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人在談論所謂的黃色經濟圈,以為是一件新事,擔心甚麼黃色經濟圈影響商界,影響社會包容,又說提出的人要自作自受,之後一大堆難聽的說話。黃色經濟圈也只是說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因為與商戶一樣,所以我支持你,如果有相類似的產品,我優先選購貴戶,同時我會抵制與我立場不一樣的商戶,不會去那邊購買任何東西。
這種以立場為先,議題為本的經濟活動,從來都有。香港人常常因為不同議題對不同的行業作出的抵制,曾發起又頗成功的包括:因為蘋果手機由富士康代工所以堅持不購買;因為外國捕獵鯊魚「劏魚鰭」濫捕而發起「魚翅婚宴——人情七折」;近年又有不同的「走塑」行動,抵制派飲管店鋪等等,這類在個別議題中邀請巿民參與,透過選擇而為商戶帶來改變的做法,不但司空見慣,對香港人來說,根本是生活日常。

這種做法從來都是一個良性的互動,社會有志願組織,或者網民因着一個良好意願作出呼籲,不同的人見到同類呼籲有所行動,商界見狀容易看到社會氣氛,自動改變營商策略,例如手機可以改由其他地方組裝,婚宴可以不食魚翅,飲食集團可以即時走塑,這種良性互動是商界可以做,又是應盡之義,做完甚至順手領取光環,是商民共贏。

之後,就有由單一行業變成一個生活態度,更深入經濟各個部分,更像黃色經濟圈。不過最遠古的年代,就有抵制日貨、美貨、支持國產,甚至有店舖只賣國貨,以方便巿民選購。事實上,從來香港社會也分美資、日資、華資、中資等企業,大致上也知道他們的政治立場,甚至對社會的影響。香港人樂於不同地方,政治勢力的資金流入,但會否賣賬卻是另一回事。
社會從來也有不同的經濟圈,例如單身人士有自己的經濟圈,甚至就為他們度身訂造的商品,例如一人電飯煲。同性戀群族也有自己的經濟圈,專賣給予他們的產品。家庭也有自己的經濟圈,例如養育孩子的爸爸媽媽,由買奶粉開始就被貫輸要有「獨特」的產品,育兒整件事從來也有經濟圈,同理長者也有自己的經濟圈,他們有自己的食物、手機、商店等等。不用經濟圈這字眼,用回尋常的字,其實就是巿場學,這不是新事物,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