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年廿八 一堆垃圾

又到年尾,社會氣氛兩極,一邊有人大聲宣稱巿道奇差,沒有人消費,但同時我們在不同屋苑的垃圾房很容易看到一堆堆垃圾在年廿八之前被清理出來。香港的家居廢料有這樣多嗎?

答案時肯定的,環保署每年均有就香港的家居固體廢料作統計,2018年都巿固體廢物棄置量為417萬公噸,即平均每日11,428公噸,較2017年增加6.5%,當中家居廢物就佔245萬噸,即平均每日6,172噸,這些廢料當中,廚餘、廢紙和廢塑膠佔的比例最高。

不過,要掉舊東西,也要有新東西替換才成的,但不難發現在各行各業都沒有相像般「好生意」時。政府總計處去年11月的數據指香港零售銷貨額為300億元,按年大跌23.6%,有傳統零售商更盛傳要賣盤。香港巿民到了那裏買東西呢?都去了網購。以港視旗下的網購平台為例,今年第三季訂單總商品交易額就達6.97億元,按年上升38.6%,上月每日訂單數更高達1.85萬張,訂單總交易額達2.71億元,為全年第二高月份。

在屋村的垃圾站中,就沒有任何分類的,將各種垃圾掉在地上,最後全都上堆填區。

在社會特別殊的氣氛帶動下,今年的巿道究竟是好還是不好,這已經很難說,但從垃圾站的垃圾量看起來,香港社會整體經濟力量仍然是強大的,至少很多人願意做「去舊迎新」的動作,至於生意流去了哪個經濟區域?暫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一堆垃圾,香港人要做的事仍然很多。如果你正在計劃「去舊近新」,建議你多考慮以下幾點:

  • 你會做4R嗎?傳統環保分者都會教大家四個環保方向,從源頭開始減廢,包括減少使用(reduce)、物盡其用(reuse)、循環再用(recycle)和替代使用(replace)。這四個字一般學校在幼稚園時就教孩子了,不過很多家長抱着「隻眼開隻眼閉」,或者扮唔知來逃避一些保護環境的責任,這都是不妥當的,可以減少的就應減少,可以繼續用請繼續用,可以節省也請節省。
  • 小心處理斷捨離:近年流行斷捨離,學習將一件件平時已經不會再用的東西,和他們說再見,然後送給別人,以騰出更多空間做簡樸的生活,立意本來是好的,其非常實際的收納方法也的確可以幫助很多人,特別是寸金尺土的香港人。可惜的是騰出來的空間,往往不久之後又被新買回來的東西佔據了,最後周而復始般每年年廿八就在掉東西,其實沒有改掉原本的習慣。
  • 垃圾需分類:在台灣日本等環保意識較強的地方,處理垃圾收費,以收阻嚇之用的同時,也提供不同種類的回收車,每種回收車也有其獨特的音樂,家庭成員一聽到相關音樂就跑到樓下將相關物件處理好,可謂非常有效的分類和回收方法。可惜香港的回收工業備受壓制,同時社會又缺乏分類意識,一堆堆的垃圾如果能預先分類,廚餘的一堆,爛木材一堆,如此回收工人就可以省時省力做回收工作。
  • 在垃圾站中尋寶:如果你不介意,有時在垃圾堆中好像有寶藏似的,可以找到心頭好或合適的家具也說不定。或者,如果可行,可以先行將仍然有未壞的東西先放上社交平台,或者會有很多有心人看到,將物件轉贈給人,也是新年前將祝福轉贈他人的一件美事。

在此,祝大家一家大細,大掃除快樂,還自己一個企理乾淨的家過新年。

(評論員 / 林育昌)

「贏在起跑線」新定義 中大:嬰兒腸道菌三歲定八十 可防治多種疾病

「三歲定八十」有科學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正展開一項母嬰研究,指出腸道菌群與多種疾病的防治有關,而嬰兒在剛出生至3歲期間,是腸道菌群發展的黃金時期,成年後要改變腸道菌群已有一定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最近展開一項針對孕婦及其嬰兒腸道菌群的研究,以評估嬰幼兒時期的環境及飲食因素如何影響兒童的健康,此研究亦有助於評估孩子患病的風險因素、預防及疾病治療。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指:「由於醫學研究讓我們知道嬰兒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一生,所以我們正要打開『三歲定八十』這個古老說法之謎。」

