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調查指小學生逾兩成有焦慮 一成有抑鬰 家長應避免對子女施以精神暴力

城市大學一項調查顯示,逾兩成小學生出現中等或以上程度的焦慮;亦有一成小學生有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抑鬱。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呼籲家長在關注子女學業的同時,亦要關注提升孩子的幸福感,並要多發掘並發揮子女的品格強項和正向特質,讓子女有機會表達感受和意見;以避免對子女施以精神暴力的不良影響。

有小學生指受到精神和身體暴力對待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正向教育研究室在2017至19年於全港8間小學推行「正向教育校本計劃」。今年6至7月,研究團隊以問卷和訪問模式進行調查,訪問逾1,800名小學生,以及約1,700名家長和逾200位教師,以了解小學生的焦慮和抑鬱狀況、幸福感指數、學習動機;家長和教師的幸福感指數、教學及管教模式;以及影響他們情緒、幸福感和學習動機的因素。

郭黎玉晶稱可加強家校合作,舉辦更多家長講座和親子活動,宣揚對子女施以精神暴力的不良影響和改善方法。

調查結果顯示,在1,859名受訪小學生中,27.6% 有中等或以上程度的焦慮、10.2% 有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抑鬱。雖然有76.6% 小學生的幸福感指數為中等或以上程度, 但仍有23.3% 和10.2% 的小學生,分別顯示低幸福感和高孤獨感。同時,有超過2%的小學生表示受到家長嚴重的精神和身體暴力對待,此情況值得關注。

教師方面,約八成老師顯示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正向情緒(81.3%)和幸福感(86.1%),有約兩成老師(22.1%)顯示中等或以上程度的負面情緒,而超過九成半(98%)老師顯示中等或以上程度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工作滿意度。家長方面,超過八成家長顯示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正向情緒(76.6%)和幸福感(81.5%),有約一成半(13.6%)顯示中等或以上程度的負面情緒。有約三成家長(27.6%)表示,親職自我效能感較低,即認為自己不是稱職的父母。

讓正向教育配合學校發展計劃

研究同時發現,學生的幸福感指數與受到家長的精神暴力有負面關係。學生的焦慮和抑鬱問題與受到家長的精神暴力、家庭面對困難、家長的負面情緒有正面的關係。相反,學生的抑鬱和焦慮問題與家長的正面情緒和家庭強項有負面關係。

參與計劃的學校等代表出席發布會。

郭黎玉晶稱,學校可以將正向教育核心元素與學校理念、願景和校訓等結合,讓正向教育配合學校發展計劃、學校的價值和品德教育,建立正向和諧的校園文化,亦可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舉辦更多家長講座和親子活動,宣揚對子女施以精神暴力的不良影響和改善方法,以提升家長的親職自我效能感。

郭黎玉晶表示,全港8間小學推行的「正向教育校本計劃」過去兩年集中在一至三年級進行,而計劃已初步完成;今年下半年則推至四年級,而該計劃有意向五至六年級發展,希望將來獲得更多的贊助。

(絲敏 / 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反叛孩子駁咀駁舌 父母該怎辦?

(特約記者:米雪兒)「媽,我並非想令您難受,但我真的不需要你為我挑選服飾了。我們的品味不同,你的品味並不適用於我。」這番看似「尖酸刻薄」的說話,來自自由撰稿人Estelle Erasmus的10歲女兒。Estelle在《紐約時報》撰文分享謂,如果家長在面對反叛期子女當面「駁咀駁舌」時,感到難堪,甚至不禁火冒三丈時,必須保持冷靜,同時可參考以下一些專家意見,向子女給予指引

1. 主導戰場

必須定下底線, 子女的說話有違道德和家庭價值,又或羞辱父母的外貎,拒絕做家務等,家長要立即取得主導權,予以「還擊」,以聳肩或予以否定的眼神,甚至「駁咀」,警告子女已越過底線。

2. 動手

如果子女出言羞辱你,例如嘲諷你的笑容或衣着打扮,最好做出一些非語言反應,例如舉手示意「停止,不准再說下去」。這樣有助你在發脾氣「回敬」前,冷靜下來,停一停,想一想。

3. 暫時休戰

你無需立即回應孩子,跟他唇槍舌劍,可以向孩子示意「不想再聽下去」,或「我現在不想跟你爭論」,又或者是「那麼你待回兒再告訴我,你想要的衣着風格」。但若然你說「要離開房間片刻,那就真的要說得出,做得到。

4. 以良好態度取代壞話

你要向孩子發出清晰的指示,告訴他如何把尖酸刻薄的說話,轉換成良好的態度,例如要告訴他「我們不能對家人說出這種話來,就讓我們重新來過,我期望你會用這方式說話」。若孩子的說話方式良好,合符你心意,你得給予讚賞,例如說「我欣賞你以尊重的口吻,以及適切的論調,來跟我說話」。你又或可定下一些家規,例如「在我們家裏,我們要互相尊重,善待彼此」。

除了以上幾點外,教育心理學家米歇爾‧博巴博士亦建議家長可跟子女約法三章,而這些家規是毫無爭辯餘地的,例如「在做完功課前,不能講電話,否則你將失去你的手機」等。家長可以將這些家規,張貼在雪櫃上或其他當眼位置,子女一旦違規,家長大可不必說任何話,只需動手指一指向「告示」,這樣就可以避免正面交鋒。

家長在面對反叛期子女當面「駁咀駁舌」時,必須保持冷靜。

(米妮 / 報導;圖片 / 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What to Do When Your Tween Is Trash-Talking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