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每個家庭也有個經濟圈

近日,很多人在談論所謂的黃色經濟圈,以為是一件新事,擔心甚麼黃色經濟圈影響商界,影響社會包容,又說提出的人要自作自受,之後一大堆難聽的說話。黃色經濟圈也只是說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因為與商戶一樣,所以我支持你,如果有相類似的產品,我優先選購貴戶,同時我會抵制與我立場不一樣的商戶,不會去那邊購買任何東西。

這種以立場為先,議題為本的經濟活動,從來都有。香港人常常因為不同議題對不同的行業作出的抵制,曾發起又頗成功的包括:因為蘋果手機由富士康代工所以堅持不購買;因為外國捕獵鯊魚「劏魚鰭」濫捕而發起「魚翅婚宴——人情七折」;近年又有不同的「走塑」行動,抵制派飲管店鋪等等,這類在個別議題中邀請巿民參與,透過選擇而為商戶帶來改變的做法,不但司空見慣,對香港人來說,根本是生活日常。

早前魚翅婚宴人情七拆活動,迫使不少酒樓加入環保菜單。

這種做法從來都是一個良性的互動,社會有志願組織,或者網民因着一個良好意願作出呼籲,不同的人見到同類呼籲有所行動,商界見狀容易看到社會氣氛,自動改變營商策略,例如手機可以改由其他地方組裝,婚宴可以不食魚翅,飲食集團可以即時走塑,這種良性互動是商界可以做,又是應盡之義,做完甚至順手領取光環,是商民共贏。

互聯網的出現,令黃店更易被宣傳。

之後,就有由單一行業變成一個生活態度,更深入經濟各個部分,更像黃色經濟圈。不過最遠古的年代,就有抵制日貨、美貨、支持國產,甚至有店舖只賣國貨,以方便巿民選購。事實上,從來香港社會也分美資、日資、華資、中資等企業,大致上也知道他們的政治立場,甚至對社會的影響。香港人樂於不同地方,政治勢力的資金流入,但會否賣賬卻是另一回事。

社會從來也有不同的經濟圈,例如單身人士有自己的經濟圈,甚至就為他們度身訂造的商品,例如一人電飯煲。同性戀群族也有自己的經濟圈,專賣給予他們的產品。家庭也有自己的經濟圈,例如養育孩子的爸爸媽媽,由買奶粉開始就被貫輸要有「獨特」的產品,育兒整件事從來也有經濟圈,同理長者也有自己的經濟圈,他們有自己的食物、手機、商店等等。不用經濟圈這字眼,用回尋常的字,其實就是巿場學,這不是新事物,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社會早有不同種類的經濟圈和以他們為中心的經濟活動,圖為介紹單身社會的《超單身社會》封面。

那麼,為何經濟圈會令某些人驚慌呢?其實經濟圈從來都出現,商界從來的做法就是盡量迎合,因為顧客永遠是對的,為了吸引他們消費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所以無魚翅的婚宴,改食燕窩就好,沒有飲管就沒有飲管,或者你叫到就派給你,總之是面面俱到,務求打開門就任何生意也盡量做。不過當他發現自己要付出的,可能是要在宣佈三罷時停業一天,或者要在店舖貼上標語、口號,甚至有機會會得罪社會上另一班人,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這個「代價」,說到底,用回經濟學術,就是機會成本問題,他付不起代價,同時失去的客人又太大,騎虎難下。

之前呢,他們還可以用分身術,透過分拆為不同的店名,減少巿民的戒心,從而繼續扮照顧不同客人去賺錢,但今日一邊是懂得上網查冊的巿民,另一邊是不用查也看穿你的政權,商人動彈不得,彷彿昔日的自由減少了——其實沒有減少,只是顧客聰明了,不再上當,所以將你原本就少的自由還原本相而已。商人今日要捫心自問:自己要客人,還是要開門做生意。

可見,巿民每日都在行使政治權。每個家庭,每天到甚麼店購買,看甚麼電視台,甚麼電影,參加甚麼活動,從來都充斥着政治選取,甚至說買了就等選了,這也是公民意識的提升,下一代定必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評論員:林育昌)

