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家人】《智能叛變》(I, Robot):科技,你是上帝或魔鬼?

在今天科技發達的社會,科技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網上買菜煮飯也成為常態。如果你有一個朋友連普通手機也沒有,恐怕令你難以想像,像活在古代一樣。你或許會認為他的性格必定出了一點問題,不是為了標奇立異,就一定是食古不化,憤世嫉俗,不肯接受新事物。

但這想法是否預設了愈新穎的科技必定愈有價值?2004年的《智能叛變》(I, Robot)正正挑戰我們這種固有思想。

當機械人成為必需品

電影設定在2035年的美國,機械人已十分普及,幾乎人人家中都有一個,並即將推出全新第五代的機械人NS5。在那時的社會,機械人像我們的智能電話一樣,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當你走在街上,隨處都能看見機械人的踪影。它們有些負責送貨、街道清潔、處理家務、幫主人放狗、幫已出門的主人回家拿回忘記帶的東西等。那時的人幾乎難以想像有人的生活是不需要它們。

然而,電影的男主角史普納卻是一個活在古代的人。生活於2035年的他,家中竟然沒有甚麼機器,更遑論智能家具,最多只是一部用搖控控制的DVD機,讓他可以閒時聽音樂。天花板有一個只有一塊葉片的風扇,十分殘舊,相信是斷了一塊後沒有再更換。

他懷念過去那個簡單的世代,十分厭惡科技和機械人。而當他要查一宗謀殺案時,他的搭擋是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卡文博士,她的觀點剛剛跟史普納相反,相信科技和機械人必定能大大改善社會,不會帶來半點問題。他們兩個不同觀點的張力,成為電影一個重要主題。

「機械人為何見死不救?」

為何他會厭惡科技和機械人?原來有一次,他駕駛的時候,跟另一輛車發生意外,一同衝進河中被困在車內。他看到另一輛車有一個小女孩不斷掙扎,他很想救她但自身難保。

過了一會,一個機械人衝入水中打破車門,把史普納從車內拉出。但史普納不斷叫機械人先救那位在更深位置的小女孩,然後才救他。但機械人沒有理會他,於是他眼白白看到小女孩不斷拍打車窗求救,但她乘坐的車已慢慢沉入水底。

這是他每晚發惡夢必定看到的畫面,令他極度難過和深受打擊。那個機械人因為計算過他比小女孩成功救回的機會高,因此決定救他。而史普納卻從此憎恨機械人,認為他們只是冷冰冰沒有感情的金屬。若當日潛入水底的是一個人,他很可能會先救那個更危險的小女孩,她就不用失去生命。

當科技取代人性

而整套電影最後證明了史普納是正確的。當人完全倚賴新科技,而看不到任何危險時,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機械人其中一條最重要的法則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人類以為只要機器人被植入不傷害人的法則,就能幫助人類之餘又沒有危險。表面上這是滴水不漏的發明,但何謂「傷害」卻充滿詮釋空間。機械人最後認為傷害人類最深的是人類自己,因此他們禁止人晚上出街的自由,也攻擊任何反抗的人類,這全都是為了「不能……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的原則而作出的行動。電影後半部的「人機大作戰」就這樣發生。

最後,迷信科技的蘇珊卡文博士明白科技和邏輯的限制,有些事情是合乎邏輯但卻違反人性,人類世界其實更多姿多采,充滿情感、道德、關係、文化等。而史普納在對抗中央電腦時,卻多次被一個有感情和人性的機械人協助,才成功擊敗中央電腦。

最後他跟那機械人握手。科技有時的確為我們帶來方便,卻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生活。近年有人提出科技禁食,強迫自己在幾天不接觸智能電話,不少人說改善他們與人的關係,也對自己有更多認識和沉澱,比以往更開心。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周日決賽線上直播 20隊中學生爭4獎

一年一度的「香港學生科學比賽」,今年吸引超過200支中學生隊伍報名參與。惟比賽受疫情影響轉為線上進行,公眾可於8月16日網上觀看決賽暨頒獎典禮直播,並參與即場問答環節。

由香港青年協會、教育局、香港科學館主辦的「香港學生科學比賽2020」,因疫情持續轉為線上模式進行,初賽於8月15日透過視像會議進行,近90支隊伍將展示作品,其中選出20支隊伍出戰翌日的決賽。

