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林育昌)我們的孩子當在學校受到欺凌時,根據最近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孩子是不懂得應對,甚至有尋死的想法,而大部分教師或家長只集中處理事情的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處理他們情緒問題。
在調查中,被訪者覺得找了大人,但問題沒解決,似乎就是指出,在整個互相傷害,或欺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人集中處理的是誰對誰錯,但少有處理孩子的情緒。進一步而言,成人的世界中,作為孩子榜樣的大人們,平時究竟怎樣處理衝突,如果我們面對無理的指責,又會怎樣回應?我們是否懂得冷靜下來,首先處理孩子內心的憤怒、羞辱等等情緒,而不只是憤怒及要找出「罪魁禍首」,而孩子仍然處於無助及甚至恐懼中。
幫助助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
可見校園欺凌問題,首要的任務,可能根本不是處理對錯,或者建立機制保護孩子,而是為教師、家長做好心靈建設,幫助他們面對孩子有一天在校園也會面對衝突,甚至欺凌,而當那一天來到的時候,這些大人應該要有能力好好去協助孩子學習了解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去面對不同的衝突。
獅子山青年商會及香港家庭調解協會最近發佈一項調查稱,近四成受訪小學生稱曾被欺凌,當中兩成被訪者不懂應對,一成會選擇抗拒上學,百分之四點八有自殺念頭。在各項欺凌事件中,超過四成被訪者被起花名,兩成三被訪者被人故意推撞,一成四曾被用腳絆倒、拳打腳踢,情況令人擔憂。
家長要冷靜 切忌武斷
在學校、家庭及社會上的大人會告訴孩子,遇上欺凌,要告訴可以信任的大人,當中包括老師、爸爸和媽媽,可惜調查中發現,被欺凌的孩子中只有12.4%曾向人求助,而且問題沒有改善。香港家庭調解協會總幹事梁淑瑜表示,學校擔心被標籤,會選擇息事寧人,學生未必意識到自己已被欺凌,家長有時會覺得事件「小兒科」所以輕看孩子情緒,甚至認為孩子被人欺凌是因為他自己有問題,所以才遇到欺凌。
說到這裏,問題似乎有兩點:1. 校園欺凌似乎確實存在,這些事情每天都在傷害孩子們的心靈;2. 我們的家長、教師似乎也因着各種原因,未能協助孩子渡過。
梁淑瑜建議家長要冷靜,切忌武斷,要切身處地理解對方感受,再鼓勵雙方和解。
事實果真如此?首先,甚麼是欺凌?香港城巿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曾就校園欺凌作出一系列的研究,所謂欺凌,必須要有三個特徵:重複發生、具惡意和權力不平衡的狀態。有時單看一個事件。例如改花名,如果全班也會互相改花名互相傷害的,事情就已經不是欺凌,已經是一個班級風氣的問題。又例如言語嘲笑,如果是互相的,之後甚至有動手,甚至每天都有動手,有互有勝負的,則已經是校園衝突的問題,搞清楚事件定性是重要的。
壓抑孩子的情緒 埋下更大炸彈
馮麗姝的研究也指出,在發現不同情況的攻擊者和受害者,其處理事情的方法可以看似是一模一樣的,同一個打人的動作,有可能是防衞上的先下手為強,也有可能是早有部署,而這些行為背後,往往同時又隱藏着大量的原因。如果大人只看「打人就是錯」於是同時處罰二人,最後可能往往將大家的情緒同時壓抑着,最後問題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會像地雷般,埋下之後更大的炸彈。
(以上評論並不代表《風新聞》立場)
延伸閱讀: 教育局界定的欺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