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面對校園欺凌 豈只解決是非對錯

(評論員:林育昌)我們的孩子當在學校受到欺凌時,根據最近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孩子是不懂得應對,甚至有尋死的想法,而大部分教師或家長只集中處理事情的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處理他們情緒問題。

在調查中,被訪者覺得找了大人,但問題沒解決,似乎就是指出,在整個互相傷害,或欺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人集中處理的是誰對誰錯,但少有處理孩子的情緒。進一步而言,成人的世界中,作為孩子榜樣的大人們,平時究竟怎樣處理衝突,如果我們面對無理的指責,又會怎樣回應?我們是否懂得冷靜下來,首先處理孩子內心的憤怒、羞辱等等情緒,而不只是憤怒及要找出「罪魁禍首」,而孩子仍然處於無助及甚至恐懼中。

幫助助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

可見校園欺凌問題,首要的任務,可能根本不是處理對錯,或者建立機制保護孩子,而是為教師、家長做好心靈建設,幫助他們面對孩子有一天在校園也會面對衝突,甚至欺凌,而當那一天來到的時候,這些大人應該要有能力好好去協助孩子學習了解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去面對不同的衝突。

獅子山青年商會及香港家庭調解協會最近發佈一項調查稱,近四成受訪小學生稱曾被欺凌,當中兩成被訪者不懂應對,一成會選擇抗拒上學,百分之四點八有自殺念頭。在各項欺凌事件中,超過四成被訪者被起花名,兩成三被訪者被人故意推撞,一成四曾被用腳絆倒、拳打腳踢,情況令人擔憂。

家長要冷靜 切忌武斷

在學校、家庭及社會上的大人會告訴孩子,遇上欺凌,要告訴可以信任的大人,當中包括老師、爸爸和媽媽,可惜調查中發現,被欺凌的孩子中只有12.4%曾向人求助,而且問題沒有改善。香港家庭調解協會總幹事梁淑瑜表示,學校擔心被標籤,會選擇息事寧人,學生未必意識到自己已被欺凌,家長有時會覺得事件「小兒科」所以輕看孩子情緒,甚至認為孩子被人欺凌是因為他自己有問題,所以才遇到欺凌。

說到這裏,問題似乎有兩點:1. 校園欺凌似乎確實存在,這些事情每天都在傷害孩子們的心靈;2. 我們的家長、教師似乎也因着各種原因,未能協助孩子渡過。
梁淑瑜建議家長要冷靜,切忌武斷,要切身處地理解對方感受,再鼓勵雙方和解。

事實果真如此?首先,甚麼是欺凌?香港城巿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曾就校園欺凌作出一系列的研究,所謂欺凌,必須要有三個特徵:重複發生、具惡意和權力不平衡的狀態。有時單看一個事件。例如改花名,如果全班也會互相改花名互相傷害的,事情就已經不是欺凌,已經是一個班級風氣的問題。又例如言語嘲笑,如果是互相的,之後甚至有動手,甚至每天都有動手,有互有勝負的,則已經是校園衝突的問題,搞清楚事件定性是重要的。

壓抑孩子的情緒 埋下更大炸彈

馮麗姝的研究也指出,在發現不同情況的攻擊者和受害者,其處理事情的方法可以看似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打人的動作,有可能是防衞上的先下手為強,也有可能是早有部署,而這些行為背後,往往同時又隱藏着大量的原因。如果大人只看「打人就是錯」於是同時處罰二人,最後可能往往將大家的情緒同時壓抑着,最後問題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會像地雷般,埋下之後更大的炸彈。


(以上評論並不代表《風新聞》立場)

延伸閱讀: 教育局界定的欺凌行為



【教養有辦法】陪孩子讀書

孩子明白讀書重要,又能掌握溫習的竅門,溫書才不會變成親子相殘的苦差事。

依然記得電視廣告那個溫馨的畫面,孩子在孜孜不倦挑燈夜讀的時候,母親的手遞來一杯熱燙燙的牛肉茶,孩子呷進口的,是牛肉的提神清香,也是慈母的貼心溫柔。

我們的少年時代,大概都被這樣的畫面感染了,所以一旦自己有了孩子,也盡量陪讀、陪默書、陪測驗、陪考試……愈陪愈緊張,愈陪愈失措。

於是把孩子交託給補習老師,以為一來可免傷和氣,二來在專人的指導下,孩子的功課自然突飛猛進。豈料,孩子倚賴老師,父母也仗賴老師,倚賴便生懶惰拖延(沒有老師便不溫書),拖延生「臨急抱佛腳」的惡習,縱有老師日日陪伴,成績卻是「奄奄一息」。

