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對新人中式集體婚禮 中式婚嫁以禮念父母恩

婚姻為家庭基石,有8對新人除簽紙結婚,更非常重視婚禮背後的意義,甚至選擇細節繁多的中式婚禮集體成婚, 以拜天地、拜父母、念「山盟海誓」,讓新人記得要感恩父母和現在擁有的一切。

拜天地拜父母念親恩

名為「山盟海誓」的集體中式婚禮29日於饒宗頤文化館舉行,場地設計古色古香,8對男女身穿傳統中式的褂裙馬褂,其中2對直接在當天請律師證婚,正式成為法律上的合法夫妻。

潘生表示整天最深刻的是「拜堂禮」,「自己編寫的婚禮誓詞沒有想到要加入父母,甚至天地的元素,但這次(婚禮)拜天地、拜父母、念『山盟海誓』,讓我記得:是的,要感恩父母和現在擁有的一切。」潘太則難忘敬茶「明倫之禮」,指聽到丈夫首次開口稱呼她的父母為「爸爸、媽媽」,有難以形容的感動,雙方父母喝下他們奉上的茶,也有被認同的感覺。

潘生潘太向父母敬茶

另一對新婚夫婦黃生、黃太表示,早已有結婚打算,當知道是次婚禮由服裝化妝,到攝影律師等全包,且還可以體驗中式集體婚禮,都感到是難為可貴的經驗。黃生表示自己和母親都是基督徒,過去參加的都是西式婚禮為主,多得這次機會才得以體驗中國傳統禮儀。

場地所限親友少 來年補辦穿婚紗

不少新人因當天場地所限,只能邀請少量親友到場,故來年仍會補辦喜酒,屆時會改為穿上西式婚紗,嘗試另一種氣氛。

是次中式婚禮由撐紅傘、灑喜米、唱喜歌、播喜樂,到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交拜、敬茶,甚至金豬回禮,都仔細根據傳統禮俗進行,部分新人驚嘆原來一般簡約的奉茶儀式省卻了許多重要細節,更表示不少親友除了抱着恭賀心情,亦因好奇中式婚禮環節而出席。

主辦單位與新人同切回門金豬

(盧珺鈺/採訪報導、 圖片/大會提供)

【賣春養家】淚!印度12歲女童被警帶走一刻 還道歉「媽媽對不起」

印度賣淫問題非常嚴重,已引起國際組織關注。喀拉拉邦(Kerala)近月發生一宗令人心傷的事。一名12歲女童,為了撐起家裹的生計被迫賣淫,從10歲那年開始,陸續與30多名男子進行性交易,直到被鄰居發現,遭揭發才曝了光。女童被警方帶走前,想到不能繼續賺錢,還在家中木門刻上「媽媽,對不起!」看了令人感到眼濕。

女童在家中木門刻上「媽媽,對不起!」看了令人感到眼濕。(圖片來源: 印度郵報)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女童父親工作不穩定、祖母生病,家裹連房租都付不出來,生活出現問題。2年前,女童父親跟朋友收了錢,獻出女兒的第一次,女童從此展開賣身生涯。這兩年期間,女童和30多名男子進行性交易。

這名女童後來健康亮起紅燈,也開始不想上學,鄰居透露,經常見到有男人出入女童家;接着,女童的家中就會傳出她的哭聲,鄰居覺得奇怪,請校方要注意女童的狀況,才讓全案曝光。

女童被警方帶走前,擔心父親會吃上官司,也對於之後不能再為家裏帶來收入,感到非常抱歉,她在家中的木門刻上「媽媽,對不起」。警方介入處理後,醫生診斷女童處女膜破裂受損。她被帶到庇護中心暫住,總算結束賣淫生涯。

印度性交易問題非常嚴重,首都新德里附近,一處亞洲最大卡車中轉站「桑賈甘地運輸中心」,成為印度最大淫窟,每天聚集至少超過7000人,司機只要花約港幣6元,就可以買春,這些錢足夠賣淫女子,養活一家大小一天,這裏也成為愛滋病的傳播地,引發全球關注。

(米妮/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Sorry, mother’: Heart-breaking message written by girl, 12, as she was taken away by authorities after she’d been raped by 30 men over two years at her home in India

‘Sorry Amma’, scribbles 12-year-old raped  ..