UNO抽起紅藍卡 讓一家人遊戲中不因顏色割蓆

(特約記者:米雪兒) 在香港,藍黃兩種令到一些親人及好友割蓆;在美國,隨着總統大選臨近,代表保守派共和黨的紅色,與代表自由派民主黨的藍色,也成了不少美國家庭茶餘飯後的熱論議題。為免因「紅藍問題」破壞家庭和諧氣氛,玩具生產商Mattel在新推出的UNO撲克牌中,抽起紅卡和藍卡,冀令一家大小玩得開心又放心。

Mattel在其新款UNO宣傳片中指出,現時有大約四成美國人承認,持相反政見,顏色投票意向對立,都會令家庭出現問題。Mattel沒有否認家庭論政的重要性,但同時不諱言:「暫停辯論,稍作喘息,都同樣重要,尤其在與家人爭辯的時候。」

玩具生產商Mattel在新推出的UNO撲克牌中,抽起紅卡和藍卡。(圖片 / 取自Mattel Games/Uno)

用橙紫兩色卡取代紅藍二色

為了令一家人能在圍桌共膳的時候,保持氣氛和諧,Mattel決定推出新款「無政UNO」,將紅卡和藍卡抽起,分別以橙卡和紫卡取代,連包裝盒的傳統顏色—紅色,亦改為紫色。

此外,「無政UNO」更加入新款VETO (否決) 卡,上面印有POLITICS字樣及紅色「禁止」標記。顧名思義,抽到這張卡的玩家,在遊戲期間不得開口說出與政治有關的事,否則就要被罰停一次。

網友斥UNO想多了

新款UNO已趕及在感恩節等大節日前,在沃爾瑪等大型百貨公司出售。玩家對這款「無政UNO」反應兩極。有玩家更認為Mattel多此一舉,因為他們根本不會將UNO的紅卡和藍卡聯想起政治,更遑論是共和黨和民主黨。有玩家甚至在社交媒體中毫不客氣留言:「坦白說,如果真的有人會被UNO的紅卡和藍卡觸動敏感神經,走去為政治爭執,UNO根本不是討論重點。」

網友直斥不會因UNO的紅藍卡而聯想到政治,是廠方想多了。

(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UNO DECK REMOVES RED AND BLUE CARDS TO KEEP THANKSGIVING DINNER POLITICS-FREE

日棄膠達156架巴士重量 環團促成立「絕膠經濟圈」

日常生活不論外出用餐,還是買菜煮飯,均會接觸不少即棄餐具、塑料包裝等。有環保團體發表,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8年的統計數字,塑料佔每日棄置堆填區11,428公噸廢物的21%,即每日有超過2,300噸塑料被棄置,重量相當於156架雙層巴士,情況令人憂慮,故發起為期2年的「絕膠」行動。

「絕膠店舖標籤計劃」  創造「絕膠」經濟圈

綠領行動發起是次活動,表明要減少塑膠使用,單靠下游回收並非上策,必須從源頭減少「派膠」。因此,綠領行動於2019-2020年舉辦爲期兩年的《全城『絕膠』大行動》,推行「絕膠店舖標籤計劃」,請食肆及商戶主動「絕膠」,參與商戶只要承諾實行五項指定減塑措施的其中兩項,就會獲發「絕膠」店舖標籤,包括︰

1) 淘汰所有過度包裝產品
2) 拒絕任何不自攜器皿或餐具買外賣之顧客
3) 提供可重用餐具或器皿予堂食或店舖外進食之顧客
4) 提供其他經綠領行動確認之即棄塑膠代替品
5) 不主動派發即棄塑膠予顧客。

市民透過「絕膠地圖」可找到「絕膠商戶」

有參與商戶水果乳酪店主Sunny指,其實這並不難做到,更會用「送食材配料」鼓勵自備餐具的顧客,為客人清洗自備餐盒。截至現時為止,綠領行動已成功邀請48間社區食肆及商戶加入,市民亦可透過「絕膠地圖」網頁,搜尋就近的「絕膠商戶」,並期望「絕膠」版圖擴大,創造「絕膠」經濟圈。

並非人人想當大嘥鬼

綠領行動高級項目主任倫嘉愉表示:「我們的調查當中,有8成受訪者認爲食肆派發即棄塑膠情況嚴重,有77%和63%受訪者願意光顧不提供即棄塑膠用品的餐廳,以及歡迎食肆提供優惠去吸引自備餐具,可見大部分市民均有減塑意識。」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由大會提供)