學習溫書,永遠是由動機牽發。孩子明白讀書重要,又能掌握溫習的竅門,溫書才不會變成親子相殘的苦差事。

孩子為甚麼會自動自覺溫習呢?除了週而復始地告訴他讀書的重要外,便是讓他明白,溫習過後便可做他想做的事,如兒時的遊戲,少年時代的「電話粥」,甚或給他一個遠景,「讀好書,打好基礎,將來便可實現當醫生的夢了」。

其次便是把溫習由繁化簡。童年時用圖像形聲誘發記憶(如強記preposition的sorry與thank you都是for,以音近解說給孩子,人生除了中英數常識外,還有重要的兩科:sorry科(for)與thank you科(for)。孩子長大了些,便要教他筆記的記錄:怎樣把冗長難背的歷史地理,化成有根有據的重點,如皇帝必定有德政與暴政,分成兩類再加以列舉,豈不是簡化易背嗎?

還記得女兒讀小學時,知道孩子要準備測驗,我與外子特地跑到超級市場,買備了晚餐的材料,泡製一頓「爸媽飯」,作為對她苦讀的支持。孩子不但吃了,還添了飯,然後又怡然自得回房溫習。看著她蹦蹦跳跳走回房間的背影,心頭不禁暖和起來。偶而為孩子的苦讀生涯添些驚喜,可是支持他苦讀下去的「能量」呢?

陪讀溫習,最大的要訣是:愈陪愈讀,愈讀愈樂時,便要學習「放手」不陪了!

【MK案】庭外反應

明光社:對於法庭不允許介入,明光社副總幹事傅丹梅表示可惜,不排除日後會尋找其他官司再度申請。她認為任何涉及改變香港婚姻制度的討論,不應只由法庭處理,應交由全民討論,並深入研究任何改變對本港的家庭、特別是下一代的成長會帶來甚麼影響,避免個人權利,凌駕大眾權利。

 

明光社副總幹事傅丹梅對法庭判決表示可惜

基恩之家 Alan 形容今次是贏了一仗,認為教會有不同多元看法。他所屬的彩虹之約發聲明指,尊重法庭決定不讓任何基督教會及組織介入,明白香港大眾對同性婚姻有不同的意見,均應獲同等尊重。


延伸閱讀:

【MK案】首宗同性結合案 官拒批宗教團體變性人介入 下月開審 (2019/04/23)

【MK案】撐同志教會介入訴訟 高院下周二開庭審理 (2019/04/18)

首宗同性結合案 官拒批宗教團體變性人介入 下月開審

MK是一名女同志的代號,她入稟以司法覆核(Judicial Review) 挑戰香港《婚姻條例》,只容許一男一女結合,剝奪她和同性伴侶的婚權或結合權利,指違反《基本法》和人權法,案件排期下個月廿八至廿九日審理。

開審前夕,八個宗教團體和個人,本月相繼向法院申請介入訴訟,法官周家明今日(23日)用一個早上聽取各方陳詞,並於下午頒下判詞,否決所有介入者申請。到底MK案為何如此矚目,引發天主教香港教區、明光社和「彩虹之約」教會介入? 他們在庭上的陳述互為關連,又如何各自理解婚姻定義和涵意?

明光社和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委託何宇浩大律師(左)指,允許同性結合將會徹底改變社會結構。

天主教教區罕有入稟 指同性結合違反家庭自然組成 憂產生逆向歧視

代表天主教香港教區大律師陳詞指,香港《婚姻條例》概念源自基督教對婚姻為一男一女結合的定義,教區須向法庭補充宗教角度對婚姻的釋義,並解釋社會由家庭組成,一旦法例允許同志結合,對家庭組合定義亦隨之瓦解,破壞婚姻等同破壞家庭,促請法庭不要單純依重法理考量本案,呼籲法官「看闊一點」,並指出最少六十萬一千信奉基督教的市民,都持有同樣的看法。如允許同婚,教會或教堂受法例所限,可能被迫為同志舉行婚禮,否則被告歧視。

