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結婚講錢傷感情

結婚究竟要花多少?有巿場調查年年出報告,將空泛的婚姻化成實在的銀碼。有機構年年就新人的開支做調查,發現2019年的各類結婚項目開支平均高達近37萬元,比去年再上升2%,巿場總開支估計高達182億,當中以婚宴酒席最高,92億,佔51%,其次為結婚首飾及戒指,佔20%,之後還有旅行、攝影、攝錄、禮服、化妝及髮型等等。另外,調查更指今年「禮金中位數」為港幣50000元,人情最平開個酒會也要600元,高級酒店則要1400元。

本只是不足2000元可完成的事

婚姻兩個人在親友面簽訂有法律效力的愛的盟約,從此二人成為一體,情訂終生。根據入境處網站資料,在登記官辦事處內舉行婚禮,正常辦公時間內收費僅715元,非辦公時間為1935元。本來不足2000元可以完成的事,今日香港人用37萬完成,可見他們辦的,不是結婚,而是一場婚禮,是一個大派對,邀請親朋戚友來宣佈自己結婚這事。

在登記官辦事處內舉行婚禮,正常辦公時間內收費僅715元。(資料圖片)

消費巿場為了將本來只需要三五分鐘便完成的婚禮,增加儀式感,於是增加一大堆服務,由禮服到攝影,務必要新婚婚禮的新郎新娘變成他們故事的男女主角,又務必要令整件事變成一個專業現場節目。攝影上的早拍晚播,賓客即晚收到相片等等服務,最後幾乎變成一個全日全天候的現場直播節目。部分婚禮更移師海外舉行,婚禮前的準備工作,不論婚前照、酒席、表演活動等等均要求一絲不苟,難怪籌辦婚禮成為二人的感情考驗。不過,婚禮籌辦的大小,與二人相愛程度是完全沒有關係的,是故若二人和家人將婚禮放簡單些,有些消費實在並不必要。

近三成新婚後需與家人同住

早些年說有車有樓才結婚,但明明到了適婚年齡,也有向現實低頭的。調查顯示,近三成新人婚後需要家人同住,兩成半新人共住的更是家人原有的單位,換句話就是婚後生活空間被縮減。雖然有四成八新人表示會以買樓為目標,但四成一新人表示首期仍靠父母分擔。這其實不是說青年人不長進,相反面對不合理的樓巿,家庭結構因着社會而改變正正反映着新一代是務實的青年人,不強行背負借貸風險,反而是更加理性的決定。

婚姻,本來就是為了男女可以透過社會制度,互相委身,營造安全的環境養育下一代。婚姻不用也不應與金錢掛鈎。如果有兩個決定進入婚姻,實在應該豐儉由人,不要給有志進入婚姻的人太多不必要的壓力,也讓一對新人可以輕鬆上路,減少因為經濟壓力而帶來的不必要的煩腦。

(評論員/林育昌)

【無良醫生】巴基斯坦小鎮爆900兒童染愛滋 家長指醫生垃圾桶撿用過針筒注射

巴基斯坦城鎮拉托羅德(Ratodero)日前爆發出愛滋疫情,目前已逮捕最初爆發疫情的一名小兒科醫師,他被病患家屬爆料從垃圾桶撿起用過的針筒,繼續為孩童注射,導致目前將近900名兒童驗出愛滋呈陽性反應,疫情恐怕還會持續攀升。

染病數字恐比預測還多

綜合外電報導,拉托羅德今年初約有900名孩童突然臥病在床、發高燒,經過檢測發現是愛滋病,且受到感染的兒童幾乎都為12歲以下。疫情爆發後,約有上千名市民去篩檢,同樣檢驗出陽性反應,也就是200人中就有一人感染愛滋。當地衞生局官員認為,數字恐怕比預測的還要多,因為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接受檢測。

經調查,這些感染的孩子過去都給一名兒科醫生杭格羅(Muzaffar Ghanghro)看過病。當地一名父親賈巴尼(Imtiaz Jalbani)表示自己的6個孩子有4個感染了愛滋,最小的2個孩子已經過世,「看診時我看到醫生從垃圾桶內挖出一支舊的針筒幫6歲的兒子打針,當下抗議時,醫生只跟我說不然去找別人」。