【教養有辦法】欣賞的藝術

最近有個很難得的機會,就是到一家學校與學生及家長分別主持兩場講座,題目是:「快樂人生」。第一場的對象是學生,我以尋求快樂人生的其中一個要訣是學習欣賞與感謝為結語,向在座的幾百位同學發出一個呼籲,請他們以不記名的方式,寫下對父母的感激及要求。結果收到熱烈的迴響,校方遂篩選了其中的十幾段,在家長會中展出。家長會的那夜,我提早到達學校的禮堂,閱覽那一字一句的展板,其中有幾篇更深深觸動我心,大意是這樣的:

「謝謝爸爸媽媽在逆境的日子中,仍給我最好的。」

「謝謝你們對我的愛護與關懷,我要甚麼你們也給我……但我最渴望的是你們早點回家陪我。」

所以,那個晚上家長會結束的時候,我對家長作出了同樣的請求,請他們寫一些感謝孩子的話,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欣賞 ( 也同樣以不記名的方式 )。看著那些父母,在柔和的樂聲伴隨下揮筆疾書的模樣,真的生出了份「家書抵萬金」的激動。

我們都不太習慣欣賞別人,父母對孩子如是,孩子對父母亦然。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鼓吹謾罵批評,萬事不容有失的風氣。培養欣賞感激的品格,是種逆向思考,反常道而行的練習。落實起來,可以作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重拾對生活中大小事物的驚嘆:一位爸爸告訴我,海浪的聲音是有節奏的,通常是一大聲三小聲,遇到不同形狀的岩石,發的聲音也不同,愈聽愈感受到創造的奇妙。只可惜,你若問這一代孩子海浪的聲音,他想想便告訴你:「膨膨聲!」( 大概又是受電視劇韋小寶的影響) 。誰告訴孩子海浪有不同響聲,老鷹在低迴處怎樣振翅高飛,天邊的彩虹是甚麼顏色,並與他一同嘩然感嘆呢!尋找造物之美,是學習欣賞的第一步。

二、對自己施過善意的人要表達感謝:每天的生活,我們都處處享受著別人善意的對待,那管是開門的看更叔叔,借電話一用的姨姨,倒垃圾的嬸嬸,減慢車速讓你安全下車的司機伯伯等等,都是學習感激欣賞的機會。

三、欣賞的十句話:外子剛領完聚會回家,與我們玩一個遊戲,就是每人立刻說出欣賞對方的十句話,以示彼此的鼓勵。於是,一家三口七嘴八舌的數算起來,結果羅列的比要求的還多。夜深,在燈火闌珊處,那可是孩子與丈夫對我最深摯的祝福呢!

學會欣賞,生命中自然出現更多意料之外的美事,你相信嗎?

擺脫傳統父職定型 爸爸也是「神隊友」 社工:育兒讓父母再歷童年

初為人父的需要誰會明瞭?小生命降臨家庭,讓父母均雀躍又緊張,坊間充斥大量育嬰指南,卻大多以媽媽角色製作,父親在幼兒養育上的參與,可能一直被忽視。Albert(余紀讓)和鍾斯曉(Cyril這兩位社工為了一眾初生爸爸大費周章。

社會定型媽媽參與度比爸爸高

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男士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特別為爸爸們提供「技術支援」。此服務的社工Cyril認為,社會普遍假設母親為主力照顧家庭和孩子的角色,在此種文化背景下,對父親參與度的鼓勵不足;坊間鋪天蓋地的育嬰指南也以媽媽為向度,即便找到從父親視角出發的資源,大抵也是教爸爸們如何體諒剛生產的太太,如何配合配偶照顧孩子等。

Cyril直指香港的產假制度比外國落後,「外國有些例子,產假長達一年,而且是父母共同享有,這是社會共識父親的參與度對養育孩子重要,才能推動政策。」他表示縱然近年本港也有侍產假回應爸爸的需要,但僅5天的假期其實不足以鼓勵爸爸的參與度,變相爸爸因初生孩子而產生的情感需要或焦慮也常被忽略,包括爸爸本人也可能認為自己的需要不必被注意。

這項服務計劃的高級督導主任Albert亦指,過往中心提供的家庭服務,均是女性求助為主,故為了尋找這群「隱藏的父親」,他們特意開展新服務,開宗明義支援一眾幼稚園或小學學生的父親。