Girl 12 kena tuai by father & his friends, Sorry Mother! scribbles 12-year-old 

【教養有辦法】等待的人生需盡玩

懂得在生活中取樂,人生才會其樂融融。

香港人最怕等待。出門等車子,坐上了車子等交通暢順,停下來吃喝要等位子,有位子又要等飯菜到,旅行要等坐飛機….. ,總之,生活就是連串的等待。大人要等,孩子也照樣要等。等待的時候,孩子會說「悶得要死」,父母會覺得等待磨人。

其實,動一動腦筋,舉一反三的話,等待可以變成一連串老少咸宜的遊戲。以下是一些可供參考的例子:
一、一人一故事:帶孩子到街上觀看行人穿梭來往,是磨練他觀察力的好機會。可以隨意選一個路人,然後替他編一個故事的開頭,比方說看到一位拿著公事包急步疾跑的男士,可以說:「他一定剛從銀行出來,公事包裡藏著祕密的文件,要運送到另一個地方。」孩子可以提另一個說法:「我覺得他是一位好爸爸,因為接到孩子生病的電話,所以急急趕回家。」總之,各說各法,愈多愈好。講完一個路人的故事,可以選另一個。
二、凝望「它」:在等待的地方,一人隨便選一個物體,如一個筆座,然後向另一人盡力描述之,先是概括,再一步一步仔細起來,如「這是文具的一種,圓筒形的,是藍色的,在房間的右邊….. 」讓對方慢慢地猜。
三、玩串聯:你想一個字,然後請孩子想另一個與之有關的字詞。比方說,大人先說「腦袋」,孩子說「想到溫習」、大人再說「溫習想到冷氣」(因天氣漸熱溫習一定要開冷氣),孩子由冷氣想到「夏天」,遊戲就是如此接連下去。
四、美感大測試:在商場的茶樓等位子時,總會逛逛商場,為免撩起覆水難收的購物慾、不妨與孩子化身成審美專家,為每一家店舖的櫥窗裝飾評分一下,又或問孩子櫥窗內的四件衣服她會選哪一件等,測試大家眼光之餘,也順帶看看是否親子連心,連審美觀也一樣。
五、桌上遊戲:只要飯桌上有紙有筆,很多遊戲都可以玩。比方說「猜字」,一人心裡想一個字,先寫第一劃,再第二劃,直到對方猜到為止。也可以圖代替筆劃,是另一種玩法。
六、扮未到先知:每逢帶孩子去一個新的地方,他總會有新的期待。在未到達目的地以前,可以來一個腦袋大震盪,各人先預測一下那地方是甚麼樣子?色系?有哪些店舖?附近有何風景?看看誰猜得最接近。

這只是拋了小小一塊磚頭,盼望能引起大家的玉(或玩耍的慾望)。總之,要訣是「等待的人生需盡玩」,懂得在生活中取樂,人生才會其樂融融。

【母親的快樂】曾太希望兒子健康快樂地生活

今年21歲的朗晞屬於嚴重智障,他最快樂的時刻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朗晞的母親曾太甜在心頭,因為她的快樂,其實就是見到兒子健康快樂地生活。

朗晞在7個月大時經常抽筋,被醫生確診患有嬰兒痙攣,此病屬於難治性癲癇症之一,曾太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兒子。「當時他的抽筋次數頻密,對抽筋者來說,最危險是會跌倒,我經常提心吊膽,怕他突然抽筋,繼而倒地。他曾在食飯時抽筋,頭不是撞到張枱就是飯碗。」

回首最初,曾太一度陷入自責的深淵,經常問「點解?係咪我做錯事?」之類的問題,可以做的檢查和治療都做了,又試過求神問卜,但始終改變不了事實,隨時間流逝,她不再問原因,著眼點放在如何照顧好朗晞。「頭幾年最辛苦,每對夫婦都深信自己的BB很健康。當知道個仔有這個病,的確很難接受,亦想像到條路好難行。」