居民大都貧窮兼且文盲

當地一名記者沙卡(Gulbahar Shaikh)表示,由於拉托羅德是巴基斯坦最窮的地方,很多人都是文盲,杭格羅是這個城市中看醫生最便宜的選擇,這裏許多父母的月收入少於60美元,每次看症收取20美分。

拉托羅德是巴基斯坦最窮的地方,這裏許多人的月收入少於60美元。 (圖片來源/pixabay免費圖片庫)

杭格羅雖早前因過失殺人、業務疏失及意外傷害遭到逮捕,但他一概否認,並堅稱自己是無辜的,更沒有重複使用針筒;目前他已被保釋,並且於公立醫院擔任醫生。

衞生官員表示,杭格羅不一定是唯一的爆發疫情點,因為當地貧窮,理髮使用未消毒的刀片、牙醫使用未消毒的器具都很常見。

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估計,從2010年到2018年,巴基斯坦的愛滋病陽性人數幾乎翻了一倍,達到約16萬人,且政府並未投入太多資源,而是靠外界協助。

(米妮/綜合報導;圖片來源/pixabay免費圖片庫)

延伸閱讀

Panic in Pakistani City After 900 Children Test Positive for H.I.V.

Nearly 900 children test positive for HIV in Pakistan after doctor ‘reuses syringes’

【父親勝訴】美法官推翻陪審團裁決 7歲童不用再被媽媽強制變性

一位7歲美國男孩的父親杰弗里·楊格(Jeffrey Younger)起訴前妻,稱其強迫兒子做變性手術。近日陪審團裁決其前妻享有孩子的全部監護權,激起全美辯論;幸而這一裁決日前被法官推翻,法庭裁定二人將同時擁有孩子撫養權,孩子短時間內亦不會被強迫變性。

陪審團早先裁定,被告安妮·格奧爾格拉斯(Anne Georgulas)對7歲的詹姆士·楊格(James Younger)及其雙胞胎兄弟裘德(Jude)擁有唯一監護權和醫療決定權。這意味着這位媽媽盡可以把小詹姆士變成女孩,包括施以激素療法。

父親楊格指兒子詹姆士從3歲起,其母親一直給孩子灌輸他是女孩的觀念。

而美國當地時間周四(24日),經德州地區民事法官金·庫克斯(Kim Cooks)重新裁決,孩子將由父母兩人共同監護。庫克斯法官同時要求,孩子的父親應將在網誌撰寫有關對前妻評語的文章刪去。

打算透過注射 阻止兒子的青春期

楊格訴稱,他的前妻一直給孩子施壓,要求他變性,從他3歲起就一直給孩子灌輸他是女孩的觀念;有打算透過注射「荷爾蒙阻斷劑」(Hormone blockers),以阻止詹姆士的青春期;甚至阻止他的第二性徵出現。

楊格的前妻格奧爾格拉斯是一名兒科醫生,她診斷自己的兒子患有「患有性別焦慮症」。據格奧爾格拉斯指,兒子詹姆士從小就有自認為女性的傾向,經常要求作女裝打扮,甚至為自己起了一個女性名稱露娜(Luna)。格奧爾格拉斯認為詹姆士確實自認為屬女性,故一直協助兒子作女性打扮,亦將他當成女孩子般撫養。

詹姆士的父親對前妻行為大感不滿,亦不認同前妻將詹姆士當成女性撫養。去年8月,格奧爾格拉斯為此入稟達拉斯(Dallas)法院,限制楊格與兒子見面。格奧爾格拉斯

向法院提出訴訟,以圖限制前夫行為,包括必須以「露娜」稱呼兒子,及確保任何不接受「她」是女性的人不能接近「露娜」。為此楊格亦大為不滿,向法庭申請唯一監護權 (sole custody),望協助孩子脫離母親,避免他認為自己屬女性。

