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試過與子女失散,然後四周找尋他的經驗嗎?
近日看了一套2018年的電影《人肉搜尋》(Searching),講述一個爸爸找尋女兒的驚險故事。故事敘述父親Kim與太太結婚後育有一名女兒Margot,但太太後來在女兒中學時因血癌病逝,Kim需要獨自照顧Margot,定期給她學琴的錢及問她晚上在哪個朋友家中等。他是一個不錯的父親,有時會跟女兒說:「我為你感到自豪。」但突然有一天,16歲的Margot突然消失不見了。
父親除了聯繫警方幫助外,自己更透過女兒的臉書、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抽絲剝繭地希望查出事情真相。但當父親找尋女兒過程期間,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了解女兒,驚覺她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Kim的老婆死去,在女兒面前表現強大,從不提及老婆的事。回家後,各自戴著面具,扮演堅強父親和開心少女的角色,雖有傷痛但不會跟對方說。父親以為自己了解女兒,他常常致電知道她在哪裡,但都是事務性的事情,他卻不了解女兒內心,不知道她的朋友是誰,不知道她是否仍有學琴等。Kim只認識家中的她,至於她在外時,卻一無所知。
整套電影都是電腦畫面,對很多人來說,電腦呈現的世界比肉身經驗的世界更真實及熟悉,Kim最後在電腦找回女兒的內心世界。Kim的女兒對著電腦比對著真人更誠實,寧願對網絡朋友分享心事,也不知如何跟家人開放自己。Kim所失去的除了是女兒的肉身,更加是女兒的心靈和跟她的關係。他最後在網上慢慢重組女兒的生命。
網絡提供的世界有很多好處和方便。不但給我們有另一種人際互動,也可以儲存跟離世至親的回憶,而且也有很多資料,協助Kim找到女兒線索。但或許我們最渴望的仍是有血有肉的真實相處。當我們過份使用網絡時,不免令人覺得孤單,雖然大家都愛家中的他,但在面對面時卻難於啟齒,令雙方感受不到被愛。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放下手機,重拾有温度的關係。
(特約撰稿員:林育昌) 自6月起一連很多次的示威活動,不論任何陣營和立場的人,情緒都莫名地被牽動,有精神科醫生勸說如果自己太投入影響日常生活,例如身體有不尋常情況,工作時不能專注,或者與家人難以溝通時,應該暫停投入的狀態,將自己抽離一點,增加面對面的真實人與人之間接觸。話雖如此,投入的人仍然多。
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隨着每月的政治活動增加,一家人外出風險彷彿不斷上升,很多人擔心出街會中彈,或者港鐵突然封站,所以索性宅在家中,但同時卻因此多看了新聞直播,沒完沒了的,全城陷入瘋狂狀態似的。有示威的地區,商舖甚至整個商場封的封,關門的關門,早幾天甚至連賽馬都可以取消,不少人以為經濟蕭條來了,甚至很誇張地說甚麼世界末日……其實,這才是個好時機。
掌握資訊 一家大小樂在其中
猶記得03年,又23條、又非典型肺炎,香港被形容為死城,全城陷入恐慌之中,樓巿大跌。不過不少人偷偷趁低吸納,有人又在那個時間做生意大賺特賺。可見好巿逆巿也是一個巿,只要懂得看準時機,也可以成為賺錢良機。今日我們表面上看到的亂,其實也就只是那幾條街,即使說是遍地開花,其實來來去去,也只是數十個地點,很多時早一兩天也會從互聯網流出消息,所以要知道哪裏可能會有事發生,並非想象一般難。
既然如此,只要掌握資訊,一家大小就可以反其道行之。沙田抗爭嗎?可以走去馬鞍山;北角有意外嗎?改去柴灣就好了。在有政治活動的日子,人都湧去哪邊,全港其他地方就突然變得清靜起來,街道乾淨,通爽,少了自由行的旅客,尖沙咀更是個天堂,消費購物也好,親子拍照食飯也好,既舒服又暢快。有些聰明的朋友,更早已經搜集一些食肆大減價的資訊,例如半價酒店自助餐,或者玩具特價等等,大肆去遊玩一番。
有些地方仍沒有示威者「到訪」
真的很害怕有人搞事嗎?有幾個地方今時今日,人很少,也未有人去抗爭的,非常適合親子玩樂的:1. 本港兩大主題樂園,不但人少,近日也有特價,機動遊戲任玩。2. 郊野公園、海灘。大部分的郊野公園也沒有政治活動的,中秋過後天氣就適合戶外活動了,踏單車、放風箏或行山等等活動也可以享一家人渡過歡暢的一天。
所以,不要因為害怕而選擇停止與孩子外出,孩子即使在所謂的亂世也應該有安全外出的自由,更何況香港距離亂局可遠呢,珍惜我們的家人,享受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也給自己一個理由,暫時拋開社會的低氣壓吧。
「有研究說在產生精子的階段,會同時把爸爸那段時間的所思所想所感,都像USB般存放在這外置裝置。」
人出生很公平,有A就沒有B,四肢發達,相對頭腦簡單;為勢所迫,矮仔多計自然很難稱得上「笨」,而做人有原則自然欠彈性,畢竟智慧是累積回來的。對的事就應該做,在一些小事情上面就變了「㒼(音:萌)塞」,簡單如出門坐小巴或地鐵,如果老爸一早提議是地鐵,無論小巴有一百種好處,甚至大家已同意坐小巴,他最後還是一支箭衝到地鐵站。
年輕時覺得爸爸在應該無所謂的地方有所謂,長大了才明白自己其實都是一個「小老爸」,往往覺得自己的主意是最好的,沒有原因可言,所以我很喜歡主禱文所用的「旨意」兩字,因為意義不重要,由上而下的主意才重要。跟電影《艋舺》的對白一樣:「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啦!」(意思是他們不明白意義這些深奧道理,他只知道義氣這樣簡單的事。)
我爸也是「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主意啦」。
因為不講理由,只講關係,所以他總覺得有什麼事一家之主話事。另外就是他的怒氣,一旦發怒,像檢查用的顯影劑走勻全身,然後突然發熱,感覺自己有超強的氣一樣。我發現我自己發脾氣模式跟老爸超相似,似火鍋一樣,一滾之後就一直滾到瀉為止,但是我們同樣有保溫的按鈕,一按下就是限制暴力模式。
有原則加上牛脾氣是微妙的配搭,出版上一本書時,有機會跟哥哥中學同學往和合石哥哥的靈位,他們讓我知道哥哥也如我與爸爸一樣,在外是兔子,回家是獅子。
爸真的老了,從前擲爛杯的日子好像史前一樣久遠,所以我們很少再同時開兩個鍋,通常發脾氣都是每次一位。每當我在其他場合,「一人火鍋」過後,偶然會想起爸爸的「㒼塞」,真的有一個「萌」的感覺,讓我覺得遺傳的不只是外貌還有內心,這是件很可愛的事。
有研究說在產生精子的階段,會同時把爸爸那段時間的所思所想所感,都像USB般存放在這外置裝置,我姑且稱它為「㒼塞」的精子吧。它還承載不同的性格,比方說表面軟弱、內心堅強;表面怕事、實質顧全大局,多想別人,少想自己。到今天,三十五歲的我說盤骨以上的一節脊椎痛,爸爸還是會極度緊張。
所以再加上媽媽的優點,我的性格發展出來就堪稱完美囉(這種想法當然也是另一種「㒼塞」)。說了這麼久,只是想跟爸爸說,即便是缺點,凡是我遺傳了你的,都是優良。因為我今天懂得愛自己、接受自己,終於明白要接受父母給我的性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