養育孩子是讓父母重新經歷一次童年

服務開展後,大受歡迎,大部分活動都會爆滿。身為高級督導主任的Albert稱,透過爸爸們分享後,才知原來孩子出生那麼久,都沒場景可以抒發為父的壓力或感受,最誇張一個例子,孩子都已讀小學子,那位父親卻說是人生第一次與人說起為父心情。並且所有參與父親都不約而同表達:「早D有人傾就好。」

Albert引述專家講法,指養育孩子是讓父母重新經歷一次童年,尤其男士一般難主動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或心靈需要,「但當男人做爸爸,可能就是最佳的介入點去處理和認識自己。」他指出從很多育兒問題的個案中,最終揭示的是成年人本身的問題。例如有一個案,爸爸總對孩子看不順眼,原來他跟太太的關係不好,連帶酷似母親的孩子也難以相處;還有一位爸爸,從小父母離異,於是被訓練自立,不准哭,結果他對自己的孩子同樣要求。

然而Albert認為在正面角度看,當爸爸想為孩子做好榜樣(Role model),可能就是他們認真思考「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人」的機會。

孩子需要陪伴而非答案

服務計劃中其中一個活動「爸爸孩子天」,就是讓父親單獨與孩子參與。Cyril笑言:「這活動場場也爆,好多孩子都從未見過爸爸『玩』的模樣,就是在這活動看見。」這個活動中有一環節,是要爸爸們站在旁邊看孩子自己玩,絕對不准插手,「結果很有趣,許多爸爸連看10分鐘都頂唔順,要落手,可想而知,他們看着自己的孩子整個人生的時間,又點頂得順。」

Cyril指親子關係的基礎好重要,孩子是否感覺到父母愛自己,要行動體會,而不是口講。但往往親子關係難建立,在於父母期望和孩子對自己的期望有落差,並為人父母者容易墮入一個陷阱:「我一定要給予孩子答案。」但Albert和Cyril都認為,在親子過程中,在孩子面對困難時,同理心比給予答案更有正面作用。

刻意與母親溝通 擺脫「豬隊友」印象

坊間一直把爸爸塑造成「養兒豬隊友」的形象,然而Albert和Cyril想為爸爸們洗脫污名。

在整個服務過程,Albert和Cyril除了關注爸爸的需要,亦會盡力與媽媽溝通,讓媽媽從旁觀察孩子和爸爸參與活動,從而她們會多一個經驗:見到爸爸可以同子女玩得很開心。Albert笑指這是許多爸爸的共同經驗——總要多番「爭取」,才可以「申請到」獨自帶BB出街,「萬一『申請到』,滿足感好大,仲大過工作成就,所以爸爸不一定只最醉心工作賺錢養家,參與在孩子成長當中,也是爸爸的滿足感。

(盧珺鈺/採訪報導)

【高調宣佈】英國首對變性人夫妻 代孕迎接新生兒

英國傳媒近日報道稱,前陸軍上尉漢娜(Hannah Graf)和她的演員丈夫傑克(Jake)將成為英國第一對變性父母。這對夫婦自豪地宣布,他們通過一位代孕母親,將在明年4月份生下一個小女孩。

綜合外電報導,這對變性人夫妻,妻子是由男轉女的陸軍上尉漢娜,丈夫則是由女轉男的演員傑克。32歲的漢娜和41歲傑克3年前相遇,兩人於2018年結婚。由於兩人都是「跨性別名人」,更是以「英國首對雙方都是變性人的夫妻」的身份,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從結婚到生子過程,均受到媒體關注。

傑克與漢娜是英國首對雙方都是變性人的夫妻,的身份,令他們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

近月夫妻在媒體前自豪表示,透過傑克的卵子及在精子銀行挑選適合條件的精子,已成功將受精卵植入到代理孕母的身上;並即將於明年4月迎接第一個寶寶。

傑克透露,當時交往1周時,漢娜就表態說想成為母親,於是兩人着手進行懷孕計劃。「我先停用睪丸激素6個月,才開始取卵的手術。」他說光是取出5顆卵子就花了17,000英鎊,還不包括買精子及找代理孕母。