由於嬰幼兒期是改變微生物組群以預防疾病的黃金時機,團隊將會研究嬰幼兒期微生物群的發展情況,以預防和根治不同疾病如克隆氏症的方法,促進孩子以後一生的健康。

陰道產兒比剖腹產兒更多腸道菌

研究團隊發現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母體的健康,嬰兒出生前後幾週的環境,及早期體內的微生物,皆影響嬰兒日後長期的免疫和代謝發展,當中包括克隆氏症及其他免疫相關的疾病。

團隊亦發現陰道產的嬰孩與剖腹產的嬰孩,腸道菌群亦有不同,可能因母親陰道的細菌在生產時接觸到初生兒,豐富了初生兒腸道菌群。

研究團隊指基因是無可改變的,但媲美基因圖譜的腸道菌群可在3歲前改變,將以此繼續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會由母親懷孕時開始進行,至嬰兒18個月,期間會定期為父母、新生嬰兒進行問卷及抽取生物樣本,並於嬰兒1歲時向參加者發表報告,向母親解釋嬰兒腸道的好壞微生物、疾病風險,提供飲食建議等。計劃希望在首階段招募1000位孕婦和嬰兒。

「香港中文大學『三歲定八十』之謎——你的寶寶能否贏在起跑線?」講座

講座內容:講解懷孕和授乳期間的營養貼士、自然分娩和母乳餵哺的成功秘訣、寶寶免疫系統和腦部發展

地點: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主樓暨創傷中心(新座)一樓演講廳
日期: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時間:10:00 – 13:00
報名表格:https://forms.gle/u43BEs5w5YehzC6z8

(盧珺鈺/採訪報導)

【沒錢買M巾】非洲女孩 坐在沙地上等待月經結束不為人所知的日子

女性月事時用衞生巾(M巾)是很平常的事,但對非洲婦女來說卻並非如此。有非牟利機構近日公開一段短片,由於教育不普及,資源分配不均,許多非洲貧窮婦女因無錢買衞生巾,月經期間只能坐在沙地上,用沙偷偷埋起血漬,以防被人看到,情況令人心酸。

據台灣非牟利機構「舊鞋救命step30」Facebook發帖指出,聯合國公告每10名女孩,就有一個因為沒有布衞生巾而輟學。該機構亦攝錄了當地婦女情形,有女性表示在月經來臨時,會坐在沙地隱藏血漬,同時避免被周遭人士發現。

有女性表示在月經來臨時,會坐在沙地隱藏血漬。

有女孩說,當你坐在沙地上,如果剛好旁邊有人,你不會站起來,因為很丟臉,因為大家會看到你留在沙地上的血漬。通常會等到大家離開後才會站起來,用沙子蓋住經血,但是要記得不要坐到你的裙子,要掀起來再坐在沙子上。

義工 (左) 向當地女生講解布衞生巾的用途 。

為協助這些貧窮女性,「舊鞋救命step30」提出「愛‧女孩」計劃,號召台灣多間學校及企業,參加學習縫製布衞生巾。並在當地設立縫紉訓練中心提供裁縫課程及輔導,同時新加入養蜂課程,令愈來愈多婦女能自力更生,不會因衞生巾不足而被迫輟學,機構表示至今已幫助近13萬名女生。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簡稱漠南非洲,有五分一的世界人口住在這裏,雖然物產豐饒,卻因資源分配不均,有41%的人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金,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婦女往往是最弱勢的一群人。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簡稱漠南非洲,有五分一的世界人口住在這裏,有41%的人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金,

(米妮/綜合報導;圖片/「舊鞋救命step30」視頻截取)

延伸閱讀

「 舊鞋救命step30」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