在朗晞的小時候,曾太著眼點放在如何照顧好他。 (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曾太最初幾年全心全意照顧兒子,打算等他有改善才要第二個小朋友。「結婚時與丈夫計劃生兩個孩子,加上我們年紀開始大,都覺得是時候要多一個小朋友,所以生了個女,兩兄妹相差7年。」她坦言,女兒的出世令她分散注意力,同時為整個家庭帶來歡樂,讓她漸漸不再陷於情緒低谷。

持續學習的生活

曾太安排朗晞在家學習,她利用美國專門給腦損傷兒童的教材教導朗晞,直至朗晞9歲才正式入讀基督教靈實恩光學校。他在該校畢業後,到靈實恩光成長中心持續學習。中心採取了一個介乎學校與成人服務中心的運作模式,提供的學習範圍比較生活化,包括了社區生活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日後順利過度到成人服務中心,亦提供言語治療包括吞嚥治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及音樂治療等。

該學校及成長中心歡迎家長陪伴學生上堂,在朗晞的每個返學日,都必定見到曾太與家傭的蹤影,她跟其他家長非常熟稔,互相支持。現時,朗晞的生活充實,早上返成長中心學習,下午回家後,由曾太協助朗晞做手肌訓練,之後讓他小睡片刻,睡醒後做步行訓練,晚上一家人享受晚餐。朗晞喜歡翻圖書,曾太時常跟他一起看書,作為一個親子活動。

帶住兒子去旅行

朗晞不懂得說話,可以用簡單的手語,進食要用匙羹,洗澡、大小二便需要別人協助。「他的抽筋很嚴重,基本上24小時都需要人睇住,但很感恩是朗晞至今可以保持活動能力,毋須借用輔助器材協助步行,照顧上不用太吃力。」

雖然朗晞步行時需要家人或工人姐姐扶持,但曾太認為總比不懂步行好,正因如此,曾太經常帶着朗晞周圍去,由行公園到去外地旅行,吃吃美食,大家都開心。

曾太經常帶着朗晞周圍去,大家都感到開心。(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在曾太心目中,朗晞的性格溫和,只是抽筋令他睡眠質素欠佳,人容易忟憎,遇上這個情況,曾太會安撫他或給他喜歡的玩具,讓他盡快平伏下來。曾太留意到,朗晞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最開心。「去公園時,他一邊手拖住爸爸,一邊手拖住我,我感覺到他很開心。在家中,他有爸爸媽媽的陪伴,都感覺到他很滿足。」

為了照顧朗晞,曾太細心聆聽醫生的指示,同時教導家傭,如何處理朗晞的抽筋問題。朗晞除了有抽筋外,還有濕疹和鼻敏感,健康狀況大致良好。

一家人在一起最開心

從朗晞身上,曾太自覺改變不少。「我以前做財經記者,每天接觸的都是股市、金錢,從沒有想過自己個仔有嚴重智障。我有很多的反思,例如這些嚴重智障小朋友的生命價值是甚麼?他們不會工作,好像沒有貢獻,但當我見到他們行一步路、飲一啖水、吃一口飯都很費力,我深深體會到幸福不是必然。」

她認為,嚴重智障人士是弱勢社群,沒有太多人關注他們的權益和福利,如果家長都不肯挺身而出,便無人為他們發聲。「他們不會說話,行動能力差,有些只會坐係度,好容易被人忽略。我覺得要切身處地看待他們,視他們為一個人而不是物件,希望其他人可以想想,他們有甚麼需要。」

多關注弱勢社群

問曾太有何期望,她笑說:「只要朗晞健康,睡得好,食得好,痾得好便足夠,不會再諗望子成龍。」對於將來,就有這個期盼:「在他小時候,有學校幫助解決問題,不過當子女畢業後,家長可能會徬徨,面對的壓力很大。

她認為,一般學生畢業後出路甚廣,可以選擇升學、就業,或工作後持續進修,但嚴重智障的學生,畢業後沒有太多的選擇,而且要等候多年才能夠入住院舍。(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嚴重智障人士宿舍輪候需時15、16年,非常漫長。)中間有一個很長的真空期。慶幸香港現時有靈實恩光成長中心,但由於資源有限,收生人數有限,成長中心目前只能接受靈實恩光學校的畢業生。她希望不久的將來,所有智障學生畢業後,社會有更多的資源為他們提供持續教育。

