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冰雪奇緣》(Frozen)是今天大多數小朋友都看過的電影,不少父母已厭煩子女終日唱的Let it Go。故事講述大公主Elsa從小擁有冰雪魔法的特別天賦,小公主Anna活潑好動卻毫無法力。
有一次,Elsa用她的冰雪魔法跟妹妹Anna玩時不慎跌倒,Anna 此時跳到高處並即將跌到地面時,Elsa伸手想救她,但意外施出魔法擊中Anna頭部,令她暈倒。那時父母趕到現場,不知事件來龍去脈,只知道是Elsa傷害了妹妹,就立即責備Elsa:「你做了什麼事?真的太過份了!」
Elsa 嘗試解釋自己一心想救妹妹,只是意外地傷害了她。但是正擔心Anna情況的父母沒有聽進耳,只是怪責 Elsa 沒有控制好魔法,令妹妹受傷。或許這也是每天上映在每個家庭中的情節,父母只看到事件一面,加上被當時情緒影響,很快判孩子「死刑」,不得上訴。
父母一句話,子女一生影響
可惜的是,這事一直是Elsa 成長時的刺,令她封閉自己,拒絕跟妹妹接觸。她深信當時父母的話,覺得自己很差,她的獨特能力只會為家人帶來傷害和麻煩,是一個詛咒。雖然她其後已跟妹妹和好,也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能力。但在第二輯,父母的說話仍影響她。她懷疑和隱藏自己,不想再闖禍,但同一時間,她仍然想活出自己的能力,處於矛盾掙扎。
網上曾有親子文章引用以上橋段,指出父母不要輕看自己的一句話,即使是無心,也可能為孩子帶來一生的影響。我十分同意,一個心理輔導常用的詞語叫「內在誓言」,即父母以前的一句話內化成我們心中自己對自己的說話,影響我們行事為人,阻礙我們成長。
例如我有一個男性朋友兒時十分愛說話,但有一次放學回家在廚房門外開心地訴說自己在學校的點滴時,忙碌的母親無意說了一句:「男生不用太多說話。」自此,這話化成他的內在誓言:「不常說話的才是好男孩」,他到今天是一個沉默的男生。這是一個事實,家人和父母需要留意自己的說話,一句話都可以有巨大影響。
父母承受「完美說話」的巨大壓力
但我不想停在這裡。父母有時都充滿無奈,每天受著上班壓力,回家又要處理家務,有時在千言萬語中說錯一句半句,實在無可避免,但卻要承受「影響子女一生」的罪名。因此「父母一句說話會影響子女一生」的說法其實對父母產生巨大壓力,也容易活在精神緊張和動輒自責和後悔當中。
其實,「內在誓言」不是單單取決於父母的說話,也取決於子女如何吸收和詮釋。父母當然要留意自己的說話,但卻無需過份在意,活在恐懼。有時甚至你出於好意的話,子女也可能接收另一意思。
我曾有一位朋友在中學公開考試時考得好成績,回到家後母親大讚她成績好,但她卻因為這句話而討厭母親多年,因為她覺得母親十分功利,只是自己成績好才得到她的欣賞,而不是真正愛她。如是者,父母是不會知道自己哪句話說「錯」,更遑論談如何避免。
晚飯的主角是家人
因此,小心自己對子女的說話是不足夠的,我建議一個較積極正面的方法:堅持在每天吃晚飯時不看電視不用手機,大家聊聊當天做了甚麼。
好處是當你不肯定子女的情況時,可以透過聆聽和傾談發掘他們更多。同樣,子女可以有空間「被聆聽」,在接收父母說話得到難過的詮釋時,可以有澄清的機會,而不是單單放在心中發酵,甚至一生冰封在心中。但這方法是困難的,但當你堅持後,反而會成為習慣。我有朋友自小就這樣做,他跟父母和兄弟姊妹的關係都是好得令我羨慕。
父母難以避免說錯一句話,但可以避免誤會發酵,方法在晚飯桌子上。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新冠肺炎仍無阻情侶相戀。有交友約會公司發有調查結果,44%受訪情侶表示疫情下仍維持見面次數,甚至見面比疫症爆發前更多。
本港交友約會公司HK Romance Dating Limited (HKRD)3月中至4月尾透過電話及網上問卷進行調查,訪問509名拍拖男女,了解他們在疫情下的見面頻率及模式。