兒子行為與一般男孩無異

楊格指出,詹姆士與他獨處時,行為表現與一般男孩無異,並未主動要求穿上女裝,亦對「詹姆士」此稱呼表現如常,認為兒子所謂的自我性別認同是由前妻一手造成。

楊格指詹姆士與他獨處時,並未要求穿上女裝。(圖片:截取 “Save James" Facebook上的視頻 )

楊格在其集資網站「救救詹姆士」(Save James)發起聯署,要求公眾聲援自己。他在網站發布了一段兒子3歲時的視頻。其中他問詹姆士,「你是個男孩,對嗎?」男孩回答,「不是,我是女孩。」

「誰告訴你你是女孩?」「媽媽。」

「媽媽告訴說你是女孩?」「啊哈(是啊)。」

楊格的律師認為,在這麼小的年齡變性,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理產生永久性的負面影響。圍繞小詹姆士變性與否的監護權之爭,在美國激起了一場全民網絡討論,其主題標籤為「保護詹姆士·楊格」(#ProtectJamesYounger)。

幼童不宜進行不可逆轉的性別認同治療

美國多個保守媒體十分關注審訊,質疑格奧爾格拉斯要「化學閹割」(chemically castrated)兒子。連德州國會參議員、共和黨籍的克魯茲(Ted Cruz)也質疑詹姆士被利用,成為「左翼政治議題的人質」(a pawn in a left-wing political agenda)。

俄勒岡州太平洋大學( Pacific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家愛德華茲-裡珀(Laura Edwards-Leeper)澄清,像詹姆士這樣的幼童,不會即時進行任何造成身體不可逆轉的性別認同治療,他們會直到青春期,才能作下一步決定。

(米妮/綜合報導;圖片/ “Save James" Facebook )

延伸閱讀

In James Younger transgender case, judge grants parents joint medical, psychiatric authority

BREAKING: Judge Grants Joint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in Younger Case, Issues Gag Order on Father

Two Parents’ Legal Battle Over Whether Their 7-Year-Old Is Transgender Has Drawn A Child Services Review

「眼球活動追蹤」技術評估戒毒成效 九成準猶如測謊儀 社工指仍不及親子信任重要

近乎測謊儀的科技首度應用在戒毒治療上。香港教育大學整全成長發展中心研究人員與路德會青欣中心合作,將「眼球活動追蹤」技術應用在戒毒研究上,更準評估正接受戒毒治療者的戒毒成效及復發機會,然而社工認為科技仍無法取代父母與子女間的真誠溝通。

香港教育大學整全成長發展中心副總監梁智熊指將「眼球活動追蹤」技術應用在戒毒研究上。

是次科技以顏色Stroop測試主要測試反應力,「眼球活動追蹤」技術利用紅外綫追蹤眼球活動,觀察測試者眼球所注視圖片的位置及時間,並加上內隱連結測試,從結果顯示吸毒者與非吸毒者的反應差距,測試結果近九成準確。

路德會青欣中心(濫用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主任陳曉輝指「生理上的毒癮其實一向不是最難處理,反而『心癮』更難完全戒掉。」而是次「眼球活動追蹤」科技的應用,檢測效果的準繩度接近測謊儀,讓正接受治療的戒毒人士更清楚發現自己或尚「心思思」想吸毒,要更努力去堅持,或相反,可用正面測試結果鼓勵努力戒毒的人士。

但陳曉輝反對以是次科技作測毒用途,「其實最佳的測謊儀就是『信任』。」他指過去曾接獲家長求助電話,只因在兒子房間發現飲筒便斷言兒子吸毒,反映了兩者間的不信任。他又指有家長經常迫子女儲起尿液作驗毒用,「其實愈驗愈破壞關係。」故此他強調這次的新科技,只希用作評估戒毒治療的成效,而非當作驗毒工具。「唯有足夠的信任,子女願意和家長坦誠相對,才是最有效的『驗毒』。」

(盧珺鈺/採訪報導)

2018年光污染不跌反升 商戶自願熄燈約章成「無牙老虎」

鑑於香港的光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環境局自2016年推出自願性質的《戶外燈光約章》(下稱《約章》),但實施兩年後光污染投訴數字反而大幅飆升42%。綠惜地球認為《約章》為「自願性質」,約束力低,並無法有效管制LED等近年興起的光污染來源。