(何寶華 / 採訪、撰文、攝影)

【亂世家人】《金宵大廈》中怪獸家長的出路

TVB近日播放的《金宵大廈》大受好評,其中一個單元劇《鴉烏》更引起不少人重新討論「學童壓力」及「怪獸家長」的議題。

東東是《金宵大廈》少有的小朋友,而且常常鬼馬地跟看更對話,跟別人打機等,活潑形象十分突出。但很少看到他的父母,直至《鴉烏》單元開始。原來東東的母親不是跟他一起居住,父親卻忙於工作,因此東東不時交由金宵大廈內不同人照顧,但父母其實很愛東東,希望他努力讀書,他朝有一天出人頭地,因此努力工作賺錢。

母親跟東東的對話,大部分都是問他:「仲打機?」

東東為何要消失?

母親跟東東的對話,大部分都是問他:「做哂功課未?」、「仲打機?」等等,十分反映多數親子對話的現況。她又安排東東學習他不喜歡的豎琴,當他很想找人陪他打他最喜愛的乒乓球時,父母卻沒有時間。他惟有一個人自己向着牆打乒乓球。最後他因為不想做大人,跟鴉烏離開這個世界,令人想到香港近年學童自殺情況。

最後母親明白東東的內心世界,驚覺:「原來有啲人唔係贏在起跑線,係未起跑已衝線,仲要東東跑場永遠不會贏的比賽。」這句話把現況進一步推向無奈和絕望。當「怪獸家長」以為可以令子女贏在起跑線時,最後發現別人已衝線。哪有何出路?

東東最後因為不想做大人,跟鴉烏離開這個世界,令人想到香港近年學童自殺情況。

很多人說,父母不應做「怪獸家長」,應給予子女更多休息遊玩時間,但我想說,這是「離地萬丈」的建議。大部分父母都不是天生的怪獸家長,他們都想子女有休息時間,有開開心心的童年,無奈是大環境迫使他們成為怪獸。因為其他小朋友放學後去功課班、之後去補習班,再之後去奧數班、然後才回家。周末補英文和學音樂。有不少家長的確讓子女有充足玩樂時間,開開心心,但當子女升上更高年級時就開始「跟不上」甚至名落孫山,感到無助,除非你的子女是資優生,放學後只去功課班,周末只學音樂,成績仍不錯,但這些人十分少數。又或者你的子女讀國際學校,才不用參與這遊戲。

父母遺漏「愛的關係」這重要一點

在家長眼中,何謂「贏在起跑線」?第一,家境好,父母收入高。因此劇中父母努力工作,在名校面試時做司機的父親也要穿上西裝裝作自己有高尚職業。第二,不斷安排子女參加興趣班,提升他們才能。但這些都是提升競爭力的外在條件,遺漏了一個內在條件,就是「愛的關係」。但很少人會形容「愛的關係」會令子女「贏在起跑線」。

不少人批評父母不應做「怪獸家長」,這是離地萬丈的建議,大部分父母都不是天生的怪獸家長。

家長要知道,子女參加的是一場馬拉松,而途中最需要的其中一個能力,是抗衡逆境及壓力的心理能力,遇上疲倦及痛楚時仍然有信心及樂觀地堅持下去。我們不時看到有名校生抑鬱甚至自殺的新聞,因而說「現在的後生仔抗壓能力不足」。但抗壓能力的高低取決於家人跟他是否有相愛的關係,這點成為他們安全感和自我價值的來源。但父母寧願花更多時間工作賺錢,幫子女報讀更多興趣班及入名校,都不願意花時間陪子女,因為他們不覺得愛的關係是提升競爭力的因素。而愛的關係也不單是陪伴,而是有意識地關心子女感受,建立關係。

今天孩童跑的馬拉松愈來愈難跑,他們最需要的不單是強勁的腳骨力,更需要強大的後盾和啦啦隊,在他們失意無助時,有人跟他說一聲:「你已經做得好好」。

(圖片來源:《金宵大廈》截圖)