半數情侶堅持見面 地點多選餐廳或雙方屋企
調查結果顯示,有35%受訪者表示沒有減少見面,甚至有近一成(9%)表示見面增加了。當中44%男女依然選擇到餐廳約會,其次是到雙方屋企則有41%,選擇地點的主要考慮是人流少,並有充足防疫措施。在疫症下,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會更懂得珍惜伴侶。
但亦有73%受訪者表示,與伴侶外出見面時,會全程戴著口罩。約兩成(23%)表示因疫情與伴侶多了爭拗,主因為「外出見面少,感情變淡」(64%),27% 則指「雙方防疫措施不一致」,有6%表示「戴上口罩少了互動」。顯示情侶相處模式仍有受疫情影響。
用視象代替見面約會 情話代替親密行為
HKRD建議,為免減少見面令感情轉淡,情侶應多使用視像通話,營造比文字溝通更親密的感覺。為保障另一半健康,情侶應盡量減少親密行為,雙方可多用說話表達愛意,多關懷,令大家心靈關係變得更親密。外出約會也可改為在家中「煮飯仔」、製作手工藝、煲劇等等,並不時為對方送上禮物,製造驚喜。
(盧珺鈺/採訪報導)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特約記者: 米雪兒) 疫情下困在家中無所事事,想找一些省錢的玩意打發時間? 美國專欄作家杰夫‧威廉斯 (Geoff Williams) 美國媒體U.S.News撰文介紹一些大人小孩皆宜的有趣點子,希望為留家群體帶來苦中一點甜。
用PowerPoint製作家庭族譜
製作家庭族譜這主意,來自專門幫助不同家庭編撰家族史的克萊門絲‧斯考滕 (Clémence Scouten)。克萊門絲提議留家人士與家人一起,利用PowerPoint製作族譜,配以相關人物的照片,以及他們的祖籍和來源地。大家也可趁這機會,打電話給家族中的長輩,聆聽他們的故事。
利用POWERPOINT製作族譜,配以相關人物的照片。
與家人一起玩桌上遊戲
與家人一起下棋、玩大富翁等桌遊,以及拼圖等,都是不俗的選擇。完成拼圖後,可用框架和漿糊等用具,將拼圖造成掛畫,為家居添上姿彩。
在家僻出一個手工藝小角落
如家居條件許可,亦可考慮在家中甚或露台僻出一個手工藝小角落。這點子出自理財教育家艾美‧馬利加 (Amy Maliga)。她建議留家人士在這小角落中放置一張枱,枱上長期擺放着紙張、膠水、貼紙、彩繪顏料和畫筆等,家中任何人無論何時「靈感到」,都可以前往小角落發揮創意。
翻看自己昔日照片
瀏覽社交媒體,翻看自己昔日的照片甚或留言,可喚起一些美麗回憶。家長也可藉機向孩子介紹一下過去8、90年代的潮流,分享自己的個人經歷。
一起寫信給其他家庭成員
任職市場總監、本身育有3個孩子的珍妮弗‧巴克霍爾茲 (Jennifer Buchholz) 就提議留家人士寫信給其他家庭成員。不過此「信」不是指電郵,而是舊式的信函。
她認為更理想的是,把信寄給護老院的親友,寫給別人的親戚也可。鑑於疫情嚴峻,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推行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不得到護老院和醫院等高危場所探訪。若能趁這空檔寫信給院舍中的親友,意義重大。
珍妮弗兒子的高中足球教練,想起妻子的98歲祖父一直住在護老院中,無法與訪客見面,遂靈機一觸,向他的足球團隊下「戰書」,要他們給住所附近護老院的院友寫便條,作為家課。結果,珍妮弗全家都響應,一起給院友寄便條、照片,甚至詩作。「我們不但希望能藉此為其他有需要的人帶來欣慰,也能從中得到樂趣。」
與家人一起下棋,都是不俗的選擇。
(圖片/pixabay免費圖片庫)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10 Fun Things to Do in Your Free Time That Cost Nothing
搬動傢俱難免碰撞,不小心刮花牆身該如何修復?