目前約章要求簽署機構由晚上11時或12時至早上7時關掉戶外燈光裝置,環境局戶外燈光專責小組稱簽署約章的5,000個參與單位中,99%有根據約章建議按時熄燈,然而所謂簽署單位原來包括中學、小學、NGO、甚至環保組織等本來就沒大型戶外燈具的機構,反而不少真正光污染戶卻沒響應《約章》,例如港島招牌「國酒茅台」、「樓上」及「食好啲」。

西洋菜街家樂坊的H&M, 12時舖內仍燈火通明。

甚至簽署單位如西洋菜街家樂坊的H&M, 12時後雖關掉外牆大型屏幕,但舖內卻燈火通明。

綠惜地球於是進行兩次實地調查,地點包括在最多光污染投訴的西洋菜街(前行人專用區)及港島維港沿岸地標建築,發現午夜12時的熄燈率,分別只有74%及78%。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劉兆朗又指,除了照明燈火,近年新興的LED照具和電視屏幕已成為主要的光滋擾來源,認為當局有必要另訂應對措施,例如限制面對民居處安裝有關照具的閃動頻率、顏色、亮度及散射角度等。

劉兆朗指:「整體而言,(《約章》)熄燈時間仍具指導作用,不過必須具強制性,才不會成為『無牙老虎』」。

(盧珺鈺/採訪報導;圖片 / 受訪者提供)

【非常爸爸】林立仁出身商業世家 擇慷慨而活 學習做人生好管家

林立仁,出身於商業世家,14歲那年家族生意突然被惡意收購,一夜間一無所有;父母帶着他和妹妹移民溫哥華。一個充滿恐懼、不平衡;更多的是憤怒的少年人,在他心裏只有是復仇、要出人頭地;原來「金錢」在這一刻已埋在他的心底,也造就他今天成為人生的「好管家」。

「現在我做了爸爸,我才明白子女要跟父母溝通,但當年在溫哥華我只懂得拼命唸書,認為只有讀書才可以令我出人頭地;我又拼命做兼職賺錢,也認為只有『錢』,才可以給我安全感。當年我沒有怪責父母,他們也是受人陷害,但我從來沒有跟父母說過我的內心感受,一直將仇恨藏起來。」在記者眼前的林立仁、架着一副眼鏡、談吐間透出謙謙君子的氣息;在說起當年的故事,已是過眼雲煙,心中已不存在仇和恨了。

全程投入開展人生新頁

「過去我受金錢迷惑,追逐名利,但在過去10年我逐漸學習『慷慨』,不再以抓着金錢作為人生目標及安全感。」林立仁說起來輕描淡寫,當中經過好幾年的掙扎和「醫治」創傷;尤以當年只有20多歳的他,已站在銀行及金融界高級管理的地位。

甚麼令林立仁今天淡然退下火線,決定開展人生「好管家」這項工作呢?在2017年10月,林立仁人生中遇到另一次危機;公司突然將他所屬的部門撤掉,在震驚與惱怒下,收拾心情;他毅然放下超過20年的銀行及金融界別的工作,當2018年1月正式離開公司後,他全情投入著書立論、分享自己經驗之外,徹底地轉型成為一個全職宣講「慷慨」理念、將心志付諸行動的人。

林立仁有一位十分支持他的好太太依文 。

「人是自私的,你要他慷慨,真的是很難!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的幫助,我一定辦不到。今天我整個家庭用行動去實踐『慷慨過活』,這才是我想過的有意義人生。」林立仁說得平常。他認為如果人生只是營營役役,好像他以前的工作,在金融機構拼命去賺取金錢及高位,他不會快樂。就在他拼命為金錢鑽營時,倒頭來在2014年,他發現自己得了憂慮症,導致此病的根源就是如何可以賺得更多金錢。

承接過去一直受金錢迷惑

林立仁當時已經結婚有自己的家庭,並育有兩個小孩;他也供養父母、祖母等多人。社會經濟衰退,過往所賺取的豐厚收入,一下子每下愈況,這樣令他內心充滿恐懼;他憂慮金錢不足,不能保護到身邊所愛的人;在壓力下,終於情緒出現問題。

林立仁一家四口都遵從「慷慨」的原則生活。

由於少年的仇恨種子深深埋在他的心底內,他承認過去一直受金錢的迷惑,不肯放下。但今天林立仁接受訪問時露出陽光般燦爛的笑容,他是怎樣豁然開朗呢?