明光社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委託同一位律師指,允許同性結合將會徹底改變社會結構,亦引述明光社民調指,七成受訪市民對香港實行同性婚姻有保留,明光社作為基督教團體,能提供多年累積的調查和數據協助法庭,而家校關注組亦提出同性結合影響兒童被照顧的權利。

同志友好教會組「彩虹之約」 提供多元看法

法官在頒詞透露,多間教會包括九龍佑寧堂基恩之家香港基督徒學會等組合「彩虹之約」,在得知天主教教區、明光社等團體入稟後,法官形容「被激發」申請介入,令團體及個人介入申請者增加至八名。

「彩虹之約」團體的代表大律師蔡騏指,法庭應允許不同意見的教會介入。

「彩虹之約」團體的代表大律師蔡騏在庭上簡單陳詞,他指如果法官允許宗教團體介入,代表包容同性戀傾向及性小眾的教會,包括在香港有過百年歷史的九龍佑寧堂,亦有同等權利介入,提供多元看法,但他並未進一步觸及或回應同性婚姻在法理上依據,他說留待法庭批准介入時會提交書面陳詞。

跨性別梁詠恩以個人身份入稟,律政司和代表MK的資深大律師李志喜,分別反對和贊成她的法律觀點,雙方意見相反。

律政司反對跨性別女同志梁詠恩申請 對其餘團體保持中立

跨性別梁詠恩以個人身份入稟,代表她的大律師Tim Parker,在庭上仔細解釋她的身份和本案有關連,指梁詠恩本身是男性,經性別重置手術後變性為女人,而她的性取向仍舊喜歡女性,故她的獨特情況是「跨性別女同志」(Transgender Lesbian woman)。代表律師進一步指出,她受W案影響,由於她已變為女性,所以她在目前《婚姻條例》下不能與另一名女性結婚,在沒有同性婚姻的前題下,她所代表的跨性別群體,只能在變性或結婚之間二擇其一,Parker 強調她需要介入本案,令法庭知悉跨性別群體的法律權利如何被剝奪。

代表律政司大律師馬嘉駿指,律政司認為梁詠恩跨性別背景,與本案僅處理同性戀情況無關,反對她申請介入,並進一步指她想結婚但不能夠進行只是假設,因為她從未申請結婚,認為她的情況應另立案件處理,而律政司對於其他宗教團體介入,保持中立,未有反對。

代表MK的資深大律師李志喜則與律政司剛好相反,她支持梁詠恩介入,惟反對天主教香港教區、明光社和性傾向條例家長關注組介入。李志喜指,本案明顯具爭議性,意見兩極化並無共識,她引述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法律年度開啟禮陳詞指,「法院職能只處理法律議題,別無其他」,如容讓宗教團體介入,法庭不單陷入在社會、宗教甚至神學理論作判斷,認為法庭不應該冒險遊走於與法律不相關的領域,否則陷入無邊際的討論。

李志喜亦指出社會上存在「恐同」組織,提出不真實的資料散佈反對同志的言論,故她反對其他團體介入並獲取與本案有關的資料,擔心MK女同志的資料洩漏而受害。代表天主教教區的律師反駁指,教內不存在「恐同」,亦引述教牧的文章同性戀不是犯罪的說法。

法官周家明於中午聽畢各方看法,延至下午頒下判詞,法官指,MK案主要涉及基本法和人權法例爭議,MK和律政司雙方已呈交大量資料和案例,觸及婚姻在基督教下的含意和婚姻概念的演變,認為其他團體或個人的介入,無助法庭掌握更多觀點。

法庭不作社會道德價值判斷 留待庭外辯論不容介入

法官指明白本案吸引不同團體或個人加入,他們對本案的議題持有強烈意見或立場,但法庭不能為這些社會、道德、宗教或神學觀點和價值作出裁斷,亦不能基於法律以外的觀點作考量,法官強調他們應在法庭以外的地方辯論,尤其在法庭處理社會意見紛紜的案件,今次已有八名申請介入,一旦容許部分人士介入,其他有興趣人士亦「有樣學樣」湧到法庭申請,法庭不能開此先例

至於梁詠恩跨性別的獨特例子,法官認為她已決定並完成性別重置手術,她變性為女性之後,她面對的問題就如其他同性戀者,如本案申請人MK情況一樣,所以亦不會容許她介入本案。由於梁詠恩的律師無償(pro bono)協助她今次申請,而其他團體亦不是基於個人私利而申請,法庭不判罰額外訟費。