準備工具:
鎅刀
鋼尺
油灰刀
現成灰
砂紙(黑砂220)
首先用毛巾掃走裂痕上的灰塵。
然後用鎅刀將裂痕鎅深。
將裂痕鎅出「雞啄位」形成「V」形,如此一來之後才容易補灰。
之後用油灰刀取少許現成灰,補上牆身。
最後將油灰刀沾少許水再撫平位置。
待現成灰乾透後,如果有現成灰突出來的話,就可以用砂紙將它打磨走。
資料來源:
致力於令香港沒有麻煩/爛尾的裝修。為需要裝修相關服務的香港人,尋找合適的提供裝修相關服務的香港公司/個人,反之亦然。設有著名的「裝修防伏班」。
(本專欄由裝修佬X風新聞。資料由裝修佬提供,文字由風新聞編輯整理。)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台灣的小六教師手冊最近發現有「認為6-12歲『與異性間作性遊戲』、『同性間的性經驗』都很常見」,家長團體對這些內容表示「極高關切」。家長更擔心如果性教育沒有「適齡適性」,當孩子的成長發生問題時,究竟誰來負責?
據台灣一份傳媒獨家報導指,台灣的高雄家長團體代表於4月16日進入高雄市明義國小進行「109學年上學期國小教科書」審查,為5月各國小辦理「109學年教科書選書」,為高雄市及全國各校家長會代表提供選書意見。審查後,發現小六教師手冊竟認為6-12歲「與異性間作性遊戲」、「同性間的性經驗」都很常見,家長對這些內容表示「極高關切」。
小六教師手冊竟認為「6-12歲」的性行為,「與異性間作性遊戲」、「同性間的性經驗」都很常見,家長表示「極高關切」!(圖片來源/高雄市家長協會 《風向新聞》)
家長團審查後,代表們共提出7處問題,從家長關切的角度,分為「極高」、「高度」及「中度」三個關切等級。家長表示「極高關切」有4處。
家長發現「健康與體育《教師手冊》」其中有內容講述學齡期(6-12歲)性行為,包括「同性間的同性戀經驗,與異性間做性遊戲也很常見」、「與同輩討論性、互相手淫,尋找自我刺激」等等。
家長表示疑慮,2018年數千家長曾連署抗議台北老師使用教育局發的教育資源手冊教導小六學童「自慰是舒服的」,會在教科書上重演。
家長亦提出「翰林四上綜合活動」,圖示兩位男生牽手,要學生思辨看法。這令家長擔憂的是,要心智尚未成熟的國小四年級學生,討論兩位男孩或兩位女孩原本自然的互相牽手,是否會過早將「同性密友期」的友誼催化「同性戀愛」。
小六教師手冊竟認為「6-12歲」的性行為,「與異性間作性遊戲」、「同性間的性經驗」都很常見,家長表示「極高關切」!(圖片來源:高雄市家長協會 《風向新聞》)
家長亦發現「康軒六上健康與體育」,內容描述「雖然性別是天生的,但是,每個人對性別的看法,常因成長環境與生活經驗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家長表示,因環境與生活等產生差異的,應是「社會性別」或「心理性別」等「性別特質」,錯誤的「對『性別』看法將隨成長等有變異」的說法,會不會置入向孩子推銷「變性」的觀念呢?
高雄市家長協會理事長洪志和(審查代表之一)表示,「過去兩年多來,全國家長因校園課內外書籍,與教育部及書商進行多次溝通,才有現在讓人稍微放心的成果」。然而,剛開始溝通時,竟有課外書商對家長指:「書商只有賣書,買書的是家長!」意思就是要家長自己要負責!