「我學懂應當『一無掛慮』,但學習的過程中分了3個階段,在信仰的帶領下一步步去實踐。」林立仁說起來雲淡風清,但要真正行動起來,也非一般容易,要經過割捨及信心。他是靠着一份信念支持他過「慷慨的生活」。

甚麼叫「慷慨的生活」呢?林立仁除了篤行「十一奉獻」(捐出薪金的十分一)給教會,以助教會發展外,他個人及家庭都遵從「慷慨」的原則生活,以金錢和時間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或者外人會不了解,甚至可能訕笑他。不過他有一位十分支持他的好太太依文,及願意承傳父母品行的兒女思正和思慧。

甚麼是賺夠呢?

「一般中產家庭可能會追逐名牌,甚至奢華的享受;但我們都過得簡樸。8歲的大女兒性格純樸,有『慷慨』的天性,我們不用教她,年紀很小已經很樂意與人分享食物,賙濟真正有需要的人。5歲的小兒子也願意遵守每次擁有1件新玩具,便捐出自己2件舊玩具的『慷慨』原則。」林立仁談起一雙可愛的子女,臉上不期然流露父愛的光采。

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學位的林立仁,1993年畢業後曾在芝加哥過着日夜顛倒的金融交易的工作,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1994年回流香港,亦紥根香港。本可以繼續賺盡人生所有。記者問他:「很多做你們金融行業高級職位的人,30多歲已經賺夠退休。」林立仁立即截住記者追問:「甚麼是賺夠?」

林立仁 開辦「慷慨家庭」講座, 探訪老人院做義務工作是當中的一環。

是的。金錢是不會「賺夠」的,只會跌入永無窮盡物慾之中。林立仁追求另類的人生,他選擇回歸家庭,選擇寫書、應邀到教會及學校團體分享自己的經驗;選擇開辦「慷慨家庭」講座,讓一家人談談「錢」;更讓家長和孩子透過做義務工作,一起進入社區、透過施予,拓闊眼界;因為他要展開人生不一樣的新頁,要當人生真正的「好管家」!

(絲敏/採訪報導;圖片/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林立仁 (Roger Lam) 個人網站

購買書籍 (中文版):慷慨是一種祝福:不做金錢的奴隸,學習成為人生的好管家​

購買書籍 (英文版):Lost and Found: Money vs. Riches

【社會動盪】有調查指:逾一成新人延遲或取消婚禮

社會雖動盪,但年底仍有不少準新人結婚。有結婚資訊平台於今年8月至9月期間,訪問近1,300位準新人,有逾5成新人指婚禮籌備受影響,當中超過1成要延遲婚期或取消婚禮;亦發現發現平均結婚開支微升至37萬元。

生活易《2019年結婚消費調查》雖於8月至9月訪問1,297位今年至2021年結婚的新人,但就近期社會事件,主辦方亦於10月上旬再向其中729位新人了解,發現有52%新人的婚禮因社會氣氛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當中12%要延遲婚期,1%取消婚禮;而其他影響包括減少參觀婚展(33%)、延遲繳付婚禮商戶訂金(19%)、結婚開支比預期多(20%)。

調查亦指出,有新人會抱着悲觀情緒籌備結婚,亦會擔心賓客出席的安全、婚禮當日交通問題,如地鐵突然或預早停駛。

調查指當中12%要延遲婚期,1%取消婚禮。(資料圖片)

此外,有關生活易的《2019年結婚消費調查》結果發現,新人結婚開支自2017年起再錄升幅,平均開支是36.9萬元,較去年微升2%;而籌備婚禮開支中,最高消費項目仍是「婚宴酒席」,每對新人平花費18.5萬元,按年升4%。

 生活易行政總裁馬宗傑於會上分析婚嫁市場趨勢。(圖片:大會提供)

