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婦女創業夢】「共廚家作」Dodo:婦女也值得擁有自己人生

社會常為「師奶」定型,主婦們就是全時間照顧家庭,洗衫、煮飯、湊仔……想要有自己的事業,除非有條件請工人代替自己打理家務,家庭和事業間彷彿有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共廚家作」創辦人鄭耀彤 (Dodo) 卻策動了一眾有創業夢的主婦,聯絡坊間食肆,這些婦女可在食肆非繁忙時段的「閒置廚房」中製作自家製食品,在食肆內寄賣,藉此成立自己品牌,初打造創業重返職場的夢想。

由借用閒置廚房 到6000呎自家廚房

為何Dodo要站出來幫這些主婦呢?本身為社工的他經常接觸基層婦女,發現她們創意無限,「05、07年天水圍被指為悲情城市,就業、交通、家庭等等一大堆問題,但我發現當中的家庭主婦還是有她們生存辦法!其中一種就是自家製食品或小手工去擺賣。」當時Dodo就覺得她們的手藝高超,於是以社工身份為她們爭取成立墟市,好讓她們能合法擺賣,雖然最後維持不到,但因而發掘了不少婦女的技能和需要。

既然有技術,只差一個可以製作食品的工場,「共享閒置廚房」的概念因此而生,「共廚家作」亦由是誕生。Dodo和拍檔們與食肆洽談,讓他們借出非繁忙時段的廚房予一眾婦女使用,成功讓不少家廚(指參加計劃的婦女)創立了個人品牌,其中一位就是本報早前已訪問過的「花果園」英姐

然而接受訪問當天,Dodo已表示「共廚家作」由10多位家廚開始,至今已增加到140位以上,已創立50多個品牌,閒置廚房早已不敷應用,故「共廚家作」現今已擁有自己的廚房工場,達6000呎,同一時間可容納60位家廚。

「共廚家作」6000呎大廚房(圖片取自「共廚家作」Facebook)

主婦也有權擁有第二人生

「共廚家作」起初只是Dodo和其他社工拍檔察覺基層婦女的需要,與一些相熟婦女一同開始事業,但如今已有一定規模,招攬家廚也有一定程序,但Dodo表示挑選家廚,能力不是最重要,是否有創業熱誠才是。

Dodo看見很多婦女其實有個人事業夢,只是家庭經濟條件不足以請工人,惟有暫且放下,「共廚家作」因為大大降低了創業成本,婦女可以兼職形式邊兼顧家庭;邊小試牛刀創業,更有些婦女是因已「仔大女大」,所以想作新嘗試。

Dodo(右一)與眾家廚合影 (圖片取自「共廚家作」Facebook)

「我相信『共廚』對家廚們最大的祝福是:『人生還有機會可以作如此不一樣的嘗試』。從前她們想像不到除了『家庭主婦』,她們還可以怎樣?從前技癢,整小食、手作也只是送給左鄰右里,她們從沒想到自己的『作品』原來可以如此受歡迎,甚至成立品牌,迎來第二人生。」Dodo更憶述起一位單親媽媽的故事,她接觸「共廚家作」時,她的獨生兒子準備考DSE,但他並不認真,單親媽媽兼顧家庭和生活也拿兒子沒辦法,豈料參加「共廚家作」後,兒子目睹母親的努力換來成果,竟刺激了他去努力,最終他考進了演藝學院。

祝福他人擴闊自己 超越社工變多重身份

Dodo現已辭去社工工作,全職管理「共廚家作」業務,由一位社會工作者轉變成企業家,他直言剛開始完全沒想過。在起步階段他根本也只是以「社福界」的思維,去為弱勢婦女謀生計,但在與不同食肆或其他商界人協商的過程,他慢慢發現自己的一套「社工語言」不管用,要能站在商企的角度去用「商業語言」交流,事才能成。「在這過程中冒險精神提升了,因為每步都是未知的路,身份也變得多元:社工、社企老闆、飲食界、工廠管理⋯⋯我自己這個人也被擴闊。」

由一個簡單助人念頭開始,「共廚家作」至今幫助過百婦女找回人生夢想,跳出社會對「師奶」的刻板印象,擁有自己的事業。這些婦女為家庭犧牲了自己的夢,今天「共廚家作」正是一個平台,讓她們不用放棄最後的家庭,同時可以嘗試闖自己的一片天。

(盧珺鈺/採訪報導)

【教養有辦法】畫出心裡的畫

每個人心底都有「畫」要繪的。只要家庭能提供一個開放鼓勵的環境,便能像一根神笛般,喚醒孩子(甚至成人)心裏久埋的創作欲。

一個繪畫成績不好的媽媽,生了一個繪畫成績也不太好的女兒。

有一天,女兒派了畫作回家,流著淚告訴媽媽:「老師說我畫得太差,所以很低分耶!」媽媽拿了那幅畫作左右端詳,看不出有什麼「差池」,遂安慰她:「畫得頂不錯啊!我唸小學的時候,也是美術科的分數很低呢。」媽媽攬了她一下,孩子看到扮鬼臉無可奈何的母親,終於化涕為笑。

可幸的是,極低的分數卻沒有磨滅她倆對繪畫的興緻。在一個悶熱的晚上,母女倆畫興大作,立刻拿了一張紙一盒顏色筆,對坐餐桌上,一人一筆的繪起來。

「我們想到什麼便畫什麼,我先畫,然後你跟著。」女兒這樣提議,媽媽當然唯命是從。

只見孩子先畫了一個芒果,媽媽加了一個橙,接著便草莓、蓮霧、香蕉、葡萄等等。這麼漂亮的水果應放在什麼地方?媽媽畫了一張桌子盛載水果,孩子佻皮地畫了一隻欲偷吃的猴子手。桌子下是一片泥濘地,母女倆把見過想過的小動物都畫了上去,有虎視眈眈的貓咪垂涎坐看流水淙淙的青蛙一家,響尾蛇與小甲蟲迎頭巧遇,那種畫法的巧妙有點像「鬥獸棋」似的,一方先畫一種動物或昆蟲,另一方再以「大」壓小。

畫完地上的「醜惡」,再描繪河中的「良善」,海豚、天鵝等「善民」紛紛在母女筆下亮相。最後一筆,是把河畔的大樹畫得花葉招展;樹上,再添一個臥坐看書的小女孩。

「媽,你的葉子畫得好像風箏的拉線呢!」

「是嗎?那就把她改成風箏好了。」孩子大筆一揮,樹上就多了一隻笑臉迎人的風箏。母親在旁靜靜欣賞她的神來之筆。

「我知道你想畫一條條垂柳似的葉子,我來幫你吧!」孩子把畫筆一拉,一根根搖曳生姿的垂葉便盡現眼前。

母女倆把傑作平攤在書桌上,愈看愈滿意。看著看著,孩子把明日派卷的焦慮置諸腦後,母親也把交稿的底線忘得一乾二淨。

「孩子,你畫得很精彩呢!」

「媽,你又說不會繪畫,原來真有一手呢!」

母女倆手牽著手,陶醉在畫出來的蒼樹碧波之中,久久不能言語。

每個人心底都有「畫」要繪的。只要家庭能提供一個開放鼓勵的環境,便能像一根神笛般,喚醒孩子(甚至成人)心裡久埋的創作欲。在親子溝通裡,一些無法言傳的安慰鼓勵,有時卻可以在畫紙上不言而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