男男申公屋案續審 房委會稱公屋為家庭計劃重要基礎 須優先保障傳統夫婦

男同志與同性伴侶欲以「一般家庭」申請公屋被拒,從而提出司法覆核,9月26至27日申請方和答辯方各自陳詞,有待法官周家明判決。代表房委會的資深大律師陳樂信陳辭,直指在房屋政策上,保障傳統婚姻屬合法目的,在分配公屋資源上,傳統婚姻應受到比其他形式婚姻更多的保障。

陳樂信陳詞稱,公屋為重要及珍貴的社會資源,而政府在分配公屋資源時需要考慮社會經濟狀況,並由特首簽署確實,故房委會在這政策上,應可獲較多酌情權,而法庭不應輕易干預。

他亦強調,公屋資源有限,把單位分配出去,任何輪候者都會失去獲分配該單位的機會,這並非針對同性伴侶的規定,故無直接歧視他們。且同性伴侶雖不能以「一般家庭」名義申請公屋,但仍可以個人名義申請,即他們申請公屋的權利並未被剝奪。

陳樂信又引述在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梁鎮罡爭取配偶福利一案中,雖判決令公務員同性伴侶可享異性伴侶同等福利,但終審法院認同保障一夫一妻的傳統婚姻屬一個合法目的,且該案的判決只牽涉金錢福利安排,與公屋這種有限的社會資源,性質完全不同。在有限資源上,政府要優先保障佔大部份會育有孩子的傳統婚姻,接納同性伴侶的申請會令傳統家庭輪候公屋時間拉長,減低市民成婚生子意欲。

不過,法官周家明質疑,允許同性伴侶申請公屋,到底會令「一般家庭」公屋輪候時間增加多少,但陳樂信無法即時提供答案。

代表申請人的律師白天賜(Tim Parker)又指出,同性伴侶現只能申請單人公屋,但輪候時間比異性夫婦長12年,獲發公屋也不可與伴侶同住,且在當今情況下沒任何方法可令他們在公屋同住,一方離世後另一方也無法繼承公屋。

案件編號: HCAL 2647/2018

延伸閱讀:男同志偕「夫」申請公屋被拒提覆核 房委會律師:政策應保障傳統家庭
【終極判決】同性伴侶配偶可享公僕福利

【3個好去處】秋高氣爽又有優惠 團聚家人踢走陰霾

這些月來,大家可能都累了。好趁秋高氣爽及連續多天假期,再加上平時擠滿了遊客的香港景點,卻因為市道低迷,紛紛減價速銷,以優惠的價錢吸引香港人消費。

昂坪360 | 童遊時光  $88 懷舊價購買纜車門票

跳飛機、「東南西北」、飛行棋等童年地道玩意陪伴幾代人成長, 可算是當年小朋友的最佳玩伴。今個秋日,到昂坪 360 可以重溫兒時小玩意。只要香港居民在優惠期間於東涌纜車站票務處出示香港身份證正本,即可以2006年的「時光倒流」開幕價88港元購買成人來回纜車門票 (標準車廂) 1張。此外,又會以「童遊時光」作主題,展出多款懷舊玩意,亦有多個經典玩具打卡位。

玩具收藏家莊慶輝提供 50至千禧年代玩具在「玩具時光隧道」展出。 (圖片由昂坪 360提供)

場內由即日起至 11 月 10 日設置多個巨型經典玩具打卡位,包括 3 米高巨型纜車扭蛋機、飛行棋、七彩扭計骰、趣怪陀螺及練習簿「東南西北」,年輕一代與家中長輩再次體驗跳飛機的樂趣,回味他們兒時遊樂場的歡樂時光。

昂坪 360 於市集圓形廣場特設逾 3 米高的巨型纜車扭蛋機,打卡之餘又可以扭出迷你童趣玩具。機內其中 50 份扭蛋玩具是來自香港玩具收藏家莊慶輝所開設的「幸福玩具店」,精心挑選舊齡年代的流行玩具,別出心裁。

現場更設有「玩具時光隧道」,展出玩具收藏家莊慶輝所提供的50至千禧年代玩具。活動期間,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會舉行「周末大笪地」,有幻彩泡藝表演及精彩專業的花式搖搖表演,可以免費參與糖畫及中式吹糖等傳統民間手藝玩意。

年長一輩可以重溫當年的街頭小食「糖畫」。 (圖片由昂坪 360提供)

