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現正在香港社會中蔓延開去,受感染的人數愈來愈多。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表示,近來有不少人向他求助,因最近發生的社會事件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例如在參加遊行活動後或從電視、社交網站看到一些涉及暴力的片段,出現了不開心、害怕、焦慮、緊張的情緒反應,甚至乎經常流淚,情況不容忽視。

當中,部分人的情緒比較差。「這些人擔心自己參加遊行後受到秋後算帳,突然間被人捉走。就算沒有參加遊行,只不過看到涉及暴力的影片,若果之前曾經試過被人襲擊,可能會勾起昔日不愉快的回憶,引致情緒容易波動。」
整體負面情緒增加
事實上,早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愛+人」隊列研究團隊發現,目前(2019年6月至7月反對逃犯條例草案期間)抑鬱症患病率為9.1%、自殺風險為4.6%,比起之前(2014年佔中期間)抑鬱症患病率的5.3%、自殺風險的3.6%還要高,可見本港社會已出現「精神健康疫症」。另一方面,在50-59歲組群的抑鬱率為11%,20-29歲組群的抑鬱率為5.7%,前者比後者多一半。
陳醫生認為,精神健康疫症不是傳染病,而是一個會令人容易受感染的問題。「凡有大環境的轉變,情緒一定會變差。2003年香港沙士期間,人主要有的是抑鬱和焦慮,各人都擔心自己感染沙士死亡。到了2019年社會撕裂,不單有抑鬱、焦慮的情緒,還多了不滿、憤怒、對抗、仇恨的情緒,情況較難處理。」
他指出,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繃緊」的狀態,會產生抑鬱情緒,嚴重可導致自殺。亦會出現身心症狀如頭痛、胃痛、腹痛、腹瀉、手震、手腳麻痺、失眠等。「別以為只要發洩一下(如大吵大鬧、動武)便無事,其實動怒會傷腦,腦部傳物質(Neurotransmitter)出現混亂,就會引發情緒和身體的症狀。」
3招避免感染「精神健康疫症」
1.學習抽離:
有些人非常留意事態發展,睡覺前不斷「Loop片」,以致睡眠質素欠佳。如果看了相關片段後感到不舒服,建議暫時停止收看、閱讀或接觸有關資訊。不妨往外地旅行散心,心情會好一點。

(圖片取自pixabay免費圖片庫)
2. 重拾嗜好: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尤其是要多做帶氧運動,均有助改善情緒。適當的社交生活也很重要,與三五知己風花說月可以開懷大笑,暫時少談政治。

3. 放鬆練習:
做靜觀練習(與禪修、靜坐異曲同工),專注自己此時此刻的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有洗淨心靈的作用。

如果精神狀況較差,包括經常發噩夢、食慾不振、神不守舍,可能已患上創傷壓力症(PTSD)或其他情緒問題,應盡快向專業人士如精神科專科醫生、心理學家等求助。
家長可以怎樣做?
有不少家長提及,香港現時景況前所未有,他們不知道怎樣跟小朋友作討論。陳醫生留意到,有小朋友就近來的社會問題而感到疑惑或不知所措。「舉個例子,小朋友在家時,聽到父母有一個立場,但回到學校,可能聽到另一些言論,與父母說的是反調,小朋友因而覺得無所適從。」家長應與學校緊密聯繫,以小朋友的身心健康為前題,探討可行的應對方䅁。
陳醫生不贊成家長讓小朋友看太多有關暴力的片段,小朋友如心智未成熟,不懂是非黑白,他們看片後會情緒不安。
(撰文 / 何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