延伸閱讀:
【MK案】撐同志教會介入訴訟 高院下周二審理 (2019/04/18 )
【MK案】庭外反應 (2019/04/23)


【同志參選】首位男同志市長角逐美國總統:是時候改朝換代

(綜合報道)14日,美國印第安納州南灣市長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正式宣佈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西方媒體標榜有望成為首名最年輕,並公開同性戀的美國總統。

Pete Buttigieg 宣布角選美國總統時,在台上與丈夫Chasten親吻。無獨有偶,政壇素人Lori Lightfoot 日前當選芝加哥市長,亦與同婚伴侶親吻。來源:The Daily Beast

過去周日在南灣的公開演講中,37歲的布蒂吉格率先感謝自己的丈夫「讓他成就自己」。布蒂吉格有著超凡履歷,哈佛大學畢業生,英國牛津羅德學人(Rhodes scholar),通曉七國語言,亦參戰美國對阿富汗戰爭,本身已是「人生勝利組」,有美國傳媒形容布蒂吉格相是現任總統特朗普的相反。

雖從未晉身美國聯邦政府或參眾兩院,在內政、外交能力薄弱,但布蒂吉格的競選口號是「為美國人帶來新的春天」,強調自己屬八十後的新一代,相比民主黨其他的潛在對手,現任副總統拜登等人年輕,能帶領美國進入新時代他的個人網頁載有一張拖著丈夫的照片,配著文字:「遠超於贏取一場選舉,這是關乎贏取一個時代」。

布蒂吉格的丈夫亦成為傳媒訪問對象,美媒以「有望成為美國第一先生」(Become America’s First Gentleman) 形容他。

布蒂吉格29歲時當選中西部小城南灣市市長,該城市曾被選為「美國十大最頹廢城市」,他以新興產業挽救當地經濟,得到「彼特市長」(Mayer Pete)的親切稱呼,他首次參選市長時並未「出櫃」,在競選連任期間公布與丈夫Chasten Buttigieg是伴侶關係,此後依然勝出大選。

媒體標榜布蒂吉格有望成為美國首名最年輕,並公開同性戀的總統。

同志身份迎合政治正確

諸如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幾近成為首位女性總統的希拉里,民主黨打造總統候選人形象時,往往豎立身份政治的旗幟,勾起美國人對於民權運動的記憶,回應美國民眾求變的傾向。《紐約時報》大選評論員多次將布蒂吉格與奧巴馬作出比較,指出他擁有年青和權力核心以外的特點,為人帶來「改變和希望」。

遠超於贏取一場選舉,這是關乎贏取一個時代
截圖來源:布蒂吉格的競選網頁

民主黨新星 解救最頹城市

分析指,奧巴馬執政期間主力發展綠色能源和高科技,使靠農業礦業過活的中西部百姓感到被拋棄,按推測民主黨需要在未來的總統大選中重新取得美國中西部的選票。由此觀之,布蒂吉格的優良地方政績明顯優勢。布蒂吉格亦深明此道,在宣布參選演講強調個人深植中西部和南灣小鎮的政績和抱負。

當地傳媒報道,布蒂吉格在過去一季籌得700多萬美元,展開角逐總統的工作,並將會到不同份州演講,爭取全國支持,準備民主黨黨內初選。

不能迴避總統的同志伴侶

華人同志群眾接受《CNN》訪問,形容布蒂吉格的當選對中國內地的同志運動有正面幫助。近年,冰島及盧森堡的首相與中方會面,媒體都未有提及他們的同性伴侶。「試想像,習(近平)與布蒂吉格和他的丈夫會面」,他們期待美國國事訪問,能迫使媒體不能迴避報導同性伴侶的訊息。

延伸閱讀:

布蒂吉格有著超凡履歷,哈佛大學畢業生,英國牛津羅德學人(rhodes scholar),通曉七國語言,亦參戰美國對阿富汗戰爭,本身已是「人生勝利組」 。
影片來源:The Daily Show with Trevor Noah頻道



【MK案】撐同志教會介入訴訟 高院下周二開庭審理

女同志就政府未成立機制容許同性伴侶結合,提出司法覆核,由高等法院法官周家明審理。繼三個團體包括明光社、香港天主教教區等,申請介入訴訟,再有四個撐同志的教會和團體,包括九龍佑寧堂、同志教會基恩之家等申請介入,高院下周二(23日)將開庭半小時,決定是否批准介入。

