高居首位;最低是土耳其的53%。日本為62%。15至19歲人群每10萬人自殺率最低的是希臘的1.4人,日本約為7.5人。教育評論家尾木直樹表示,日本的學校常有「欺凌地獄」之稱、加上考試競爭激烈,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低,「產生不了幸福感是必然的」。

不過若從「身體健康程度」來看,5至19歲的兒童肥胖比例日本最低,為14%;美國則是最高,共有42%。「學力及社會技能」方面,日本位列第27。

閱讀理解和數學能力排行第5,但15歲兒童回答「能很快交到朋友」的比例位於最低梯隊,僅有69%。若從支撐兒童幸福度的經濟情況來看,由於日本的失業率最低,兒童貧困率也只有18.8%,低於38國平均值的20%。

(米妮 / 綜合報導;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Mental health of Japanese kids nearly worst among rich nations, UNICEF says

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grappling with children’s reading and math skills, mental well-being and obe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