「童遊時光」活動詳情

香港迪士尼樂園 | 香港居民專享「雙重暢玩」優惠

不用多說,迪士尼樂園差不多是每個小朋友甚至父母喜愛的家庭活動和親子好去處。無論是米奇、唐老鴨以至近期大熱的安娜、愛莎,均是大家熟悉的卡通人物。迪士尼樂園裏,滿載奇怪驚喜,讓一家大細樂而忘返。

香港迪士尼由即日起至10月31日,港人可以$688入迪士尼樂園玩兩次,同時享額外優惠,包括兩張樂園商品店9折購物優惠券、小食亭爆谷買一送一優惠券、兩張於精選或豪華餐廳購買套餐$20折扣優惠券。

入園指定時間:
第一次入園: 2019年6月26日至10月31日
第二次入園: 2019年9月1日至10月31日

提提大家,香港居民憑出示香港身份證可享此優惠;或3至11歲賓客需持有由香港出世紙及附有相片的學生手冊副本。而餐飲及小食優惠(每張為「電子優惠券」)只可於入園當日使用。

迪士尼樂園差不多是每個小朋友甚至父母喜愛的家庭活動和親子好去處。 (圖片:香港迪士尼網站)

「雙重暢玩」 優惠詳情

海洋公園 | 「暢玩公園遊天際」套票 73折

由即日起至2019年12月20日,可享73折的優惠價,即成人每位港幣$498  (原價港幣$686);小童每位港幣$249 (原價港幣$377), 購買「暢玩公園遊天際」套票。以1張套票,暢玩兩大景點!

● 購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12月13日
● 換領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12月20日

套票:包括海洋公園門票 (標準成人門票/標準小童門票) 及天際100標準門票 (標準成人門票/標準小童門票) 各1張 (有效期為使用套票日起計7日內)

Line公仔Brown同Cony打扮成可愛小巫師,10月現身海洋公園。(圖片:海洋公園Facebook )

● 暢玩公園遊天際」套票優惠詳情

男同志偕「夫」申請公屋被拒提覆核 房委會律師:政策應保障傳統家庭

Nick Infinger與同性伴侶於海外成婚,回港以家庭名義申請公屋,但因不符合「夫妻」定義而遭房屋委員會拒絕申請,因而入稟高院提出司法覆核。房委會代表律師則表示政府政策應優先保障傳統婚制下的夫妻,利於生兒育女建立家庭。

代表申請人Nick Infinger的白天賜大律師(Tim Parker)在庭上作出陳詞時,指公營房屋政策中對「家庭成員」的定義只限於異性戀的夫婦、父母及子女、祖父母及孫子女,完全排斥了同性已婚伴侶申請公屋的資格。同性情侶即使在海外成婚,在本港公共房屋政策層面,待遇未能與異性夫婦一致,等同間接歧視。白天賜續指公屋需求緊張,如容許同性伴侶以家庭名義申請公屋,比起現時政策要迫使同性已婚伴侶以單人名義各自申請公屋,更有效舒緩供求壓力。

代表房屋委員會的陳樂信資深大律師認同,現時公屋資源已十分短缺,故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務必需顧及社會和經濟層面的考慮。如把外地同性婚姻伴侶加入申請公屋的行列,會大幅增長一般家庭輪候公屋的時間。陳樂信認為政府政策應保護法律定義下傳統男女夫妻的家庭,作為最基本單位。公屋的制度正是建立家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若政策使傳統定義的家庭輪候公屋時間增長,將更不利於建立家庭制度。

案件明天繼續聆訊。

案件編號: HCAL 2647/2018

新一代青年人持放任消費態度 專家建議理財教育納入高中課程

有調查表示新一代的青年人是不會選擇以高危方法,如「卡冚卡」及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反映受訪青年對防範理財危機的警覺性頗高;不過,他們會有「不刻意計較使費」或「有幾多用幾多」等放任消費態度。有組織建議將「理財教育」納入新高中課程,助青年及早開展財務策劃 ;亦建議家長讓子女參與部分家庭理財決定過程,提供活用知識的機會 。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今天(26日)公布有關「改善青年理財教育」研究報告。在1,034名受訪青年中,近四成(38.2%)表示沒有編定財務預算或詳細記錄開支的習慣;另近半(48.6%)表示曾試過入不敷支情況。儘管如此,超過八成受訪者均認同掌握個人理財能力的重要性(82.8%)。