以往同類訴訟中,亦有團體申請成為介入訴訟人(Intervenor)。法庭會以團體與案件是否有直接關連,或論點有無參考價值,來決定批准或拒絕介入。在QT案中,法官否決12間銀行的介入,指其法律觀點與當事人重覆。

擬介入的四個團體,立場傾向撐同志,包括九龍佑寧堂、同志教會基恩之家性神學社以及香港基督徒學會。筆者曾致電九龍佑寧堂核實,目前未獲回覆。法庭審訊表已顯示七個團體,連同律政司以及MK的律師代表,當日會出席公開聆訊。

另外三個團體,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明光社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早前向媒體承認,已委託律師申請介入訴訟。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法庭不會輕易批准介入,「他都考慮你加入的時候,你不是與訟雙方,你有什麼可以幫到法庭,而提出的意見是與訟雙方律師不能提出的呢?」

三案同行 TF、STK正排期

目前有三宗涉及同性戀者挑戰婚姻制度的司法覆核申請,其中以MK名義入稟的申請人是29歲本港女同志,她指本港現時無類近民事結合的機制,讓同性伴侶在港締結合法的配偶關係,違反《基本法》第25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等。另一宗涉及21歲大學生TF,挑戰《婚姻條例》局限於婚姻由一男一女結合是違憲,應按《基本法》及《人權法案》將條文改為兩個人。第三宗是31歲男同性戀者STK與同性伴侶在紐約結婚後,要求政府承認海外締結的同性婚姻。法庭在本年一月初決定先處理MK案,並排期於5月28日開審。

延伸閱讀:

【MK案】首宗同性結合案 官拒批宗教團體變性人介入 下月開審 (2019/04/23)

MK案】庭外反應 (2019/04/23)

【Google難敵諫書】AI道德委員會「被解散」委員轟暴民政治

Google關注發展人工智能時涉及的道德問題,特意成立由外部人士組成的監督部門「先進技術外部諮詢委員會(ATEAC)」。然而,委員會在3月尾成立僅9天,就因員工大力抗議,被迫叫停計劃,令外界大跌眼鏡,亦擔心AI發展日後更難受外界監管。

詹姆斯(Kay Coles James) 為美國傳統基金會主席,基金會屬美國領導智庫,與不少共和黨政治人物淵源甚深。(網上圖片)

委員被控恐跨症

委員會的名單公布後數天,2,556名Google員工以及外部人士發作聯署公開信,要求Google剔除獲提名的委員詹姆斯(Kay Coles James),69歲的詹姆斯由去年1月起,領導美國傳統基金會,屬國內保守派智囊,Google員工聯署批評她反跨性別的立場,以及對移民政策的主張。

公開信指詹姆斯出任保守派智庫組織,立場保守,並引述她昔日反對性傾向歧視法的立場,她認為歧視法傷害家長權益,以及讓所有女性更衣室和女性賽事都開放予生理男。

此外,詹姆斯曾批評跨性別運動激進地將女人的定義改為男人,「會消滅女人在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權利。」,其主張被聯署者指是恐跨症(transphobia),對同志安全構成威脅,不適合成為委員會成員。

容納保守派 傷害還是寬容

人工智能對未來人類社會影響深遠,有分析指由誰主導影響AI發展,變得政治化和複雜。(網上圖片)

Google發言人早前向外界確認解散AI道德委員會,原因是ATEAC未能如期發揮作用,但表示仍會對人工智能發展負責,並尋求外界的意見。據《金融時報》分析,人工智能對社會影響深遠,隨着政治趨兩極化,由誰可主導或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變得複雜

聯署者批評Google以「多元觀點」的理由採納詹姆斯,是將「多元變成武器」,並憂慮她將會使人工智能「不承認跨性別人士、不聆聽女性的聲音、看不見女人的膚色……自行製作武器」,最終傷害同志群體。

詹姆斯在報紙撰文,對聯署者的「不寬容」表達失望,又在社交網站形容Google「屈服於暴民意識之下」,表明自己受邀加入保守派領袖的觀點,聯署者卻未能接納多元,「當你不與他們同聲同氣,就會被排擠在對話之外。」

人工智能強大 涉私隱和軍事威脅

2018年Google發表了「Google的人工智能原則」,關注到人工智能強大所帶來的道德課題,包括臉部辨認的私隱問題、開發軍事應用等,並於剛過去的3月26日公布委員會名單,原本計劃委員會能夠在道德層面上,監察名向Google提意見。

