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活動追蹤」技術評估戒毒成效 九成準猶如測謊儀 社工指仍不及親子信任重要

近乎測謊儀的科技首度應用在戒毒治療上。香港教育大學整全成長發展中心研究人員與路德會青欣中心合作,將「眼球活動追蹤」技術應用在戒毒研究上,更準評估正接受戒毒治療者的戒毒成效及復發機會,然而社工認為科技仍無法取代父母與子女間的真誠溝通。

香港教育大學整全成長發展中心副總監梁智熊指將「眼球活動追蹤」技術應用在戒毒研究上。

是次科技以顏色Stroop測試主要測試反應力,「眼球活動追蹤」技術利用紅外綫追蹤眼球活動,觀察測試者眼球所注視圖片的位置及時間,並加上內隱連結測試,從結果顯示吸毒者與非吸毒者的反應差距,測試結果近九成準確。

路德會青欣中心(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主任陳曉輝指「生理上的毒癮其實一向不是最難處理,反而『心癮』更難完全戒掉。」而是次「眼球活動追蹤」科技的應用,檢測效果的準繩度接近測謊儀,讓正接受治療的戒毒人士更清楚發現自己或尚「心思思」想吸毒,要更努力去堅持,或相反,可用正面測試結果鼓勵努力戒毒的人士。

但陳曉輝反對以是次科技作測毒用途,「其實最佳的測謊儀就是『信任』。」他指過去曾接獲家長求助電話,只因在兒子房間發現飲筒便斷言兒子吸毒,反映了兩者間的不信任。他又指有家長經常迫子女儲起尿液作驗毒用,「其實愈驗愈破壞關係。」故此他強調這次的新科技,只希用作評估戒毒治療的成效,而非當作驗毒工具。「唯有足夠的信任,子女願意和家長坦誠相對,才是最有效的『驗毒』。」

(盧珺鈺/採訪報導)

2018年光污染不跌反升 商戶自願熄燈約章成「無牙老虎」

鑑於香港的光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環境局自2016年推出自願性質的《戶外燈光約章》(下稱《約章》),但實施兩年後光污染投訴數字反而大幅飆升42%。綠惜地球認為《約章》為「自願性質」,約束力低,並無法有效管制LED等近年興起的光污染來源。

目前約章要求簽署機構由晚上11時或12時至早上7時關掉戶外燈光裝置,環境局戶外燈光專責小組稱簽署約章的5,000個參與單位中,99%有根據約章建議按時熄燈,然而所謂簽署單位原來包括中學、小學、NGO、甚至環保組織等本來就沒大型戶外燈具的機構,反而不少真正光污染戶卻沒響應《約章》,例如港島招牌「國酒茅台」、「樓上」及「食好啲」。

西洋菜街家樂坊的H&M, 12時舖內仍燈火通明。

甚至簽署單位如西洋菜街家樂坊的H&M, 12時後雖關掉外牆大型屏幕,但舖內卻燈火通明。

綠惜地球於是進行兩次實地調查,地點包括在最多光污染投訴的西洋菜街(前行人專用區)及港島維港沿岸地標建築,發現午夜12時的熄燈率,分別只有74%及78%。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劉兆朗又指,除了照明燈火,近年新興的LED照具和電視屏幕已成為主要的光滋擾來源,認為當局有必要另訂應對措施,例如限制面對民居處安裝有關照具的閃動頻率、顏色、亮度及散射角度等。

劉兆朗指:「整體而言,(《約章》)熄燈時間仍具指導作用,不過必須具強制性,才不會成為『無牙老虎』」。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非常爸爸】林立仁出身商業世家 擇慷慨而活 學習做人生好管家

林立仁,出身於商業世家,14歲那年家族生意突然被惡意收購,一夜間一無所有;父母帶着他和妹妹移民溫哥華。一個充滿恐懼、不平衡;更多的是憤怒的少年人,在他心裏只有是復仇、要出人頭地;原來「金錢」在這一刻已埋在他的心底,也造就他今天成為人生的「好管家」。

「現在我做了爸爸,我才明白子女要跟父母溝通,但當年在溫哥華我只懂得拼命唸書,認為只有讀書才可以令我出人頭地;我又拼命做兼職賺錢,也認為只有『錢』,才可以給我安全感。當年我沒有怪責父母,他們也是受人陷害,但我從來沒有跟父母說過我的內心感受,一直將仇恨藏起來。」在記者眼前的林立仁、架着一副眼鏡、談吐間透出謙謙君子的氣息;在說起當年的故事,已是過眼雲煙,心中已不存在仇和恨了。