建議納入新高中課程「其他學習經歷」指定範疇

有關研究於2019年7至8月期間,透過網上問卷方式,訪問本港1,034名就讀高中、大專/大學級別的學生,以及應屆大專/大學畢業生。研究亦訪問了20名青年個案,以及多名熟悉相關議題的專家和學者,了解他們對於青年理財教育的看法。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組召集人黃家裕指,理財教育並非學校必須涵蓋的常規課程內容,教育工作者因而容易忽略其深遠價值和影響。他建議教育局把理財教育納入為新高中課程「其他學習經歷」的指定範疇之一,藉此鼓勵學校在恆常課程以外,加強學生理財能力的培訓,讓他們及早掌握最基本的理財知識。

家長讓子女參與家庭理財決定以提供活用知識機會

此外,成員林惠業和吳志庭均認為,家長、商界及大專學界等可就推動青年理財教育多走一步。家長可嘗試讓子女參與部分家庭理財決定過程,提供活用知識的機會;而商界則可於產品或服務加入理財教育元素,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各大專院校的學生事務處亦可考慮加強教育學生與兼職工作相關的理財知識,裝備學生迎接職場或人生可能面對的財務狀況。

問卷調查顯示,只有極少數受訪學生選擇以高危方法,如「卡冚卡」(4.0%)及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2.0%),以應付入不敷支情況。另分別有六成半和五成半受訪青年不同意「先使未來錢」(67.5%)和代朋友進行借貸(54.5%)。此外,合共逾半受訪者指自己持「量入為出」(32.2%)、「未雨綢繆」(20.7%)的用錢態度;以上各項反映受訪青年對防範理財危機的警覺性頗高。

不過,他們的理財觀念仍有不足之處。合共近三成表示自己持「不刻意計較使費」(18.6%)或「有幾多用幾多」(10.2%)等放任消費態度;亦有受訪專家指部分青年或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缺乏理財動機。

研究報告參考了英國及國內部分地區將理財教育列為必修內容的做法,發現學習頗具成效。有受訪青年個案和學者表示,本港高中階段是推行理財教育的理想時機,不論從教育意義、實用和可行性等,均較其他學習階段優勝。受訪學生亦傾向認同以活動形式學習,如課外活動,以及校外活動如投資比賽、工作實習等。另有受訪個案指理財教育需要擺脫說教形式,以情境活動和體驗式學習為主,效益將更大。

青年創研庫「教育與創新」組 透過網上問卷方式,訪問本港1,034名就讀高中、大專/大學級別的學生,以及應屆大專/大學畢業生。

(絲敏/採訪報導、圖片/香港青年協會)

少數族裔學中文遇瓶頸 家長憂難就業

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於9月25日公布平機會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的第二份報告,該報告檢討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系統,並提供建議以改善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情況。報告反映目前教育和考試制度,難以讓少數族裔學生達到合理中文水平,致影響就業機會。

工作小組一共舉辦了12場小組意見交流會、8次個人會面及3場學校訪問活動,與170名持份者會面。發布會上邀請了一位少數族裔家長Herdip KAUR分享,她在成長中讀國際學校,誤以為自己中文不錯,直至畢業後找工作連連碰壁,令她決心讓子女入讀主流學校,惜女兒由小學升中時,被要求入讀「非華語」班別,結果中文水平不進反退。分享反映在現存教育制度下,家長即使刻意讓土生土長的子女融入本地教育,但也未必得到公平學習中文的機會,亦沒有合適的考試制度客觀反映子女的中文水平。

少數族裔家長Herdip KAUR

工作小組召集人利哲宏博士表示,必須堵塞現有學習系統上的漏洞,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一個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整全中文課程,為教師提供專職培訓課程,並建立一個能涵蓋目前非華語學生常考中文考試的資歷階梯,更適切地反映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水平。此外學校亦要為少數族裔家長提供雙語資料,確保家長有充分選校及中文科考試選項的資訊。

(盧珺鈺/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