又根據調查,今年的禮金中位數維持於港幣$50,000。雖然有近5成女士 (45%) 認為「新人自行決定」禮金數目便可,但相反,近6成男士 (57%) 則認為需要「迎合女方父母要求」而決定禮金金額,其次才會「與雙方父母商議」(41%)。這反映大部分未來女婿都十分有誠意及孝心,為娶妻必定會尊重外母或四大長老的意願,從而決定禮金數目。

(絲敏 / 報導)

【全球墮胎報告】:一個世紀10億喪生 每天逾3萬胎兒因墮胎死去

美國已有4個州今年通過了懷孕6周後禁止墮胎的法令,而墮胎爭議在全球仍爭論不休。新書《全球墮胎報告》(Abortion Worldwide Report)日前發表,統計百年來全球已有10億胎兒因墮胎死亡,並指出各墮胎合法化是導致墮胎量大增的主因。作者之一的托馬斯·雅各布森(Thomas Jacobson)希望報告結果能引發反思,並尊重生命價值。

新書《全球墮胎報告》統計百年來全球已有10億胎兒因墮胎死亡。(圖片: The Global Life Campaign網站 )

雅各布森認為,墮胎致死的人超過20世紀所有戰爭、大屠殺及其他致死的總人數,這是史無前例的。據外電報導,308頁的《全球墮胎報告》封面寫著「一個世紀、一百個國家、一億胎兒喪生」,紀錄了全球36年的墮胎進化史。

報告顯示,全球墮胎量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共4億胎兒被流產、其次是俄羅斯2.19億、位居第3是美國的6000萬人、加拿大位列23,計有430萬人。

報告還比對了各國墮胎合法前後,墮胎量的變化。以美國為例,自1973年墮胎合法代後,前7前的墮胎人數暴增到每年160萬例。

雅各布森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每日平均有6,500人死亡,二戰則是24,700人,其中包括軍人和平民。但現在的情況是,每天有34,400個胎兒因墮胎死去!

雅各布森表示:寫書的初衷,是有感於太多無辜的生命被終結。他希望透過這書能喚起大家對生命的尊重。

目前全球136個國家中,僅59個國家禁止墮胎。美國計劃生育聯合會 (Planned Parenthood Southeast) 東南支部總裁史黛西·福克斯 (Staci Fox) 說過:農村婦女、貧困婦女、少數族裔婦女的健康狀況本來就不容樂觀,墮胎禁令只會令她們的健康更加差而已。 

她說:農村地區的婦女將無法合法墮胎,她們可能會嘗試自己終止妊娠。即使她們去醫院,醫院的醫療設備也不足,醫生也不敢幫忙。結果很清楚:這些婦女將會死亡。 

推進生殖健康新標準 (Advancing New Standards in Reproductive Health) 研究會的主任狄安娜·格林·福斯特 ( Diana Greene Foster) 說:如果問婦女為甚麼要墮胎,最常見的答案是養不起。不墮胎,婦女們只會更加貧窮。

(視頻: The Global Life Campaign網站 )

(米妮/綜合報導;圖片/The Global Life Campaign網站 )

延伸閱讀

‘It Must End’: Time to Turn the Tide on Abortion, Says Pro-Life Advocate

Abortion Worldwide Report published

Abortion Worldwide Report: 100 Countries, 1 Century, 1 Billion Babies

The St. Catharines Right to Life

英著名維家律師Paul Diamond 擁四孩展父愛

(圖片取自Paul Diamond個人網站)

Paul Diamond(保羅。戴蒙得)是英國著名的律師,從1988年開始專研宗教自由,近年處理多宗與同志運動有關的案件,致力維護一男一女的婚姻和傳統家庭價值。這位站在法院戰線前端的律師,同時是一位慈愛的四孩之父。

天生戰士瞬變慈父

戴蒙德稱自己是「Fighter(戰士)」,所以享受自己的工作,為自己所認定的價值奮戰。然而當談到他的家庭時,他眼神柔和,笑容滿面,自認非常重視家庭。他目前有四個孩子,分別17歲、15歲、13歲和9歲,每周六晚上他都會放下一切工作與妻子和孩子共同渡過,多年如一。

