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疫情下的新正常生活

疫情由農曆新年開始,快大半年,這幾天新聞又說,因為整個暑假沒有外遊,巿民只能郊遊,警方表示8個月共有21人葬身山嶺,當中最經典的困於山嶺事件同在本月發生,一對母子於9號風球間被困塔門露營處,70歲母親患低溫症即時送院接受險查,38歲兒子帶着母親去郊遊豈料就出意外。我們不禁問:香港人要外出,要旅行,要運動,這些要求過份嗎?

本來是不過份的,香港的疫情本來6月初就見好轉,可惜封關不力,政府居然容讓一群漏網之魚帶着病毒免檢查來香港,最後7月要香港要多捱一次「第三波疫情」,這可以說全是政策不善所致,雖說病毒確有變種,全球也有多處有第三波疫情,但大部分地方處理方法愈見成熟,不會以此為理由,剝削人的基本生活了。

所謂人的基本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作息平衡,有足夠的食物、睡眠和運動,以維持基本身體健康,但看看今日的香港,整個8月再次封城,晚巿只能外賣,運動場所通通以疫情為由關閉,人不能運動,孩子長胖了,有些家長情急起來,幫孩子報名參加網上運動課,但事實上看着短片做室內運動,當然遠不及戶外做有氧運動有效,特別是孩子需要訓練心肺功能,大量帶氧運動在戶外進行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西貢、大埔、荃灣,但凡郊外地方,而又容易到達的,自然成為全城爭去的地方。暑假的周六、日,即使熱日當空,大埔大尾督的單車定必熙來攘往的行走,往入面走一點,新娘潭更成為嬉水勝地,不少人一家大細開着車就走入去河流溪間,捉魚玩水不亦樂乎,沒有人管就是平常。

有更多人走去遠足。香港的行山徑其實相當容易行,用今日的科技,大家打開手機理論上就有行山導航,也不太怕迷路了。不少人一個人行夜山,實在即使有科技幫助,也是相當危險,但夜間就是看到有很多人行山,除了一般的晨運客、攝影者,不難見到像上述新聞所說的,一家大細隨便就找個山野開營玩兩日一夜的,同樣是有點危險的。

可見巿民為了在戶外呼吸「新鮮空氣」,紛紛到郊外走走,但當他們發現大尾督像旺角一般,清水灣像銅鑼灣一樣時,那麼還有防疫作用嗎?不太有。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嗎?也未必。但他們打着做運動難以戴口罩為理由,有除罩玩樂去了,如此這般是個無奈但又很能理解的事實,不除罩做運動,實際上可能構成更大的危險。

外國面對疫情也會給人合理的生活,例如:每天每人可以自己除罩做運動一次,每周可以自己戴口罩去超巿買日用品等等,在防疫過程中,緊的時候應留有餘地,鬆的時候要保持警覺。這樣才是打長久戰的最好辦法。

(撰文/ 林育昌)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寧養新常態】在家離世 讓晚期病人有尊嚴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種生活「新常態」出現。對晚期病人家屬而言,當醫院和安老院限制探訪,更會考慮居家寧養服務,讓摰親可陪伴病人走最後一程。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1月至今,推出「安寧頌計劃」,加強晚期病人社區照顧服務,截至今年6月,共有4,624名病人及家屬參與。

林小姐的父親林伯亦是其中一位服務使用者。林伯患上末期大腸癌,經醫院轉介參與居家寧養,接受紓緩治療。林小姐分享當時父親病情急轉直下,頓感手足無措,但參與計劃後,有社工和醫護人員為她作出專業的建議,並上門評估父親病情、借用維生監察儀器等。最後林伯於所有家人陪伴下,在自家熟悉的環境離世,享年90歲。

護士上門為林伯提供專業照顧,圖為餵林伯最喜歡的益力多

父親離世後,醫生到場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及「醫學證明書」後,殯儀公司便派靈車接走遺體到殯儀館,大廈還特別安排專用電梯予林伯一家用,家人在住所樓下與父親告別。林小姐指就像給父親「送機」,「好像只是去旅行,去另一個更好的地方」,父親非常有尊嚴地離去。

林伯臨終前所有家人陪伴在側。(左)居家寧養會由專業團隊提供在家維生器材。(右)

居家寧養或成疫下新常態

該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周燕雯表示,疫情關係,醫院有探訪限制,但亦因此令市民態度更開放,思考更多生死相關決定,並對住院有疑慮,而更多渴主可由家人照顧患者,故在家寧願甚至在家離世,有機會成晚期照顧新常態。

周燕雯引述調查指出,病人參與計劃後3個月,抑鬱及焦慮症狀分別下降49.4%及41.4%,在臨終前6個月,住院日數平均減少9.34日,使用急症室次數也減少0.37次。

此項計劃服務對象是年滿60歲,居於港島、在公立醫院紓緩科或腫瘤科的臨終患者,預期壽命12個月或以下。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熱心夫婦網上幫尋親 街友與失散20年親人重逢 再嚐家的滋味

一個善心的幫忙,或許就能幫助到別人找回親友。美國洛杉磯1名無家可歸的露宿者在1對熱心夫婦的協助下,找回已20多年失去聯絡的家人。月初這名街友首次與久違的親人共晉晚餐,讓他再度嚐到「家的滋味」。

富蘭克林 (圖右)首次與久違的親人共晉晚餐

綜合外電報導,富蘭克林 (Franklin) 是無家可歸的露宿者,常在街上流浪,晚上便睡在約翰 (John Suazo) 和芮迪 (Randi Emmans-Bailyn) 這對夫婦的家門口。由於芮迪早前在遛狗時,無意聽見富蘭克林難過地自言自語訴說自己的際遇,於是丈夫約翰便送物資給富蘭克林。

有一天,富蘭克林又露宿在這對夫婦的家門口,芮迪與約翰見狀便上前關心,這才揭開他的身世。原來富蘭克林已經與親人失去聯絡20年之久,更坦言現在渴望與家人團聚;夫婦兩人決定幫助他尋親。

約翰和芮迪打了很多個電話都徒勞無功,最後憑着富蘭克林在模糊記憶中記得叔叔的地址,於是在網上搜尋,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一番等候終於獲得了消息。自稱是富蘭克林的叔叔主動聯繫夫婦2人,並決定要帶富蘭克林回到南卡羅來納州的家。約翰表示:「原來這20多年來,他們也不斷在尋找富蘭克林。」

為了讓這一家人團圓,芮迪在2天內為富蘭克林眾籌到6,500美元,並幫富蘭克林買衣服、鞋子、食物和生活用品,更帶他入住旅館,以一個全新的面貌與久違的家人相見。最後,富蘭克林與家人吃過晚餐後一同返回了南卡羅來納州,展開新人生。

(米妮 / 綜合外電報導;圖片 / randiemmansbailyn IG)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閲讀

A homeless man hadn’t seen his family in 20 years. This couple reunited them.

Couple reunites homeless man with family he hasn’t seen in 20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