漢娜在2013年接受變性手術,當時軍銜為陸軍上尉,是英國軍階最高的變性軍官。

另漢娜表示,精子是透過一位匿名的捐贈者而來,最後他們挑選外型與漢娜相似的捐精者,高瘦、喜歡運動,棕色眼球的工程師;而代理孕母前後僅花10天就成功受孕,讓兩人相當開心。

不過對於捐精者與代理孕母,夫妻二人相當保密,絲亳不願透露細節。漢娜表示,變性人夫婦生小孩必定會遭到外界批評的眼光,「像是失聯20年的同學,突然寫信告訴我們代孕是不對的。但她有3個小孩,她不懂做父母期盼一個孩子到來的心,對於這樣的評論,我們不理會。」

傑克在25歲時進行了變性手術,現在的職業是一名演員。

漢娜曾經是一名皇家電氣和機械工程師(Roya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s)。2013年接受變性手術,當時軍銜為陸軍上尉,是英國軍階最高的變性軍官。但去年,她為了結婚離開了服役多年的軍隊,目前在金融行業裏從事文職工作。

傑克變性前是女兒身。傑克說,他覺得自己應該是個男子,小時候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他都會祈禱一覺醒來變成了男孩。傑克在25歲時做了變性手術。

不過卻有些網友認為:

  • 「兩人相愛就好,找代理孕母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子宮上!」
  • 「為何要讓小孩陷於複雜的關係中。」
  • 「小孩的爸爸其實是媽媽、但不是從她肚子裡出來的,而小孩真正的爸爸是個捐精者。」
  • 「代理孕母巿場需要你們(LGBT)的支持」
  • 「在英國的法律上,傑克還是小孩的媽媽啊!」

亦有不少網友獻上祝福:

  • 「好溫馨」
  • 「幸福一家3口」
  • 「愛就是愛,適合最重要」

(米妮/綜合報導;圖片 / Jake之instagram)

延伸閱讀

So proud we are set to be trans parents: They’re the ex-Army captain and actor who both transitioned, fell in love and married. Now, they reveal the next miraculous chapter that will make them a British first 

Ex-soldier and actor will be UK’s first transgender parents after both transitioning

Jake’s instagram

【亂世家人】《沖天救兵》:幸福婚姻最緊要係⋯

沖天救兵是一套10年前的電影,講述一個老人和一個童軍男孩找尋仙境瀑布的冒險之旅。他們有趣的互動吸引不少觀眾的眼球。一個是充滿陽光氣息的胖小子,另一個是目無表情的沉默老頭子。但近年不少人重提這電影,留意到另一個重點,就是老頭子Carl和老太太Ellie的成長及愛情故事,其中一個片段甚至成為組合Supper Moment 一首歌的MV。

Supper Moment – 最後晚餐 (acoustic version) Official MV

多數人看過這片段後,都會因為他們相伴到老,擁有幸福美滿婚姻而深深感動。但當我們仔細閱讀片中的細節,他們的一生其實是充滿犧牲和付出。

想生小朋友但因為Ellie的身體生不到,想儲錢一起遠遊探險,但因為醫治Carl的腳傷和修復屋子而不夠錢去。最後,當Carl終於買了兩張機票計劃去時,Ellie身體卻抱恙難以遠行。

Ellie身體抱恙難以遠行。但她對Carl說:謝謝你這段旅程的陪伴,現在換你去展開新的冒險吧!

這片似乎充滿無奈和遺憾,你一個又一個的夢想不能實現,甚至是因為另一半的緣故。然而,這片不會令我們覺得痛苦,反而是幸福。最後 Carl仍是想念Ellie,仍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幸福婚姻不是二人可以完成多少事情或幫對方完成多少夢想而介定,而是當你結婚的那刻開始,把對方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幸福。

坊間對幸福愛情有各種定義,有人認為是要找到一個很有經濟能力的另一半,也有些男人找老婆希望她懂做各樣家務及為他生小孩。這些是一些人認為幸福婚姻所需的必要條件。但Carl和Ellie識於微時,不肯定對方是否擁有一些幸福條件,但他們仍很幸福。

兩個相愛的人只要對方仍跟你在一起,其實已是幸福。

這令我們對幸福有新的看法,幸福不是甚麼外在條件,而是當你決定跟某人一起,會有心理準備,你會把他放在第一位,而你又真的能做到,這就已是幸福。因為你已把夢想及生兒育女等放了在其次,重要是對方,即使你一生人完成不到甚麼, 只要對方仍跟你在一起,其實你已是幸福。