洪志和進一步說明,家長團體審查教科書只是呈現教材事實,至於選擇怎樣的書,的確是家長的責任。孩子容易受教材的影響,家長團體擔心如果性平教育沒有「適齡適性」,當孩子的成長發生問題時,究竟誰要負責。
(米妮/綜合報導)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獨家】國小性遊戲很正常? 家長團體驚見109學年教科書教師手冊誇張內容
疫情下,港人少社交,多留家。團體指因家人相處問題而發展成家暴的個案急增,熱線求助電話相較去年同期上升近23%。
家暴求助電話升23%
和諧之家專為面對家暴的婦女提供服務,高級社區教育主任林少敏指,他們的熱線今年3月有高達967個求助電話,比去年同期增長23%,並預期4月亦會大幅增長。她指無論2003年沙士或2008年金融海嘯,本港家暴數字都有上升。
林少敏於疫情期間曾接一個熱線求助個案,引發家暴的起因,是本身有情緒病的家人要求求助者去買消毒用品,但求助者認為現在相關用品供應已穩定,不難搜購,便著家人自己去買,豈料家人便大發雷霆指要斬死求助者。
中港婚姻求助者啞忍14日家居隔離期
她指出不少中港婚姻的家庭,原本夫妻倆已相處不好,太太便帶著孩子返大陸居住,避免與丈夫同一屋簷。但因疫情回港,令本身有相處問題未解決的夫婦,由本來較穩定的分居狀態,被迫住在一起,便容易激發家暴個案。
惟部分個案誤以為需完成「14日家居隔離」方可求助,便啞忍兩周,「有個案一早收拾好,在第14天凌晨一到便馬上逃出家門找我們(和諧之家)。」但林少敏強調求助者無須等14天,遇暴力行為可馬上報警,即便在隔離期中也可入住隔離營,至少能即時與家暴者分開。
假期舒緩壓力 家人關係改善
然而亦有令人鼓舞的個案,林少敏引述合作社工,指有其中一求助家庭,家庭成員間有衝突,常被孩子目擊,因而彼此關係疏離。但爸爸本身廚藝了得,因疫情而留家後,每天都為家人造飯,孩子跟爸爸的關係大為改善。「平日大人忙工作,小朋友忙功課,大家沒空間相處,難得的假期若發揮一下興趣或創意,可能更多了時間彼此溝通相處。」
短期住宿中心入住率近九成
求助者帶著孩子入住和諧之家短期宿舍,機構會提供活動讓小朋友參與。
和諧之家設有短期宿舍,供緊急需要的求助者暫住。林少敏指在疫情期間機構一度想維持六成入住率,盡量讓每個家庭可有獨立的房,然而因求助數字上升,至4月底入住率已達九成,亦擔心疫情爆發的危險。因而準備向政府倡議建立「避靜中心」,或支援家暴求助者到酒店暫住。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大學未畢業的蘇廸希(蘇Sir),卻開創自己的私營教育中心事業,至今逾十八年;自稱政治冷感,從未投票的他,卻在今年初成立近乎私營教育業界工會的「教育中心聯盟」,歷史性地為業界向政府爭取到補助。「我而家似全職議員多過補習老師。」他笑言。
一場肺炎疫症,打擊了他經營十八年的心血,也打造了一個為公義發聲、為業界請命的蘇Sir。
有能力一定為兒女預備最好的路
現育有一女的蘇Sir,自大學二年級已開辦第一間補習社,「當時好簡單,租個六十尺左右的地方,六、七個學生,咁就係補習社。」到他大學三年級已開第二間補習社,連大學的教授也勸他不如直接全身投入經營,反正當時收入已超過一般大學生畢業的薪酬水平。
他形容補習業蓬勃時,由早上8時、10時,至下午1時、2時、6時,全日開班,完全做不停,收入可觀。他在事業高峰期亦擁有七間補習社,惟市場改變,現只維持兩間,並開始轉戰線上教育。
蘇Sir 18年前第一間補習社
補習業興旺時全日做不停
對於許多人標籤別人為「怪獸家長」,指部份家長把孩子送到補習社、一至日學不同樂器運動,作為私營教育中心老闆兼老師,同時為人父親的蘇Sir自言:「只要我有能力,我都會為女兒準備最好的路,挑學校會看升學率、是否有多元活動,能否做到少功課但成績好?這就看得出學校的教育質素。」
他承認自己不贊成「自由發揮」的育兒理念,認為人需要被引導和管理,像成年人工作若沒有上司監督,想必也會比較散漫。故孩子成長學習階段,絕對需要家長的介入參與。
升學壓力大 家長用超聲波照申請幼園學位
然而蘇Sir認為把所有家庭責任壓在家長身上,也是不可能的。家長要為口奔馳,還要照顧孩子日常起居,若再加上教育壓力,實在需要「合作伙伴」。