比賽分為初中及高中組,每組分別有10隊入圍隊伍角逐兩項冠軍(發明品與研究項目)。除冠軍、亞軍、季軍及優異獎,亦設新秀大賞、最具潛質獎、能源、工程及環境大賞、社會創新大賞及觀眾最喜愛大賞,以鼓勵表現優異的隊伍。

去年2019年比賽初中組發明品冠軍得主為匯知中學的「安全保」,是協助聽障人士火災逃生的建築系統;高中組的得獎作品則為保良局何蔭棠中學的「我關懷您 E-Care」系統,針對獨居長者的居家安全問題研發。

「香港學生科學比賽2019」短片

「香港學生科學比賽2020」由創新科技署、香港科技園公司共同支持和贊助,比賽旨在提高青年對科學和科技的興趣,公眾可從http://www.facebook.com/hkfygccst觀看決賽直播。

(盧珺鈺/採訪報導)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社會觀察】保護孩子 給他們看真的《多啦A夢》

家傳戶曉的卡通片多啦A夢(前名為《叮噹》),除了早幾年其故事結局遭到惡搞之後,近月有兩則消息,令不少人童年夢碎。第一則為內地有作者為故事二創,加入變態恐同情節,笑言是「多啦AV夢」;其二為近日警方一次新聞發佈會稱,有販毒人士描繪故事角色有吸食大麻,用以在網上建立大麻不是毒品的形象,方便他們將之銷售予青少年圖利。

二創動漫角色,加入古怪劇情,素常都有,不足為奇。早兩年就有小豬佩奇和冰雪奇緣中的角色被惡搞,變成暴力狂魔,傷害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將男男的角色變成同性戀,更是「同人」文化的其中重點,角色之間的友情和身體接觸被不斷放大,自行在腦袋中幻想新的劇情,並寫成故事。這些本來屬於小眾的文化產品,近年因着互聯網容易接觸,分享又方便,就容易像傳染病一樣散播開去。

習慣在網絡世界看盡古怪事的人,看到這些搞笑二創,通常一笑置之,頂多與好友分享。不過有些人也坦言這些重口味的內容,毀了故事的人物設定,傷害他們童年回憶,也的確會很心傷。我們特別關注,年紀愈小的人看到這些內容,多少弱小心靈會受影響。互聯網雖發達,但對資訊的分類的技術未有跟上,孩子們去串流平台,資訊沒有想像般有系統地自動分類,於是一堆不良資訊,不論是暴力、色情、或者不同類型的置入式廣告,均肆無忌憚地進入孩子的世界。

特別在疫情其間,孩子沒有機會外出,如果家長未有系統地安排有趣有教育的資訊給他們看,孩子拿着手機、平板等工具上網,去的就是這些串流平台,而不再是往日的免費頻道。當他們不斷收看這些大人看來無傷大雅,但實質上會影響孩子成長的資訊時,家長們是否也應該開始問問這些平台是否安全可靠?沒有人想要孩子學壞,才去問誰教壞他,原來學壞的地方,就是每天在看着的平板電腦中的串流平台。

平台沒有自我監管,家長也只能自行着緊一點,網絡上有不少有益的平台,有收費的,有免費,要看書、聽有聲書,可以直接到香港圖書館的數碼典藏,有很多有益的可以看。收費平台本地和外地也有很多適合兒童的短片、故事可以看。除了廣東話的素材比較少之外,也沒有甚麼可以投訴的了,本網在疫情初期曾推介一系列的好網站給家長,今日用心良苦的再說一次:平台真要挑一挑,如果一些東西,大人看了也內心不舒服,孩子看了對他們的心性發展影響可能就更大了。

如果真有點害怕,倒不退而求其次,買正版的動漫給他們看,或者租一個串流平台,用兒童模式,給他們看適合他們看的動畫,如此即使也是看卡通片,至少我們知道他們在看甚麼,也知道他們看的東西,至少仍然符合他們的年齡,那些故事是價值觀健康,不傷害孩子心靈。讓《多啦A夢》那幾個可愛的角色,長留在孩子心中。

(林育昌 / 撰文)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留家抗疫】令你和孩子都不想外出的網上文娛資源

【孩子放假做乜好】停課不停學 網上平台寓電玩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