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照顧家人心靈健康

新冠疫情下引發的精神壓力令人關注,近日先後兩間關心青少年的機構做了有關青少年上網情況的調查,不約而同地發現青少年上網時數不斷上升,都只是青少年問題嗎?有時問題過於簡化,將問題歸咎說因為疫情大家只上網,忘記了要建立關係,所以出現問題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佐敦會所上月訪問1,184位小五至中三學生,發現超過兩成在第五波疫情前,學習時間以外每天花超過六小時上網,疫情後相關比例急增至兩成六,上網時間較長的被訪者,精神健康較差。

另一機構,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組早前一項調查發現,近七成青少年被訪者回家會立即上網,有一半人表示會因上網被打擾表現煩躁,六成五受訪者曾因上網問題與家人發生衝突,五成七被訪者甚至坦言較喜歡上網多過與人相聚。

明愛向晴軒熱線18288今年二至四月的第五波疫情期間,共接獲6,613個求助來電,當中涉及自殺、家暴、精神健康等等,部分個案更需要即時報警求助。可見疫情下精神健康問題非常值得關注。在處理問題之前,我們倒要問一句:都只是青少年問題嗎?有時問題過於簡化,將問題歸咎說因為疫情大家只上網,忘記了要建立關係,所以出現問題,之後說要建立自己的me time就能解決一點問題,也是將事情有點過分簡化了。

今日人人都上網,而且不分年齡,很多人忘記了,他們看電視機,但收看的不是免費電視台,卻是免費的串流平台;他們玩的遊戲,其實全都是網上活動,如果計起來,人人均長時間上網,所以即使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也沒有所謂網絡沉溺,原因就正是因為不少人也會長時間使用網絡,而這件事不等於有問題。

有問題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有沒有照顧人的心靈需要,人有時不但需要陪伴,人心靈的需要有很多,我們有需要照顧這些需要,例如:愛、信心、關心、安全感等等。一家大小長時間上網未必一定有問題,但當每個人各自有自己的小天地,但忘記了真實的相處,再加上疫情的各種壓力,當然會影響大家關係。所以關係不因上網而改變,這是大家如何經營一個「家」的問題。

香港是一個資訊爆炸、物質豐饒的社會,上網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將你拉扯開的東西,社會的慾望多的是,很多東西表面上都給你身體、情慾的快感和滿足,但最後卻將我們從最親密中拉走,而這個影響關係的工具,往往近在身旁,例如身邊的手機。要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有私人時間故然重要,但做甚麼更重要,我們能離開物慾,真的照顧自己和自己一家的精神需要嗎?有時走一走做做運動,看看夕陽,比一切更重要。

贊助《風新聞》 守護家庭價值 我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大新銀行戶口:
040-634-3280684-1(「風聞社有限公司」/ THE PNEUMA MEDIA LIMITED)