原本家長的合作伙伴該是日校,但蘇Sir認為日校目前的教育模式多年未變,功課太多,升學壓力太大,「除DSE一試定生死之外,選中學要看大學入學率,選小學要看名中學入學率,選幼稚園又影響小學入學……一路推演下去,Playgroup開始似已定『生死』。」他指聽過最誇張的故事,有家長帶著孩子的超聲波照片去申請幼稚園學位,被學校勸退「等有出世紙再來。」
蘇Sir認為如此的升學壓力下,塑造了兩批孩子:討厭讀書所以成績不好無法順利升學的一群,或「高分畸形」——討厭讀書,但成績好,卻升學了也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比日校教育方式更具彈性的私營教育中心,正可發揮其社會功能,既分擔家長壓力,亦協助學生享受學習。
蘇Sir指自己的教育中心理念是「學.就是要快樂」。聽起來很是老生常談,但他的實踐卻是「把打機融入學習」,他近年與友人合作研發給老師家長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以「升呢」、「打怪獸」形式吸引學生學習。
他自己的教育中心的線下教育也引入電子系統,早做完功課的同學會獲得「早放學」為禮物,而不是舊式補習社「早做完一本練習,你收穫的是另一份練習。」因為沒有比「自由時間」更吸引的禮物,故孩子自會乖乖盡速完成功課。
平民變「議員」
今年1月30日,教育局因肺炎疫情,突然宣布所有中小學幼稚園,甚至私營教育中心要即時停課,但不同於日校,私營教育中心所得的補助為零。
「沒有補助措施,憑什麼勒令我們停業?這跟『謀殺』有什麼分別?」令蘇Sir憤怒的,除了教育局的冷待,還有大眾的無視,「大眾認為因著安全問題,停業很合理。」
災難發生,飲食業、美容業亦大受打擊,但具數十年歷史的工會帶頭發聲,私營教育業則只有被打壓的份,蘇Sir忿然:「無人理我地,連一個聯絡電話都冇。」
教育中心聯盟facebook截圖
他認為原因是教育局從未承認私營教育中心的地位,「承認我們(私營教育中心)有存在意義,等於間接承認日校的不足。」即使自稱政治冷感,他難嚥下這口氣,二月初牽頭成立「教育中心聯盟」,組織幾千間私營教育中心聯署向政府反映,「第一次請願共120位同業集合在政總,雖沒有爭取到任何資助,但贏來了200篇傳媒報導。」
完成「歷史任務」
經過連月努力,現政府終讓步,但只向每間註冊的教育中心發4萬元補助。「公屋商戶有6萬,食肆停業14日有10萬,我們(私營教育中心)停業三個多月,復課仍遙遙無期,卻只有4萬。」
蘇Sir引用調查無奈表示,沒有補助確立前,約八成私營教育中心準備結業,政府宣布補助4萬元後,卻高達九成同業準備結業,「因為本來都想撐多一下,看政府怎幫,現在大家(同業)心如死灰。」
縱未滿意政府的補助,但他直言已完成「歷史任務」。「歷史上政府從未對私營教育中心有任何資助,間接是沒有任何尊重,這4萬縱是不夠,卻是歷史上的一小步。」
他認為至少現在成立了「教育中心聯盟」,打開了與政府溝通的渠道,不再是被無視的狀態,同時這次危機令同業明白不能再各自為政,要團結力量。而最重要的是為了生存,同業間開始籌謀合作計劃,共渡難關。
先選擇爸爸身份
近數個月,蘇Sir損失慘重,每月仍承擔著近13萬的開支,但線上學習課程僅維持約3萬收入。
加上近月努力為業界爭取,不斷收同業求助電話,與不同工會、商會、議員聯絡,不收分文,但卻佔用大部分時間。
他直言已完成「歷史任務」的他,未來會重新把焦點放在女兒身上,顧好家庭和事業。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於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覆診的長期病患者,只要能在「醫健通」登記,並願意提供個人香港身份證及合適派遞的地址,將可於2020年5月4日起享受「免費送藥到戶服務」。足不出戶可得到免診取藥的藥物,減低感染風險。料能惠及500至800位長期病患者。