幸福是心態,取決於你能否把對方成為第一位,甚至覺得值得為他犧牲一切。其實這是初衷,你們結婚的誓詞已包括這個內容,但很多時我們容易忽略它。有些人因為對方不能為他生兒育女,找另一個女人幫他生;或因為對方生意失敗破產,而離他而去。這些人的第一位不是對方,而是生兒育女及金錢,而當他們的人生首位不是對方,他們自然難以有幸福婚姻。

Carl和Ellie識於微時,不肯定對方是否擁有一些幸福條件,但他們相愛至白首。

電影婚姻故事 (Marriage Story) 的妻子仍愛及欣賞他的丈夫,但為何最後仍會離婚?因為她找不到自己,實現不到自己的事業夢想,所以她的事業是先於她的婚姻。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因為當婚姻成為日常生活,你就會希望追求自己的夢想,而非另一半。

(圖片/ 電影《沖天救兵》截圖)

【周日好去處】農墟逢周日舉辦 為家人尋找「隠世」食材

現今香港人漸漸開始注重自身及環境的健康,對於一日三餐的食材選購也會比以前更有要求 。本港各處均有農墟的設立,今個周日不妨一家人走走,尋找一些「隠世」食材。

去新鮮、本地、時令、有機、謝絕不必要的食物包裝。幸運地,香港人不必再為何處可以覓得新鮮時令有機農產品而煩惱了,因為現在香港有不少地區都有不同形式和規模的農墟可以提供由本地有機農夫新鮮採收的農產品,並直接售予消費者,免除因繁複的銷售程序令產品價格上漲及剥削了農民的收入。

中環農墟

  • 墟期 :逢星期日
  • 時間 :上午 11 時至下午 5 時
  • 地點 :中環 7 號天星碼頭
  • 公眾查詢: sla@kfbg.org
中環農墟 (圖片/嘉道理農場提供)

大埔農墟

  • 墟期 :逢星期日
  • 時間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 地點 :大埔太和路(消防局側)
  • 前往:1)太和火車站B出口出閘,途經太和商場,步行約5分鐘到達 2)駕車人士可停泊於太和商場的停車場,步行約5分鐘到達
圖片/大埔農墟網站

美孚農墟

  • 墟期 :逢星期日
  • 時間 :上午 11 時至下午 5 時
  • 地點 :葵涌道架空道路下 (美孚段) 美孚地鐵站A出口
圖片/大埔農墟網站

馬寶寶社區農墟

墟期 :

  • 逢星期三 (下午 2 時至4時)
  • 逢星期日 (上午 11 時至下午 5 時)

地點 :粉嶺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場

前往:

1) 粉嶺火車站 A2 出口

  • 乘往帝庭軒小巴 52A / 54A / 56A ,到綠悠軒。
  • 沿屋苑外圍行,過馬路
  • 見馬屎埔村口信箱,左方小路進。
  • 小巴車費 $3.6,車程約十分鐘,步行約兩分鐘。

2) 搭巴士去聯和墟總站 (帝庭軒)

  • 277x 聯和墟 ←→ 藍田
  • 279x 聯和墟 ←→ 青衣
  • 673 上水 ←→ 中環 (經聯和墟)
圖片/ 馬寶寶社區農墟 網站

【聖誕願望】調查:英人普遍心願 與家人歡度節日

(特約記者:米雪兒) 每逢聖誕佳節,少不免令人聯想起「願望」。但最近有調查發現,在英國,不足四分一人表示聖誕願望成真。至於甚麼是他們普遍的心願,原來就是與家人在同一屋簷下,歡度節日。

英國長途巴公司National Express Coach委託調查公司訪問了約2000名英國成年人,當中只得24%表示,摯愛幫助他們滿足了聖誕願望。

23%受訪者就坦承很想去做些事情,滿足他們摯愛的聖誕願望,可惜一直未能成事。究其原因,47%聲稱缺乏金錢是主因,另有五分一解釋,是沒有時間。

有19%受訪者則指出,因距離太遠,令他們無法當機立斷決定會否趁聖誕假期,前往探望家人和朋友。

至於認為聖誕節應用來與家人和朋友締造美好回憶的受訪者,則有多達四分三。被問到有何聖誕願望時,受訪者大多數會回答:與家人在同一屋簷下歡度聖誕。

在英國,不足四分一人表示聖誕願望成真。

National Express Coach常務董事基里斯‧哈迪(Chris Hardy)表示:「我們每年都協助數以十萬計的人聯繫起來,共度聖誕佳節。而在今年聖誕,我們同樣冀盼將人們聯繫在一起,讓他們度過難忘的時光。」

