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介入孩子的生活 就是「好」家長?

 (特約記者:米雪兒)到底是強勢介入孩子的生活圈子,抑或自然放任孩子發展,會更有利於子女的成長?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擔任社會學副教授帕特里克•石冢 (Patrick Ishizuka),去年曾發表一份關於育兒的研究報告指出,原來家長普遍傾向認為,強勢照顧孩子才是「好家長」。

家長被要求看一段摸擬情景

石冢的團隊以一項全國性家長調查結果為研究基礎。在該項調查中,家長被要求看一段關於照顧幼稚園學童的摸擬情景,然後就當中呈現的不同育兒方式—包括「協作培養」(Concerted Cultivation)或「自然成長」(Natural Growth)作評價。

其中一個情景是:一名小女孩在投訴放學後很苦悶。家長們可以選擇為她安排一大堆課餘活動,又或只着她「出去玩」。有本身任職兒科醫生、育有3個孩子的參加者在評價時坦承會對小女孩說「整間房子都擺滿了書本」。

另一情景是:有個小男童嚷着要忙碌的媽媽陪他繪畫,其中一個回應的選項是:媽媽停下手上工作,坐下來陪伴孩子繪畫,還給他上畫畫課。有參加者在看後表示,會直接告訴孩子自己正忙得不可開交,不能陪他。

大多數在研究計劃中觀看模擬情景的家長,不論男或女,都認定強勢的育兒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好。

認為直接介入孩子生活就是好家長

石冢指出,以往的研究反映出各種育兒方式之間會有明顯的不同,而這些差異主要建基於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及教育水平。石冢則希望進一步查究,到底這些差異,是否出於父母對「好家長」的認知,抑或是受時間和經濟的限制,而低收入家庭會否在日常生活中面對更多限制?

結果發現,參與研究的家長,無論在社會經濟抑或教育水平方面如何不同,他們的回應都顯得很一致,均認為只要能採用較強勢的協作培養的方式,直接以決斷的姿勢介入孩子的生活,就是「好家長」。「大多數在研究計劃中觀看模擬情景的家長,不論男或女,都認定強勢的育兒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好。」石冢如是說。

沒有家長能每天花兩小時陪同孩子

但據來自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 (Harris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Studies)、研究家長育兒時間學者卡利爾(Ariel Kalil)教授卻直言,無論強勢育兒方式有多理想,事實上「根本沒有家長能夠每天都花兩小時陪同孩子閱讀或玩拼圖,平均每天最多能花20分鐘至半小時不等」。

不過她坦承,有花時間介入孩子生活,與完全沒時間陪伴孩子,可以出現很大偏差,因此目前設計的親子計劃,均會鼓勵家長至少花上「數以分鐘」計的時間陪伴孩子學習。

(圖片/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Intensive Care: What Makes a ‘Good’ Parent?

Social Class, Gender, and Contemporary Parenting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