新冠肺炎肆虐,公立醫院頓成感染「高危地點」。香港有近140萬名長期病患者,面對感染風險到醫院配藥。香港藥學服務基金受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贊助及香港創新醫療學會的支持,於2020年5月4日正式推出全港首個「抗疫期間免費送藥到戶」服務,減低長期病患者感染風險。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將派專人到醫院代病人領取藥物,基金總監蔣秀珠藥劑師表示:「除了送藥到戶之外,藥劑師更會透過視像或電話提供藥物輔導服務,增強病人對藥物的認知並加強用藥安全,從而提高藥物依從性及藥物療效。」
料可惠及500至800長期病患
由於部份藥物必須冷藏於攝氏2度至8度的環境,基金引入「物聯網」及「冷鏈科技」科技,即時跟進運送進度,並監察運送期間的溫度。惟派送的藥物不包括自費藥物或危險藥物。確認申請後大概3-7天,病人將會收到藥物到戶時間的安排。
是次服務第一階段對象為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病人,病人需為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必須在香港定居,病人本人或其代理人均可透過服務熱線(37088552)、whatsapp(97597628)或網上申請表格申請(https://bit.ly/2XRO3lB),並於預約覆診日期前向所屬醫院的專科門診確認可以「免診取藥」。
計劃由現時開始開放申請,並將在下月4日開始派遞藥物。由於未知疫情何時完結,初步預計計劃維持10周。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受訪者提供)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馬來西亞從3月18日行動管制令實施以來,仍有許多民眾違反禁令遭罰;一名父親更將自己1000馬幣(約港幣1800元)辛苦儲來的血汗錢拿來保釋違令兒子,消息在社交媒體曝光後,讓不少網友相當心酸,並將事件推上當地傳媒。
綜合當地媒體報導,Siti Rohaiza表示,她日前收到一筆「行動管制令」的罰款,但看見款項是東湊西湊的硬幣及一疊疊綑綁的鈔票。她好奇之下問繳罰款者,才知道當中的原因。這位父親為幫18歲的兒子繳交罰款,不惜打破豬仔錢箱,將平時辛苦儲來的款項,湊齊數目來保釋違反管制令而被拘留的兒子。
父親為幫兒子繳交罰款,不惜打破豬仔錢箱,將平時辛苦儲來的款項,湊齊數目來保釋違反管制令而被拘留的兒子。(圖片/SITI ROHAIZA Facebook)
Siti Rohaiza看見這些「血汗錢」不禁心酸,並將事件在Facebook分享。她發文表示,一名18歲少年因為上街找好友而被逮捕,該名少年的父親為此打破家裏錢箱,將自己的血汗錢湊出1000馬幣的罰金來保釋兒子。
馬來西亞政府由上月18日實施行動管制,包括封關、禁止民眾隨意外出等,但仍有很多人違法外出及聚會,截至上月底,至少600多人違例被拘留。(圖片/today online)
「父母賺這些錢容易嗎?」,Siti Rohaiza收款時頓時感到鼻酸,她勸導所有的青少年應該乖乖待在家,別讓父母好不容易賺來的辛苦錢,花在這種地方。
貼文曝光後,網友也紛紛回覆:
- 「違反法令,必須付出代價」
- 「希望這是所有青少年的一個教訓」
- 「應該讓少年體會一下監獄的滋味」
- 「小孩不會想,就會累死父母啊」
(米妮/綜合報導)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 (「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
延伸閱讀
Heartbreaking: Dad Breaks Piggy Bank So He Can Pay For 18yo Son’s RM1,000 Fine For Violating MCO
Son Gets Fined for Violating Lockdown, Dad Breaks Piggy Bank to Bail Him Out
Siti Rohaiza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