他非常重視父職,也看重婚姻,他認為家庭責任和崗位令男人認真工作,關心家人,過更健康的生活。偏偏英國的社會氣氛常取笑「爸爸」,覺得「媽媽」才是持家有道,懂得照顧孩子,「爸爸」總幫不上忙,或笨手笨腳,加上部分女權主義一直想解除傳統性別定型,「她們想讓女人成為男人!像男人般抽煙,像男人般飲酒,但她們無論如何不會是男人。」他認同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但男性也有其崗位如作為家庭保護者、為家庭作方向性帶領,這些都是男性先天較擅長的。

用愛成為孩子的偶像

戴蒙德 認為孩子仰慕自己因父愛,而非律師身份。

他為維護心中的價值觀而成為律師,但他說沒有特別期望幾個孩子追隨他成為律師,雖然兩個最大的孩子都很仰慕作為著名律師的爸爸。「其實十幾歲孩子對爸爸的工作不感興趣,他們只有興趣爸爸對他們的『愛』,仰慕是由此而生。」他堅持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也最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最感動的一個瞬間是,最大的孩子在某件事上有傑出的表現,然後向作為爸爸的他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不能讓自己令你失望。」他相信這不是因為他是一位「律師爸爸」,而因為他的孩子感覺到父親的愛。

(盧珺鈺/採訪報導)

英著名律師來港 鼓勵港人捍衞孩子擁有父母之權利

日前英國因為捍衞宗教自由而聞名的律師保羅。戴蒙德(Paul Diamond)受邀來港,分享英國因同志運動引發一連串損害宗教自由的案件,並以自身經驗勉勵港人以婚姻保護兒童。

保護家庭 保護孩子

戴蒙德在分享之初以「Save our children(拯救我們的孩子)」開場,指出性權運動對婚姻制度的威脅最終影響孩子。他鼓勵香港人「你應該要去了解現在發生甚麼事」,因為世界改變可以來得很快,包括孩童在學校已有機會接受關於同性戀、多元婚姻等的教育,甚在批核同志的領養案上,法官一句「兒童需要爸爸媽媽」也被指為不寬容。

他在會上又指其實中歐、東歐國家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等,均有保障一男一女婚制的憲法。他認為若政府沒保護家庭的方向,孩子成長就更易脫離婚姻的保護,更指出「孩子擁有家庭,家庭擁有孩子,這是一體兩面的權利。」

捍衞婚姻 承受輿論

他表示因全球文化把推動性權運動與「民主」、「人權」劃上等號,相反「基督教」被予以「保守」、「歧視」的形象,故過去捍衞孩子與原生父母權利是一個困難重重的工作,要承受社會輿論。

他強調任何形式的歧視都不應存在,「如果有人因為他的性傾向而受歧視或欺凌,要立即制止,但我們(基督徒)仍有自由去告訴他人這(同性戀)不是最好的生活模式。」 他引用Lord Carey去肯定宗教自由的重要:「若基督徒對性倫理的觀點,能被說成是『歧視』,那就說不上是尊重民主價值。」

組織律師 組織媒體

他在會上指各大商企、銀行均紛紛表示支持同志運動,在大廈外掛上彩虹旗,偏偏另一方面的聲音幾乎無法被聽見。他又引述多宗基督徒或神職人員因為拒向孩子讀同性戀故事,或提到《聖經——哥林多前書》關於性的教導,而遭提控或失去工作的事件。

故他呼籲更多律師為這些人辯護,更鼓勵在場人士加強媒體工作,因為法官都是生活在香港的,他們同樣閱報,盡量讓維護家庭價值的聲音讓大眾聽見。

平等機會委員會與前總主任束健銘律師指法庭不會立法,如果社會大眾認為有需要,應走立法途徑。

本港高等法庭近日裁定敗訴的爭取同性婚姻或民事結合的司法覆核案(MK案),會上亦有提及,由平等機會委員會與前總主任束健銘律師簡介重點,他引述法官判詞指:「法庭不會立法,如果社會大眾認為有需要,應走立法途徑。」

(盧珺鈺/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