8人委員會來自世界各地,除了代表保守派公共政策的詹姆斯之外,還有研究私隱行為、語言學和倫理學的學者,其中還有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教授吳德愷。

延伸閱讀《華盛頓郵報》/《Google博客》/《聯署公開信》/《明報

【花生背後】如何挽回分叉的感情線

Sammi鄭秀文在三月時,與丈夫接受家人斟茶後感言:「婚姻得來不易,每一對couples都務必珍惜和努力守護」 來源:鄭秀文ig

編按: 藝人許志安和黃心穎的娛樂新聞曝光,令許志安和鄭秀文這對被譽為「娛樂圈最後一個童話」破滅,除了「食花生」評論抽水外,實質要面對的如何跟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少年溝通。綜觀社交媒體轉發和評論,70/80後普遍關心Sammi鄭秀文,90後就關心馬國明(馬明),更以 #馬明放假一天 表達支持。

婚姻倫理資源中心鄭安然撰文:青少年面對現實世界殘酷打破憧憬,甚至完全放棄對愛情的期盼,指出「世上沒有童話式愛情,但不代表世上不可能有愛情」。(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請按

娛樂新聞成為蘋果日報A1頭條,明報頭條為巴黎聖母院焚毀。

面對明星出軌或戀情告吹,如何牧養對愛情失去信心的青少年?

每次當我到中學及教會分享戀愛講座,談及「承諾」是愛情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時,總會有一至兩個同學搖頭嘆息,感覺像看破紅塵,然後在分享時表示「不現實,沒可能」,有些甚至說自己決意一生不嫁/娶(女生較多,男生也有),細問之下,發現他們不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

當我再了解他們的背景及深入傾談下,發現他們都有熟悉的人的愛情破裂,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姊、朋友,甚至是名人,導致他們不相信愛情。曾記得當年堪稱金童玉女的方力申和Stephy 結束十年情時,也有青少年跟我說:我對愛情完全失去信心。我曾在本會社交媒體「戀愛甜甜圈」的Instagram中發佈一個非正式的「民意調查」,詢問以大學生及中學生為主的網民是否同意,當「看到親人好友,甚至名人婚姻失敗,會影響你對婚姻的信心。」有超過六成的人回答「同意」。因此,我認為明星戀情告吹的新聞一出現,就是我們牧養年青人的好機會,以下是一些建議。

一、聆聽發問

先聆聽他們對這些新聞的看法,讓他們自由討論及發表看法,牧者可借此了解更多他們的愛情觀、自我觀、對異性的看法、甚至成長經歷,不用急於發表自己看法。「你地點睇最近……..的新聞?」「點解你咁睇?」

二,反思愛情

青少年對愛情失去信心,部份源自他們心中對童話式愛情的憧憬,但現實世界的殘酷自然打破如此憧憬,甚至完全放棄對愛情的期盼,走上另一極端。牧者可以認同他們,指出「世上沒有童話式愛情,但不代表世上不可能有愛情」。

相反,我們可以改變對愛情的看法。愛情的美麗不在王子和公主開開心心在城堡生活,它的美麗是在於即使人不完美,大家仍然努力學習互相照顧,不離不棄。因此,我們可以建議年青人在戀愛前努力預備和增值自己,在選一個「好伴侶」前先自己成為一個值得選的「好伴侶」,建立自己美好的性格及懂得跟異性相處的能力。戀愛期間更需要雙方努力磨合及不斷經營。

三,小心擇偶

牧者可以指出即使明星情侶是俊男美女,有名有利,是眾人心中的理想配偶,但都不保證愛情可以天長地久,反映這些都不是愛情的重點。

因此,選擇配偶要非常小心。不要只看到對方十分俊美、令你心如鹿撞、對你好好及很愛你,就開始一齊。相反,更重要是看對方是否適合長久相處及重視忠誠,即使他將來遇上更好的人,但都只跟你一起,願意放棄整個森林?否則,都是先在友誼中多相處及了解。

當然,以上只是一些參考,讓牧者可以借新聞打開跟青少年談愛情的契機。他們對愛情失去信心也有很多原因,如原生家庭、情傷等,需要長時間陪伴及支持。

【同性生育】借卵借肚借母乳 六旬母親為同志兒懷胎

男同志馬修,找來媽媽任代母,為自己誕下孫女。
圖片來源: Ariel Panowicz Facebook

[綜合報道]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名61歲媽媽,為同性戀的兒子和他的丈夫當代母,成功誕下女嬰烏瑪(Uma)。剛出生未足一日的女嬰,交到一對男同志「父父」手上。