調查指,當中只得24%表示,摯愛幫助他們滿足了聖誕願望。

為鼓勵英國民眾實踐聖誕願望,National Express Coach今年舉辦有獎遊戲,參加者只要規劃出一套約值3000英鎊的方案,令遍布全國的親朋好友能聚在一起,在聖誕歡度一段浪漫、別開生面或古靈精怪的時光,就有機會贏取多達10人可享用的來回車票。 

(圖片 / 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One in four Britons say their Christmas wish has come true, poll claims

WISH YOU A MERRY XMAS Just a quarter of Brits have had their ‘Christmas wish’ come true

【困擾小女孩】加國公立學校教性別流動 6歲女童焦慮問母:自己可能是男孩

加拿大安大略省德文郡(Devonshire)社區公立學校,一名老師去年在課堂上播放youtube一段影片,向小一生解釋「性別流動」,結果引發一名6歲女童焦慮,回到家跟父母表示自己可能是男生。這讓女童父母相當氣憤,一狀到法院,指控學校「侵犯兒童權利」。

據The Post Millennial報導,事發在2018年1月,女童在課程上看了老師播一段名為《He, She and They?!?—Gender: Queer Kid Stuff #2》的視頻,陳述的內容包括:「有些人不是男孩或女孩」,有些人覺得自己不是「他」或「她」,因此可能沒有性別。

女孩對性別流動理論感到焦慮

根據女童母親帕梅拉(Pamela Buffone)的說法,女兒回到家告訴她,老師在白板上畫了「性別光譜」(gender spectrum),要班上每個同學在光譜上標註自己的位置,女兒便在光譜的女生位置寫上自己的名字。

「結果老師告訴女兒,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女生跟男生,那是不存在的。」小女孩完全被搞糊塗了,她告訴媽媽,老師在整個學期都在教授這種性別理論,她會告訴全班同學,「世上沒有女孩和男孩這回事」,「女孩不是真的,男孩不是真的。」

帕梅拉氣憤地說,女兒對此相當困擾,還要求帶她去看醫生檢查。「她甚至說,如果她是男生,未來可能就不會生小寶寶了⋯⋯我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母親指女童的權利受到浸犯

同年3月,帕梅拉與丈夫向安大略省人權法庭對學校董事會、校長及老師提出控訴。今年11月4日,加拿大憲法自由司法中心(JCCF)代表帕梅拉及其女兒提出對加拿大《憲章》一項關於兒童權利的修正案,並指出女童的權利受到侵犯。

帕梅拉在人權法庭上指控,校方向孩童發送一個可怕的訊息,告訴他們人類生理性別不是真實存在;這不僅在生物學上亳無根據,也破壞了身為人類的價值以及尊嚴。她強調,學校應該讓跨性別孩童不被歧視,而不是反過來告訴一般孩童,讓他們質疑自己的二元性別,最後也可能變成了跨性別者。

她說:在法律中,確立性別意識形態肯定會帶來一些尚未得到充分考慮的影響,但她希望目前所採取的法律行動,可以讓家長意識到,有些問題被當作普遍真理來教導學生,也需要有一些界限。

校方強調仍會持續在小一生認識多元性別

不過校方表示,性別課程是加拿大C-16法案規定的一環,因此不會發佈任何指示停課或改變課程內容,未來仍會持續在小一生認識多元性別,讓學生對認同的性別感到自在。

加拿大C-16法案規定自小一生開始要認識多元性別,讓學生對認同的性別感到自在。

帕梅拉決定把女兒轉到另一所學校,她表示,女兒的焦慮症隨着轉學而消失了,「她回家告訴我,這張桌子是真的、風扇也是。也許風扇只是個玩具,但它仍然是風扇。」

(米妮/綜合報導、圖片/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Ontario family files human rights complaint after six-year-old girl upset by gender theory in school

School sued for telling six-year-old girl that girls are not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