全程投入開展人生新頁

「過去我受金錢迷惑,追逐名利,但在過去10年我逐漸學習『慷慨』,不再以抓着金錢作為人生目標及安全感。」林立仁說起來輕描淡寫,當中經過好幾年的掙扎和「醫治」創傷;尤以當年只有20多歳的他,已站在銀行及金融界高級管理的地位。

甚麼令林立仁今天淡然退下火線,決定開展人生「好管家」這項工作呢?在2017年10月,林立仁人生中遇到另一次危機;公司突然將他所屬的部門撤掉,在震驚與惱怒下,收拾心情;他毅然放下超過20年的銀行及金融界別的工作,當2018年1月正式離開公司後,他全情投入著書立論、分享自己經驗之外,徹底地轉型成為一個全職宣講「慷慨」理念、將心志付諸行動的人。

林立仁有一位十分支持他的好太太依文 。

「人是自私的,你要他慷慨,真的是很難!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的幫助,我一定辦不到。今天我整個家庭用行動去實踐『慷慨過活』,這才是我想過的有意義人生。」林立仁說得平常。他認為如果人生只是營營役役,好像他以前的工作,在金融機構拼命去賺取金錢及高位,他不會快樂。就在他拼命為金錢鑽營時,倒頭來在2014年,他發現自己得了憂慮症,導致此病的根源就是如何可以賺得更多金錢。

承接過去一直受金錢迷惑

林立仁當時已經結婚有自己的家庭,並育有兩個小孩;他也供養父母、祖母等多人。社會經濟衰退,過往所賺取的豐厚收入,一下子每下愈況,這樣令他內心充滿恐懼;他憂慮金錢不足,不能保護到身邊所愛的人;在壓力下,終於情緒出現問題。

林立仁一家四口都遵從「慷慨」的原則生活。

由於少年的仇恨種子深深埋在他的心底內,他承認過去一直受金錢的迷惑,不肯放下。但今天林立仁接受訪問時露出陽光般燦爛的笑容,他是怎樣豁然開朗呢?

「我學懂應當『一無掛慮』,但學習的過程中分了3個階段,在信仰的帶領下一步步去實踐。」林立仁說起來雲淡風清,但要真正行動起來,也非一般容易,要經過割捨及信心。他是靠着一份信念支持他過「慷慨的生活」。

甚麼叫「慷慨的生活」呢?林立仁除了篤行「十一奉獻」(捐出薪金的十分一)給教會,以助教會發展外,他個人及家庭都遵從「慷慨」的原則生活,以金錢和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或者外人會不了解,甚至可能訕笑他。不過他有一位十分支持他的好太太依文,及願意承傳父母品行的兒女思正和思慧。

甚麼是賺夠呢?

「一般中產家庭可能會追逐名牌,甚至奢華的享受;但我們都過得簡樸。8歲的大女兒性格純樸,有『慷慨』的天性,我們不用教她,年紀很小已經很樂意與人分享食物,賙濟真正有需要的人。5歲的小兒子也願意遵守每次擁有1件新玩具,便捐出自己2件舊玩具的『慷慨』原則。」林立仁談起一雙可愛的子女,臉上不期然流露父愛的光采。

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學位的林立仁,1993年畢業後曾在芝加哥過着日夜顛倒的金融交易的工作,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1994年回流香港,亦紥根香港。本可以繼續賺盡人生所有。記者問他:「很多做你們金融行業高級職位的人,30多歲已經賺夠退休。」林立仁立即截住記者追問:「甚麼是賺夠?」

林立仁 開辦「慷慨家庭」講座, 探訪老人院做義務工作是當中的一環。

是的。金錢是不會「賺夠」的,只會跌入永無窮盡物慾之中。林立仁追求另類的人生,他選擇回歸家庭,選擇寫書、應邀到教會及學校團體分享自己的經驗;選擇開辦「慷慨家庭」講座,讓一家人談談「錢」;更讓家長和孩子透過做義務工作,一起進入社區、透過施予,拓闊眼界;因為他要展開人生不一樣的新頁,要當人生真正的「好管家」!

(絲敏/採訪報導;圖片/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林立仁 (Roger Lam) 個人網站

購買書籍 (中文版):慷慨是一種祝福:不做金錢的奴隸,學習成為人生的好管家​

購買書籍 (英文版):Lost and Found: Money vs. Ri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