男同志馬修和伊洛,陪同媽媽生產,之後一對父親會負責照顧女兒。
圖片來源: Ariel Panowicz Facebook

這對「父親」32歲的馬修(Matthew Eledge)和29歲伊洛(Elliot Dougherty),在美國合法結婚四年,眼見其他兄弟姐妹都生兒育女,刺激他們「生育」的願望,並決定放棄領養,以人工生殖科技「生育」。

以金錢聘代母違法  找媽媽充當代母

馬修的媽媽西斯莉已年屆61歲,她主動請纓代孕,讓兒子與其他人的受精卵,植入自己腹中:「如果你需要一個代母,我無需考慮,樂意懷孕。」她解釋自己並沒有深思熟慮,反而是按著自然的本能,幫助兒子與他的同性丈夫。

她唯一擔心已停經,無法生育,經醫生檢查後,確定媽媽(女嬰祖母)西斯莉健康的程度相當適合進行代孕,醫生認為這種情況相當例外。惟一要彌補的是在西斯莉身體裡注射雌激素和黃體酮,重新激活子宮,準備懷孕:「要在國內找到這樣的人屈指可數,肯這樣做的人就更寥寥無幾。」

西斯莉在醫院誕下女嬰Uma, 攝影師為一家人紀錄新家庭成員出生過程。
圖片來源: Ariel Panowicz Facebook

由於年事已高,西斯莉在懷孕期間食盡苦頭,妊娠反應嚴重,「同樣地孕吐,但持續更耐……因為我老了,飲食管束較容易,亦不用再照顧其他孩子。只要專心懷孕……等到我把他們如寶石般珍貴的嬰兒交到他們手中,一切都值得。」

兩個家庭的「結合」 向丈夫的胞姐借卵

一個女嬰涉及四名「父母」 圖片來源: Ariel Panowicz Facebook

為了兩個家庭的「結合」,馬修的丈夫伊洛,向25歲妹妹賴比(Lea Yribe)借卵,與馬修的精子,先進行體外授精,並將授精卵放入馬修媽媽的體內。一個嬰兒涉及四個人的生命( 如下圖),在九個多月的懷胎後,馬修媽媽(女嬰名義祖母)誕下5磅13安士的烏瑪。

烏瑪的出世紙上,父母分別是一對母子:馬修和馬修的媽媽,亦即烏瑪的祖母
烏瑪的出世紙上,父母分別是一對母子:馬修和馬修的媽媽,亦即烏瑪的祖母
圖片設計:賴仁

根據烏瑪出生州份的法例,出世紙上必須登記懷胎十月的生母,大雖然西斯莉名義上是祖母,出生證明和實質上卻都是生母,但由於卵子由烏瑪的姑姐賴比提供,所以烏瑪實質上也是姑姐的女兒。

父親方面,提供精子的馬修固然是血緣父親,在出生證明上亦是烏瑪的生父,所以烏瑪的出世紙上,父母分別是一對母子:馬修和馬修的媽媽,亦即烏瑪的祖母。

馬修批評「我們有同志婚姻,整個制度卻完成跟不上。」圖片來源: Ariel Panowicz Facebook

對於這個複雜的關係,馬修認為,這個是有創意的生育計劃,未來會由兩位父親主力照顧女兒成長,包括已向剛生育的女性朋友借母乳。馬修亦表示,未來會將其身份及來龍去脈,全然坦白地教導女兒,她的降生是因為身邊有智慧、美麗、和藹的女性無私的付出。

二人現計劃申請領養程序而取得對烏瑪的撫養權,卻感長路漫漫,馬修批評「我們有同志婚姻,整個制度卻完成跟不上。」換言之,在法律上烏瑪的父母是一對母子。而站在烏瑪的角度看,只要西斯莉和賴比二人堅持自己的身份是祖母和姑姐,她將會沒有媽媽和母系的親屬;而舅父和爸爸是一對已婚戀人,舅父將來會爭取法律承認為爸爸。

花費31萬港元可主導生育權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2017年超過78,000個嬰兒是透過人工生殖科技出生,佔了美國整體出生人口的1.7%。對不育夫婦而言,人工生殖科技是生育的最後手段,對同志伴侶而言卻是不二之法。馬修表示,透過生殖科技,父父對子女的孕育有希望更大的主導權包括以基因測試篩走不健康的胚胎,以確保出生的嬰兒沒有天生殘疾。基因測試連同代孕程序,花費四萬美金(約31萬港元)。

延伸閱讀:NBC News / 美聯社 / 奧馬哈世界先驅報頭條日報

【合久必婚/分】悲痛的「不變」婚姻

編按: 《合久必婚/分》以真實的家庭故事為本,並由資深家事調解員協助撰寫,期望讀者透過瀕臨離婚的男女關係,或破裂家庭的故事,學習與至愛相處之道。為保障當事人私隱,文章描述的細節或經修改,並以化名代替。

本文重點:這段維持了二十五年的婚姻,擁有四個孩子的家庭,沒有婚外情、沒有家暴,太太卻堅持離婚,只因……

在婚約當中,最常被強調的字眼都關於「不變」,無論環境怎樣改變,那個「不變」的承諾就是婚約。然而,是否所有的「不變」也換來美好甜蜜的結局?

葉雄和美蘭在最艱難的時代相識結婚,當時大家都在草根階層掙扎求存,美蘭下嫁葉雄,認為終得一歸宿、依靠,夫妻兩人又非常喜歡孩子,在往後二十五年的婚姻中,共育了四個孩子。

然而家庭的壓力非同小可,在這二十五年間,美蘭一邊持家,一邊工餘進修,終考獲會計師資格,拉拔孩子長大,支付了家庭大部分開支。反觀葉雄,二十五年如一日,仍舊做著一些靠勞力換薪酬的工作,惜體力已大不如前,又常因小故辭工,不知不覺收入水平連美蘭的四分一也不及。

丈夫的不思進取,換來美蘭的一紙離婚協議。

在葉雄與美蘭前來見我時,葉雄已在彼此共識底下搬到劏房居住,美蘭與四名孩子共住夫妻聯名物業中。而夫妻決定離婚的最大爭議點,正好就是物業的處理。

葉雄認為既是聯名物業,應該要賣掉再對分收益。但物業賣掉後四個孩子就失去居所,所以美蘭不同意。而且美蘭心中極大不忿,她認為這些年來,她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也是由她照顧小朋友為主,現在還負擔起供樓責任,所以在財政或照顧起居上毫無貢獻的葉雄,根本不應得一分錢。

但在葉雄的角度,當然他也疼孩子,但他認為現住的聯名物業是以前的舊物業換來的,而舊物業自己也有貢獻供款,加上現今的物業是他親選的,刻下樓價上漲,他自覺應得一份。

這個複雜的物業分配問題,足足花了九個月時間討論,最後因為葉雄非常抗拒上庭,只能含屈地接受了一個「各讓一步」的協議:物業會在一年後賣出,美蘭會一筆過付葉雄幾十萬,至於孩子們的照顧,葉雄信任由美蘭全權負責。雖然個案似是得出結論,但留在心中的傷痕卻難撫平。

美蘭二十五年的忍耐、苦撐、不甘,二十五年前以為可以依靠的那個人,到最後不僅沒盡好丈夫責任,還要瓜分她努力的成果。當中的壓力實不足為外人道。

然而對於葉雄,其實也是一道深深的傷痕。在完結這個案前,他問了我一句:「其實你有小朋友嗎?」背後是在質問:你真的能明白我的心情嗎?

在整個處理離婚的過程,他才驚覺四個孩子皆同情媽媽,站在美蘭身旁,沒人願意跟他說話。失去了婚姻、孩子,他卻現在才如夢初醒,落得孤身住在劏房,挾著不足以再度置業、也不曉得能維持多久生活的數十萬,面對茫茫前路。

葉雄在二十五年的婚姻中,完全不發現跟太太的價值觀已漸遠,還一直認為生活已很安穩,沒什麼需要改變進步,他甚至一直以為自己是好爸爸,豈知原來子女早已對他心生不滿。

他自覺沒做錯什麼:沒婚外情,沒家暴;但原來沒關心子女、沒理解太太、沒跟家人溝通,都會成為裂痕,到太太提出離婚才醒覺,婚姻卻早已在日積月累的侵蝕中變得千瘡百孔。

婚約中「不變」的是承諾,但原來一對夫婦共度漫長的歲月,若果在生活方式、價值觀上難再同步,那他們仍是要面對一段痛苦難維持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